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
1883年,英国出版的《熟悉的花园之花》中的芍药版画
进入6月,英国新冠肺炎疫情稍有好转,爱丁堡劳瑞斯顿城堡庄园也开门迎客。这座庄园以成片的樱花著称,但此时,樱花早已过季,庄园里开得正旺盛的是芍药,也甚是惊艳。这个时节,芍药是英国超市里经常售卖的插花,通常5英镑(约合44元人民币)能带走两三枝,算是价格比较昂贵的花了。这也足见英国人对芍药花的喜爱之情。
我不得不很小心地去分辨英文语境中的“peony”指的是牡丹还是芍药,甚至抱怨命名者给花乱起名。又或者,命名者把它们当成一种花,搞错了?尽管两者的花朵非常相似,但牡丹和芍药大相径庭。牡丹属于本木植物,芍药属于草本植物。分辨牡丹和芍药的秘笈则是看两者的叶子,牡丹的叶子是三瓣的,芍药的叶子只有一瓣。
有学者说芍药原产自亚洲,也有植物学家认为在某些品种的芍药在亚洲传入欧洲之前,欧洲本地已有当地版本的芍药。但可以确定的是,芍药的英文名“peony”和希腊神话有关。
“peony”这个名字或许源自希腊诸神之一的佩恩(Paeon)。在希腊神话中,佩恩是众神的医师,聪明伶俐,深得人心。这遭到他的老师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妒忌,毕竟,他的老师也是医药之神,同行是冤家嘛。有一次,佩恩用芍药治愈了冥王的疾病。这一功劳更让阿斯克勒庇俄斯羡慕嫉妒恨,决定对佩恩下手。冥王得知后,把佩恩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芍药花,救了他的命。后来,芍药的花语就有怜惜的含义。
另一个传说认为“peony”和名叫派俄尼亚(Paeonia)的希腊仙女有关,“Paeonia”正是芍药的拉丁名。派俄尼亚的美貌吸引了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向她献殷勤,两人开始调情。没想到这一幕被阿波罗的妻子爱神阿芙罗狄蒂看得清清楚楚。大老婆可不好惹,而且这不是阿波罗第一次拈花惹草了,气急败坏的阿芙罗狄蒂将美女派俄尼亚变成了芍药花。
这个传说很可能导致维多利亚时代芍药的不幸遭遇。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认为,如果谁挖到芍药,就意味着他将倒霉,如果有人非要把芍药挖走,则会遭受仙女的诅咒。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芍药有一个别名叫“将离”,这倒和希腊神话中美女的消失不谋而合了。
据史料记载,芍药最初是英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中世纪英格兰诗人威廉·兰格伦在长诗《农夫皮尔斯》中写道:“我有胡椒粉和芍药,以及一磅盐。”在这里,芍药是一种调料。14、15世纪,芍药根被制作成有钱人烤肉的佐料。但我不能确定的是,这里的芍药是否指现代概念的芍药,还是另有所指。
英国爱丁堡劳瑞斯顿城堡庄园的芍药(左)。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画的芍药(中)。雷诺阿的自画像(右)。
美国女诗人玛丽·奥利弗问芍药:“你爱这个世界吗?你珍视你卑微谨慎的一生吗?你喜欢威胁你的绿草吗?你匆匆忙忙,衣服还没有穿好,赤着脚,轻轻地跑进花园,呼喊着亲爱的,怀抱着白色和粉色的花。”
到15世纪末,因其美丽的花朵,芍药在欧洲被广泛种植。19世纪,前往东方探險、搜集植物花卉的欧洲人陆续将更多的芍药品种从中国带到欧洲。到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芍药成为市面上常见的花卉。
芍药的药用价值也备受推崇。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芍药的根、枝干、种子和花朵都具药用价值。古希腊人和中世纪的基督教徒认为芍药有治病的功效,象征治愈。
说到这,我很佩服中国古人的严谨和智慧,光看花名,便能知道芍药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花。而且,这个名字和牡丹不沾一点边,一看就知道虽然花朵像,但肯定不是近亲。可在英文中,“peony”经常让人不知所云,欧洲人给花取名,也太敷衍了!
梵高喜欢画向日葵,莫奈擅长画睡莲,另一位印象派大师、法国人雷诺阿最钟情的则是芍药。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雷诺阿画的是牡丹,其实他们错了。按照分辨芍药和牡丹只需看叶子的小窍门,我挨个观察雷诺阿画的10多幅画,确定他画的都是芍药,而不是牡丹。
雷诺阿画出了芍药的千姿百态:有的五颜六色插了满满一瓶,有的只是一纯粹的红芍药,有的将芍药和玫瑰插在同一个花瓶里。芍药的姿态也风情无限:有慵懒地探出头的,有亭亭玉立的,有喜笑颜逐的,有颌首低垂的。
雷诺阿一直都很喜欢画花,他曾表示画花让他的大脑放松,不会有画模特时的紧张感。哦,他这是在明晃晃地暗示:对我而言,画花简直是小菜一碟!
雷诺阿画花始于13岁。他出生于裁缝之家,家里7个孩子,十分贫寒。父母意识到雷诺阿在画画方面有天赋,便安排13岁的他到一家瓷器厂当学徒工,工作就是往瓷器上画花。悲惨的童年却成为艺术家可遇不可求的财富。对雷诺阿而言,无论他后来成为多么厉害的艺术大师,画花都是他的艺术启蒙。
18世纪末,芍药已在欧洲流行,雷诺阿被这种雍容华贵、充满异域色彩的花妥妥帖帖地圈了粉。但不同于好友莫奈所画睡莲的深沉与隐晦,雷诺阿画的芍药热烈明媚,纯粹展示花的妖艳和娇美。他说:“对我而言,一幅画原本就应该是可爱的,令人感到愉悦开心的。”有人质疑他的画浅薄单调,他回答:“我认为印象主义画派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可以不再受主题的牵制。我有画花的自由,有给画起名就是某某花的自由,不用非得讲什么故事。”
雷诺阿画笔下的芍药,本身就是故事。它们花大如盘,耀眼夺目,但因开在细茎上,看起来随时可能会歪倒,弱不禁风。换个角度看,它们又像一个个巨大建筑物,平地而起,悬浮在空中,如同宫崎骏动画中的漂浮岛或移动的城堡,令人浮想翩翩。
雷诺阿用画笔描绘芍药,美国女诗人玛丽·奥利弗从芍药那里获得灵感写诗。《芍药》的第一句写道:“今天早上芍药的绿拳头已经准备就绪,来伤我的心,当太阳冉冉升起,笨手笨脚地抚摸着它们。”看到这,我就知道诗人对芍药是真爱了,没有弄错芍药和牡丹,因为只有芍药的花骨朵是拳头状的,牡丹的花骨朵有尖角,像是锥形。
奥利弗问芍药:“你爱这个世界吗?你珍视你卑微谨慎的一生吗?你喜欢威胁你的绿草吗?你匆匆忙忙,衣服还没有穿好,赤着脚,轻轻地跑进花园,呼喊着亲爱的,怀抱着白色和粉色的花。”结尾,奥利弗写芍药:“这一刻疯狂且完美,即使下一刻永远一文不值。”
美国女诗人玛丽·奥利弗(左图)从芍药那里获得写诗的灵感。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一种珍惜当下的生活理念,即在“这一刻疯狂且完美”。《芍药》是奥利弗的真实感悟。她在朋友的农场帮忙,看到蚂蚁在美丽的花上爬上爬下,美丽被亵渎、摧残,但这些不妨碍芍药的光彩照人。诗人从芍药那里明白:珍惜此刻,活在当下。
奥利弗的诗歌里洋溢着一种新型浪漫主义。她的诗集获得过1984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奥利弗寫芍药,也写大自然,并借助它们探讨更深刻的主题,比如爱、失落、喜悦和惊讶等。
但谁会想到,大自然最初其实是奥利弗疗伤的地方。奥利弗小时候曾被性侵,也没得到多少家庭的温暖,她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她无数次在家附近的小树林里散步;她拿着小本本,想起什么事情就记下来;她带着惠特曼的诗歌,累了就坐在树下阅读;她观察蘑菇的生长,凝视安静的池塘,聆听小鸟的细语。她最终在大自然里找到宽恕,可以重新爱这个世界。
奥利弗曾说:“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不可能成为诗人。”也正是因为对大自然爱得深沉,奥利弗才能够读懂芍药,感受到芍药的生命力。
雷诺阿画笔下的芍药绚丽多彩,肆意开放,用生命的颜色为世人留下希望和美好;奥利弗的芍药诗歌启发人们抛却烦恼,发现和享受当下的美好——这些都呼应了远古传说中芍药的治愈功效。
美好总是短暂的,忘记过去的遗憾,接受现在的自己,就像芍药那样,在晨露里含笑绽放,在春风里尽情舞蹈,哪怕下一刻被黑暗吞噬,或“永远一文不值”,也毫不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