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超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2000年之后,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时大规模艺术传播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不仅使得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正式建立、影视人才的教育培养也在不断契合影视产业的需求。2012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在几大高校特设新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现阶段,影视摄影与制作作为新兴专业,各高校关于该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之中,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探索体系。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研究目标,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建设进行探究。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提出了“1+2+1”的教学模式。第一个“1”是指一年级,是基础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培养 “宽”知识面;“2”是指二三年级,是专业性课程,这部分课程讲究专业的“深度”和“精度”;第二个“1”是指四年级,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讲究实用性以及与社会的接轨。“1+2+1”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含实践教学)、专业教育课程(含实践教学)、实践教育课程(含创新实践)三大模块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Ⅰ与通识课程Ⅱ两部分,以必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种形式进行呈现。通识课程主要指思政类、文艺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学生通过必选与任选相结合的形式,在必选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宽”知识面的实现。
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专业课程四部分组成。这些课程实验涉及摄影创作训练、摄像创作实训、特技摄影实验、非线性编辑制作实验、影视特效实验、录音艺术及声音编辑实验、影视灯光训练、纪录片创作训练、剧情片创作训练、实验片创作训练、宣传片创作训练,目的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扎实专业基础,从而实现在专业上的“深度”和“精度”。
实践教育课程指社会与艺术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和毕业创作(论文),以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课程性质呈现。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学理性的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方面能体现学生四年的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南京艺术学院每年一度的“520嘉年华”毕业展演,更是为学生的实践创作搭建了对外界社会呈现的展演与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打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载体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模式,例如专业特色课程《视听语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影像表现》则是选择线上教学的模式,《交互式影像制作》则是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此外,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积极开展《视听语言》与《特技摄影》微课课程。
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干学科,以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相关学科。现阶段,南京艺术学院下设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设有音乐表演、表演、导演、制片、舞蹈编导等27个本科专业,50个专业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所在的传媒学院拥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音艺术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以及广告学专业。这些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过程往往要打破专业或者学科的壁垒,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联合合作,即在实践中融合摄影、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等其他专业优势,形成联合作业、功能互补的教学特色。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以传媒学院原有的摄像专业方向和广播电视编导技术方向的课程为依托,融入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研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空间。在教学中强调实践为主,让学生完成各种不同类型影视作品的创作。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强调全面性,即从影视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我们遵循影视创作的流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创作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专业联合,通过成立跨学科的团队导师队伍,开展多学科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三课联展”形式,学生通过《影视导演基础课》《影视照明技术》和《影像表现1》三门课程的学习后,以影像展览的形式将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这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片创作,通过自主创作、自主展览的方式将影像创作的构思、实践的过程以及创作的成果全面性地呈现出来。
为进一步加强影视人才的培养,构建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完善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不断进行国际化教学探索。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开展1+2+1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项目实验班项目。参加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项目的学生须赴美攻读学位,即学生第一、四学年在中国学习,二、三学年在美国学习,毕业时将获得中美两所大学分别颁发的学位和中方文凭。北亚利桑那大学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美国好莱坞梦工厂的资源下,双向交流项目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了解掌握影视最前沿的技术或学理。更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国际化的教学探索,一方面,可以更新国际化传媒教育的观念,与当下媒介业态、新媒体技术对接,提升学生跨学科背景下的多重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和内容,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2]
“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的不断融合对影视人才的专业技能、艺术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标准,加之全球化产业的发展,影视人才的培养教育更需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思维。而创新教育思维的形成将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后续的课程体系、学科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引导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创新复合型人才指具备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影视、新媒体等行业从事创意策划、摄像、剪辑、节目包装、特效、场景设计、灯光等方面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即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戏剧与影视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艺术思维与创作能力。教育者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合作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国际化视野以及运用数字技术、媒介特点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国内外影视产业对影视人才的新要求。
现阶段,影视人才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滞后的状态呈现,无法契合市场对影视人才的需求,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以技术为主,并顺应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媒介的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多元”可以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以及实践三个角度入手,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或者设置。即高校的专业发展要避免同质化,应寻找特色,针对社会需求差异化发展。[3]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2017年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签订的1+2+1双向交流项目实验班,以跨界融合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和国际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思维[4],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影视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创新教育思维的形成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具有前瞻性与敏锐度,关注国际影视发展的新趋向,了解国际影视人才教育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影视人才进行国际化视野的引导、拓展与教授。从教育者角度而言,可以开展与影视教育相关的研讨会,使教育者了解学习国际影视教育的新模式;从学生角度而言,可以开展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活动、国际化创新课程、国际化工作坊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国际化创新教育思维的形成是对影视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新考验,是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思维的重要一点。
2018年5月,江苏省第一届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进行教学研讨。2019年10月18日,第一届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共同探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在新时期、新空间、新技术下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如何在教学、科研与创作中直面新问题、新趋势?高校教育不仅仅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更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所需,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构建并完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