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娜
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发展特色农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特色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导向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对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山西拥有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为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种新型的农业产业模式,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丰富人民生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合理配置全省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对山西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山西立足资源禀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初见成效,杂粮、有机旱作农业、城郊农业、功能食品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围绕汾河谷地、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6 大区域布局,突出优势杂粮、旱作农业、功能食品三大特色,启动创建了6 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培育打造杂粮、畜牧、蔬菜、果业、中药材、酿造6 大产业集群。农林文旅康融合试点持续推进,城郊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和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成效明显,山西农谷一城、三园、五区总体框架已经全面打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6 个国家级项目已经落户,谷城院一体化加速推进,成功举办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和第六届农博会。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经饲比例达到50∶19∶31,支持建设160 个生态畜牧示范场和规模养殖场,牛羊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0%以上。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品牌效应逐步形成,创建了20 个国家级和16 个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9 年,辐射带动全省农产品出口范围扩大到63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水果40 万吨,成为引领山西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
2.市场、信息体系基本完善。山西省农产品市场体系从改善市场条件,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规则着手,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为基础,以专业协会、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纽带,国有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体系框架。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信息人才等有效整合,构建贯穿产业链条、优势融合互补、管理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在园艺、畜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农机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鲜活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1.49 万个,覆盖全省55%的行政村。启动“互联网+”智慧农村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生产环节、产品流通、科技推广、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数据共享,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基本建立。
3.农业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成长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突破100 家。农产品加工发展势头强劲,2019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完成销售收入1935 亿元,同比增长7.4%。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3%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70 亿元。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至少提前30~60 分钟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设施装备先进、技术支撑有力、管理科学高效的现代生产体系基本建成。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占主导地位,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经营体系基本建成。
4.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在山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小杂粮、干鲜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规模发展优质杂粮、林果业、畜牧业、制种业、蔬菜业等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已成为山西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支柱产业。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良种繁育、有机旱作生产等“六大工程”,组建杂粮产业联盟。加大杂粮食品研发力度,着力打造“山西小米”“山西荞麦”“山西马铃薯”等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申报隰县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大同黄花、临猗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安泽连翘4 个国家特优区,设立太谷、阳曲、沁县、万荣、静乐、隰县、平城7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集中打造30 个农业标杆项目,逐步构建起园区引领、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农民参与的产业格局。以产品为龙头,聚焦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点、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十个产品形态,聚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开辟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我省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特色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1.发挥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按照“统筹协调发展、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环境匹配”的原则,综合考虑山区和城郊农业特点,围绕汾河谷地、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6 大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规模集群效应,推动区域主导产业跨越发展。
六大区域布局
2.强化引领示范,实施集群发展。在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强化示范引领,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杂粮产业集群方面,重点在吕梁山、太行山与晋西北冷凉地区,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为途径,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谷子、燕麦、荞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等优势杂粮,创新杂粮营销方式,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优势杂粮开发示范中心和优质杂粮产销中心,塑造山西“杂粮王国”新形象。在打造畜牧产业集群方面,以推进种养加结合、粮经饲统筹为核心,根据雁门关草食畜、晋东南生猪、中南部家禽的总体区域布局,以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给、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和生态安全为核心任务,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安全化产出、生态化发展”推动战略,稳定发展生猪和禽业。在打造蔬菜产业集群方面,加快设施蔬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适当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特色蔬菜,逐步形成品种丰富、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产布局。完善蔬菜市场流通体系,推进蔬菜产销对接和优势品牌创建,进一步提高山西省蔬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打造水果产业集群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和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核心,打造优质果麦生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和农业信息物流集散区。深入实施果业“三品”提升行动,推进中低产果园改造工作和果园沃土工程,打造“晋果”品牌,提高山西果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综合效益。在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方面,优化太行山、恒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地区药材区域布局,实施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以黄芪、党参、远志、柴胡、连翘等十类中药材的种植和道地大宗药材产业化开发为重点,以新型药农和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撑为引擎,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山西特色农业的亮点产业,把山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按照“结构调优、产业调强、品质调高、产品调特”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围绕多层次需求,实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1.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种养业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逐步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加快地方标准制订修订,加快推进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积极推进“三园一场”标准化示范创建,力争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0%以上。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使获证产品数量年增长10%以上。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办法,对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动态管理。
2.强化品牌建设。以山西优质杂粮和特色鲜干果为主,研究开发加工具有山西特色的保健、养生、健康、方便系列杂粮和干鲜果品牌产品。以山西道地中药材为主,特别是恒山黄芪、潞党参、安泽连翘、新绛远志、万荣柴胡、长治苦参等10 大晋产道地中药材,开发加工特色鲜明、性能优越的晋药产品,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求。打造“山西小米”“山西陈醋”“晋药”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3.开发休闲观光农产品。以挖掘农耕文化、农业生态景观价值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引导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科技信息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旅游村镇和休闲农庄,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