□ 福州 涂淑芬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和创业实践日益蓬勃发展,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业情怀、积累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提升创业人格和市场化创业能力。当前在国家政策推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下,大学生创业热情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同时对推动科技进步、繁荣经济和促进社会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创业仍然存在创业实践能力不强、风险控制不到位、创业经常遇到挫折、成功性不高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当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创业认知和创业成效。
目前高校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培养大学生创业者思维、管理能力、领袖气质和创新精神。但是部分大学生创业基础薄弱、创业资金缺乏、创新意识有限、创业管理能力有待加强,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很难实际开展,面临重重困难。这需要大学生加强创业历练,提高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和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目前仅仅注重基础知识和依赖技术驱动的双创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创业需要,而是要强化创业体验。只有通过创业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密码,理解创业难度,提高创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是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并不是让大学生真正去创业,毕竟盲目创业会带来资金损失和创业心理创伤,而是要通过实践走访和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来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培养创业情怀。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创业的艰辛,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升心理应对能力。学习创业过程中涉及的税收、法律、政策、技术应用和知识应用,提高与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增强资金、市场、资源、生产、销售的协调能力,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提高创业经营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高校要利用寒暑假落实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去感受创业,而是要将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训教学、创新创业类大赛、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产教结合有机融合,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和创业项目,提升创业人格和品质。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真实的环境感知,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诸如创业调研、项目推介等市场化创业实践活动,以期获得具体的创业体验。通过观察、感悟、反思等学习过程,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发现自身能力和创业设想的不足,提升管理能力。高校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真正激发出大学生创业活力,提升创业效果。
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化。当前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创业解读,引导互联网创业,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但整体说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和相关指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简单的等同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创业项目计划书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尤其是将创新创业实践等同于校园小卖部这种缺乏科技创新含量,竞争力不强的低端模式。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市场化,实践学习的获得感并不强,导致大学生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流于表面,创业的成功性不高,创业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学生创业经常以失败告终。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缺乏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基地。目前高校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也认识到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性,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适当推动实践教学,主要是创新创业类大赛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内市场创业实践。这类实践教学缺乏市场竞争力,环境场景不够复杂,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来讲,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教学基地,学生无法接触创新创业的市场生态,对资金获取、创业项目市场化推介、供应链整合、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创业环节无法真正的接触和感同身受。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让大学生创业运营和资源整合的市场化实践缺乏高质量导师和岗位实践平台。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监督不到位。任何教学都离不开监督。教学监督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督促大学生真实地开展创业实践教学,积累创业经验;另外一方面,是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大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缺乏长效机制,多流于形式。学生只是根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相应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但是这种训练缺乏长期跟踪和深入的实践性观察,得来的调查数据并不客观,学生缺乏行业、产业数据和经验的跟踪积累。如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成效并不高,对学生日后的创业帮助并不大。
1.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认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驱动下,高校要高度重视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扎实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市场化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业韧性和现代管理思维,以提升创业的成功性。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时,高校应当建立学院党委主导和负责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业学院、二级学院、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创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队伍,完善相关机制,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落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给予相应的保障和创业支持,提供实践补贴,共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创业导师,提高创业实践教学指导质量。购买相应的创业资讯数据库,为学生及时提供最新参考资料,助力学生找准创业着力点,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和构想。
2.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以专业实践促创业实践。为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难题,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在选择校企合作基地时,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基地既要能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当有计划地选择科创园、创业型企业、众创空间、电商科创园、风投机构、农业企业和生产基地等作为合作基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聘请相关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一对一”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应优先输送到创业型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他们一方面进行专业实践,强化新科技、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如财会类专业的进行会计实务实践,管理类的进行管理实务练习,返乡创业的学习农业经营。另外一方面进行创业实践,根据创业计划和意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项目基础知识收集和整理,对创业项目消费市场进行预测和评估。如有志于乡村旅游创业的,可以有目的性的去收集资料,进行深入访谈,对旅游产业链和乡村基础设施进行调研等。这些创业实践学习将有利于大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资料,为创业项目的确定、盈利模式的优化、市场营销开拓做好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综合创业能力,教学基地和实践岗位应当多元化,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多企业、多岗位轮换实践,积累各个领域经验,提高创业各方面认知。
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监督,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对实践教学进行监督,才能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真正通过实践帮助创新创业大学生提高创业认知,培养创业情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进行监督,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配备专业性的监督队伍,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监督。要按照“一对一”监督原则,为每个创新创业意愿大学生配备监督导师,教师根据学生创业意愿和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学生共同研究个性化实践教学要点,然后逐点进行督导。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实践教学进展,进行把控,让学生撰写实践教学报告,在实践中认真观察,进行深刻反思,不断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那些实践教学不认真,实践打退堂鼓的学生,适当给予批评指正和教育引导,让他们提高认识,让其深刻理解深入基层,深入市场、深入社会、深入消费者群体、通过实践获取一手资料,能为创业项目的选择、确定,获取数据和经验支撑。教师的监督不仅聚焦形成性能力和经验,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增强创新创业的韧性,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性。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高校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优化,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要引导学生增强创业项目市场竞争力,提升创业效益,真正做到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实现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