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生命存在,才有教育的意义。当前幼儿生命教育存在课程资源局限性;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教育者敏感性不足,忽视生命教育的即时性等现象。由于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需要具体化、可视化、体验化的平台。儿童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平台,利用幼儿熟悉、可视、可感的生活,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操作性强、体验感浓、收效率高、意义大。文章在幼儿生活中探寻生命教育的途径与资源,以期提高幼儿生命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途径;资源;生命教育;策略
“生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释义为,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生命”从字面上解释为: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事物所具有的能够存在下去的性质;参加某种活动的资格和能力。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生命”这个概念在3~6岁幼儿阶段是借由具体形象来展现的,生命教育对幼儿而言非常重要,但不易理解、不易内化。教学实践中,幼儿生命教育存在课程资源局限性,主要立足于园内开展;课程缺乏系统性,生命教育课程载体支撑力不大,缺少系统课程;教育者缺少生命教育的敏感性,忽视生活中生命教育的即时效果。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幼儿生命教育课程资源从哪儿来?什么途径才是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捷径”。答案是——把握生活中的时机、事件、媒介,让幼儿的生命教育真实、可视、可感。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思想,即关注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关注幼儿真实经验的获得,强调幼儿要在操作中学习、在活动中生长、在生活中求知;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视生活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更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两者观念殊途同归,传递给教育者的启示,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让幼儿了解到生命的唯一性、有限性、不可逆性,帮助幼儿从小树立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观念。
一、 把握生活时机,让幼儿生命教育正当其时
对幼儿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由内心萌发的潜意识。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体现对生命的关怀、敬畏与珍惜。基于生命不可逆性的特点,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时要把握好时机。教育者要有生命教育的敏感性,以免错失良机。如,操场上即将进行早操活动,有五个大班的孩子头碰头凑在一起扎堆热议,他们围绕着虫子的名字、颜色、体形、食物、从哪里来、身体软硬、运动轨迹……讨论着。快做早操了,H老师走過来提醒他们。当H老师凑近一看,双手捋了捋手臂,表现出害怕的举动,“咦……这么肥啊,好吓人!别看了,做操啦!”做完操,几个幼儿又去看这只虫子,围观者比早操前有所增加。幼儿又围绕着“虫子怎么这么胖”“爬得慢”的话题讨论着。
正当幼儿饶有兴趣地想把虫子带回班级时,H老师吆喝他们快走。其中,一幼儿找到一个箱子,把虫子放到箱子里带回班级。第二天这条色泽鲜艳,体态肥润的大青虫,已经死在箱子里,身体的颜色变了。笔者特别咨询了几个“护虫使者”,从中获悉由于教师害怕虫子,制止靠近,他们也不知道虫子怎么死的。案例中,由于教育者对虫子的恐惧,幼儿错过了对大青虫的探索,错失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时机。其实,教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起呵护这只“不知名的大青虫”,一起了解“虫虫”的生活、饮食、形态……了解“它为什么这么肥?”甚至连“死掉的虫虫”都可以让幼儿一起探索“为什么死了身体的颜色会变化”,一起讨论如何看待生命的问题。
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生命得以延续和失去生命的条件,理解生命的存在与消失,感受生命的脆弱。又如,饲养角里养着数只蚕,在幼儿精心饲养下蚕宝宝结茧变成蝶,产下卵以后就死了,幼儿落泪告别。当看到新的蚕宝宝出生后,幼儿雀跃欢呼。教师带领幼儿饲养、照顾、记录、缅怀蚕宝宝,让有直观地看到蚕的一生,并生成了主题活动课程《蚕宝宝》。再有,种植角的多肉植物,在浇水时,不慎碰断了一段,有的幼儿想顺手扔掉,有的幼儿赞成种下来,几天的照顾,断掉的多肉植物生根又发了些芽。教师带领幼儿照顾、记录多肉植物的变化,形成一张统计表,感受到了植物生命的力量。
后面两位教师把握时机,让幼儿从动植物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逝去与生命的延续,进而理解、珍爱、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让幼儿像“科学家”一样揭示宇宙中生命潜藏的奥秘。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关注和支持不应只是在教材内,而是接纳生活制造的契机,应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接纳、理解、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支持”,让幼儿的生命教育就在当下。
二、 把握生活事件,让幼儿生命教育顺理成章
为了让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具体化,让幼儿有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把握眼前的生活事件就是对幼儿真实的生命教育。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何把握幼儿生活中的事件,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配合,让生活事件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发挥“直观效应”。就如,庚子年,一场突发的疫情让幼儿对生活深有感触与体验,这是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小班幼儿珊珊从她的“生活圈”里知道“新冠病毒”“钟南山爷爷”“出门要戴口罩”“要洗手”等关于防疫防控的信息,她和家长玩起医生游戏。“爸爸,过来,我们玩游戏啦!快躺下,我给你治病。”她边说边自己戴上口罩,戴好后还递给爸爸一个口罩:“爸爸把口罩戴好,你戴的是大人的,深颜色的要朝外面,有硬硬的是在鼻子上,知道吗?”她监督爸爸把口罩戴上,并要求爸爸躺在“病床”上。
珊珊穿上一件平时画画用的护衣、拿了两个CD盘的一次性保护套当手套,“爸爸,我是医生,让我帮你看看病菌在哪里?”一系列的动作爸爸很配合。躺在垫子上的爸爸表情痛苦地说:“医生,医生,快,快,我呼吸困难,我是不是要死了?”听着爸爸的呼救,珊珊眼眶红了,边抽泣边说:“爸爸,我不要你死,你死了就看不到你了。”透过这样的一段生活镜头,教师感受到了幼儿对生命的敬畏,以及油然产生的对生命的珍惜。在这场“疫情”中,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这正是生命教育的好资源。
又如,火灾、地震、海啸、台风、车祸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中,那些逝去的生命;甚至是幼儿熟悉的人,家里的亲人、邻居的离世都能成为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素材。教育者抓住生活中突发的、偶发的事件,让幼儿了解生死是自然现象,但珍贵不可轻视。通过生活事件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让幼儿产生体验与共鸣,让幼儿生命教育顺理成章。
三、 整合生活媒介,让幼儿生命教育生动形象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呈现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获得生活信息的途径也形形色色。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有想要了解的事物,想要探究的欲望。电视、绘本、广告、公众平台、微信、电脑、互联网、视音频等媒介都是幼儿生活中能接触到或被接触到的。教育者可借助这些途径,充实幼儿生命教育课程资源。例如,当电视上央视新闻频道播报疫情动态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数字,大班的阳阳问:“爸爸,那个死亡比例增加3个,又有人死了?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去救病人。”小班的莉莉跟着说:“我要有魔法,把我们家的车子变成救护车,去救人。”爸爸问:“为什么你们要去救人?”阳阳说:“爸爸,我跟你讲一个朋友圈的故事吧,‘在武汉,有一天有些社区的人去家里排查时,有个小朋友来开门。社区的人问他,家里还有其他人吗?那个小朋友说有,还有个爷爷,爷爷死好几天了,他躺在厕所里,我还给他盖被子……妈妈给我讲这个故事时哭了……”又如,学习强国平台上的绘本《叽里、咕噜和叽里咕噜》被广泛转载成为幼儿园空中课堂的素材;有的家长带着幼儿阅读、交流《病毒你为什么这么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宣传图册;家长捐款捐物、到社区当志愿者、义务献血等举措,在幼儿的生命里根植了浓浓的生命意识,传递了“家与国”“人与人”让生命得以延续,让生活充满希望的正能量。春天里,幼儿种下六颗南瓜种子,两颗种子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一颗种子也钻出地面但长势不好一周后枯萎了,另外的三颗种子不了了之埋在了土里。教育者和幼儿一起拍照记录种子从发芽到结果的过程、记录幼儿照料种子的过程,他们一起画画、表征自制了一本《种子和我》的绘本、他们一起讲关于种子成长的故事、讨论生命的力量……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幼儿的生命教育就在幼儿的生活中,幼儿的生命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生命教育对幼儿成长来说必不可少,生命教育应基于幼儿的生活。基于幼兒的生活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这样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握生活时机将生命教育生活化;二贴近生活抓取事件,让生命教育具体化;把握生活媒介寓生活教育可视化、体验化,让生命教育有广度。
参考文献:
[1]张俊等著.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曾毅薪,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