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51)
“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必须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由此,近年来涌现了一批“课程思政”研究的成果。高德毅、宗爱东(2017)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出要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政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优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何红娟(2017)认为“课程思政”的基础是实现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相互关联、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3];陆道坤(2018)指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解决课程设计、教师素质、教学评价等若干核心问题[4];徐立新(2018)指出,要在课程思政中重塑教师教育理念,强调价值知识传播[5]。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因认知偏差、资源限制等原因,仍然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价值引领的现象,甚至出现过“专业课去思政”的过激导向。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各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专业、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隐形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微电影创作是影视艺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姜敏(2007)认为影视艺术作为教育的媒介,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6]。李南(2010)提出,在影视创作过程中,需要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7]。杨才旺等 (2019)提出,微电影创作的核心是故事内容和传递的价值观[9]。祝华东(2018)进一步指出,影视作品兼具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不但要有传递正能量的主题,作品还有制作精美,给观众带来美享受,这就对影视创作者提出了双重要求,主创团队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精湛的拍摄和制作技术[8]。因此,在高校影视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影视制作的技术,更要筑牢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
鉴于此,本文立足微电影创作教学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推动影视创作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长期以来,微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情感纠纷和一些搞笑段子等错误导向严重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和价值观, 而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相对较少,很多影视作品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往往过分强调视觉形式表现而忽视精神内涵,特别是一些作品中所反映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奢靡之风,甚至是暴力与色情内容。据统计,2016年微电影、微视频总上线量达10万部,其中,涉黄、搞笑、低俗的内容几乎占了一大半[9]。从腾讯视频的点播量可见,爱情类和喜剧类的点击量远远超越了其他类型的微电影(见图1)。
微电影的受众偏于年轻化,其中,高中和本科生受众占总观看人数的73.94%[9]。这对于思想活跃、模仿性强,而心智又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而言,由于自身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尚未健全,缺少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很容易导致价值观迷失。因此,微电影作为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媒介,对年轻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升影视作品的审美需要从源头抓起,提高影视创作者的整体素养。影视专业的大学生既是影视创作的学习者,又是未来影视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对其价值观的引导更为重要。
影视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际操作能力,而训练和检验这一能力必须通过作品创作来实现[10]。目前影视创作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影视创作流程和技术层面的教学,缺乏影视创作的思想性和审美教育的指导。表现为在创作题材选取、价值观引领方面缺少对中国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的关注和表现,导致大量的学生作品内容空洞,情节简单、缺少思想内涵。
以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微电影创作教学为例,在2014年至2017年学生创作的66部微电影短视频作品中,学生自发选题数量高达57部,占作品总量的86.4%,其题材主要涉及校园爱情、个人主义、成长的烦恼、“丧文化”和暴力等(见表1)。总体来看,因价值观引导不足,作品缺少思想性,无法让受众在观影中获得精神养分,失去了影视艺术的独特生命力。指导教师命题作品9部,仅占13.6%,均为“中国梦”“党风廉政”等主题性创作大赛参赛的工作任务。
表1 工作室微电影短视频作品题材类型分布
微电影创作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知识传授融入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是培养和造就未来文化传播者的“种子”工程。通过对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实现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改革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懂政治、有思想、有技能的媒体人,进而实现社会价值引领的效应。
课程思政要符合影视教学的内在规律,按照微电影创作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内容规划,注重系统性、全程性、全面性和实效性,注重情商、价值观的培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从单一的影视专业教学向德育、智育和美育领域并重发展,影视创作教学融入思政内容;从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发展,通过集体创作行为在剧组成员间形成互补的全员育人;从单一技术的学习向系统化影视作品创作全过程教学发展,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实施三全育人。
基于时空融合的微电影创作特点,在教学组织中从创作流程和教学过程时间维度出发,立足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微电影创作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实施路径模型(见图2)。
图2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图
微电影创作的教学依托于微电影短视频项目的创作流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选题策划、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到后期的剪辑制作,最终完成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
在选题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认同微电影创作所传递的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拍摄场景中制造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不同角色,在真实的环境中激发情感,全过程蕴涵着丰富的思政主题和情境。通过创作实践让思政内容“入心、入脑、入行”,充分发挥隐形思政教育的优势,学生既学习了影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接受了精神洗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目标。
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社会伦理、廉政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政主题和内容融入影视创作的教学流程中,引导教师和学生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关注新闻话题、时代精神等主流价值观导向
从创新创业、反腐倡廉、脱贫攻坚、师德师风等时代热门话题切入,创作具有时代性、引人深思的微电影短视频作品。例如根据大学生创业故事创作的微电影《创业者》、结合扶贫攻坚工作深入基层拍摄的纪录片《扶贫路上的追梦人》、展现当代大学生党员“红船精神”的微视频作品《不忘初心 逐梦青春》等。
2.优秀传统文化与微电影创作结合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等都是微电影创作的宝贵资源,在指导学生选题和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融入了爱国主义的思政教育,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丸心》,讲述了昆中药老字号的历史传承和一代药工的情怀,学生在拍摄和采访过程中被老药工一辈子只做“药”的匠人精神所感动;影视短片《师情话意》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及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傈僳族的《男媒》和彝族的《龙笙节》等纪录片创作让学生立足云南,挖掘和传播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3.与其他专业课程联动,通过微电影短视频表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梳理专业课程的内容,通过与马院教师、专业课教师合作,融合创新,把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提炼,并转化成影视创作的故事原型。每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学科精神、学科历史、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科学逻辑、家国情怀、科学家和名人故事等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提炼和挖掘[11]。例如在《工程力学》课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或元素,进行微电影短视频的创作。在“约束与约束力”章节中指导学生拍摄中国古建筑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钉,却能相互约束,展现中古代建造师的智慧,并延伸到“权力与责任”的讨论,这种专业课的教学不但加入了新媒体微视频的形式,而且合理地扩展了工科专业的人文教育,将枯燥的专业课上出了浓浓的思政味,师生互动更多,学风逐步好转,学生学习动力更足。
4.在学生管理工作、团建工作和党建工作中挖掘真实的故事素材
校园微电影创作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从学生工作、团日活动和党员活动中挖掘“身边人、身边事”,通过对真实故事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塑造当代大学生形象。如学生创作的微电影《逐梦青春》、公益广告《走出抑郁》等作品都是从学生身边挖掘的正能力量故事。
改变传统微电影创作教学的单一导师负责制,根据创作题材和学科,组建“1+N”指导教师团队,即一位专业教师作为主导师,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行业专家或技术支持教师共同组建影视创作的教学团队,在不同的阶段给予专业的指导,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式教学机制。具体分工如下:
1.主导师,主导师作为项目管理和组织教学实施的第一指导教师,不但要全程跟中项目的实施和进步,还要协调项目制作过程,还要及时协调项目实施所需的资源。
2.思政教师主要负责微电影内容、主题和意识形态的方面的审核,指导学生挖掘思政内容,优化微电影创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主要负责为创作提供学科领域的思政主题素材,并指导本专业课程学生与影视创作团队学生的协同创作。
4.技术支持的老师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创作实践中遇到的拍摄、剪辑、表演等技术问题。
微电影创作的教学成果以微电影作品的形式呈现。源自其他专业思政教育的短视频可以作为相关课程的典型教学案例;和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政主题微电影作品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载体,进入德育美育课堂,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现状。这些作品选题和制作贴近大学生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共鸣。在作品展映期间,主创团队可以分享创作体会,交流创作经验,相互启发,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影视短片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提升正能量作品的教育价值。
本文以微电影创作教学为载体,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结合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实施举措和针对性创作实践实施“三全育人”。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微电影创作教学课程思政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微电影创作项目完成过程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塑造,同时依托作品传播影响大学生等微电影受众群体的价值观,从而实现高校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使命。
未来研究将依托影视创作工组室,进一步从其他相关学科挖掘资源,组建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完善课程思政标准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