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大脑学家Tony Buzan便提出了思维导图,20年后,思维导图逐渐传入中国,并于新世纪的语文习作教学中广泛应用。
思维导图能够将逻辑化、系统化的信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动画、电影、音频还是书籍、教程……都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从而加速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而随着思维导图研究的不断系统化、创新化,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亦大大增强,如果能够把思维导图应用拓展到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和状态上,就能够更大程度发挥思维导图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作用。
然而,就目前而言,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思维导图及其重要性缺乏认知,教师不懂、不会、不愿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教师的思维导图应用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维导图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价值发挥。
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意识到思维导图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价值:一是能够强化学生自学能力,思维导图具有自然性和逻辑性,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时既会强化逻辑思考,避免写作跑题的问题,又不会限制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延展,又能够回归到思维导图的体系结构中去,自然容易写出佳作、写出成绩,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下笔无神”或“穷思竭虑”了;二是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在基于学生习作能力和学习规律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建立写作训练体系,这个体系具有规划性,而且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更能得心应手,学生也更能心领神会;三是可以改变课程模式,经典课堂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填鸭式习作教学为主,不仅手段单一、方法落后,更容易给学生枯燥感和无力感,而结合思维导图,即使学生偶尔跑神,也可以快速回到课堂,这样一来,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将大大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其次,教师要提高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一是要帮助学生找选材,小學生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加上本身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写作时很容易陷入文思枯竭的状态,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写不出来”。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好选材,再引导他们先去画思维导图,不断发散和梳理,就会从“无话可说”变成文思“如泉喷涌、滚滚而来”,写作本身的枯燥性也将大大降低;二是要帮助学生布局谋篇,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强,一旦打开发散的大门,就很难收敛回来,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布局谋篇,让学生对素材、文章、主题等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抓住主题内容,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边角料”,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好文章来。
总之,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具有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帮助提升教学水平、改变课程模式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应该帮助学生找选材和布局谋篇,从而发挥思维导图的更大价值。
(责编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