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仙 娟
( 运城学院 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汉语方言是构成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方言是民间戏曲、地方戏剧的灵魂”。[2]地方曲艺的盛行,很大程度上依托方言。河东干板腔的发展与繁荣亦是其真实写照。河东,在战国、秦汉时期指山西西南部,现主要指运城市所辖区域。运城地处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河南济源毗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及洛阳相望。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干板腔即是河东文化的一种曲艺形式。传说干板腔在元明时期的河东社火中已有表演,直至1973年正式命名作为山西地方曲艺。干板腔分一人剧或多人剧,在表演中不需任何乐器伴奏,全凭演说者一张嘴干说,听起来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和谐入耳,因而又称撂干嘴。
干板腔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不仅给大众带来娱乐与欢笑,更多的在于启迪教化民众,弘扬传统文化,讴歌时代风貌。干板腔在河东大地流传广泛,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听起来倍感亲切,很大程度上与干板腔的方言文化元素密切相关。干板腔植根于民间,依托河东方言,用原生态的语言文化传递着人们的价值观、时代的主旋律,符合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以下以河津干板腔为材料详细解读其蕴含的方言文化元素。
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造就了古老浑厚的河东方言。干板腔既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方言的一种传承。一些古老的语音现象至今仍保留在河东干板腔中。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与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说明上古舌上音读如舌头音,直至公元6世纪舌头舌上分离。[3]这一古老的语言现象今在河东干板腔中仍有遗存。
1.【赚】thuan324,哄骗。
(1)这是假还是真,你女子我多乎什么时候赚过人。
——《娶媳妇先看丈母娘》
(2)当初咱俩把恋爱谈,你说你是头一回,花言巧语把我赚。
——《离婚》
《说文·贝部》:“赚,从贝,兼声。”本义是买卖得盈利。至迟唐代“赚”已产生“诓骗、欺哄”的意思。《临济义玄禅师语录》:“师云:‘荒草未锄’。主云:‘佛岂赚人也?’”《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更须捉得两人,便请同行,两盈不知,赚下落马。”宋·柳永《锦堂春·坠髻慵梳》:“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鬟。几时得归来,春阁深关。”
赚,中古澄母去声字,读如透母平声[thuan324],符合河东方言“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读送气音”的特点,也验证“古无舌上音”的论断。所以音义相合,唯独声调不合。可能受“梁益则平声似去”的影响。
2.【明朝】miε 324 tau53,明天。
(3)花嫂:明朝会上咱作闹?明天集上咱们怎么弄?
小叔子:明朝会上先买鸡。
——《迎虎年》
(4)想法与他寻个活,不要叫他闲吃馍。明朝叫他拾柴价,咱不闲槽养瘦马。
——《过年不能忘父母》
《说文》:“朝,旦也。”《尔雅·释诂》:“朝,早也。”朝,本义指日出到早餐之间,泛指早晨。《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礼记·祭义》:“周人祭日以朝及誾。”注:“朝,日出时也。”《诗·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后引申出“日、天”之义。《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唐·寒山《寒山诗》“今日畏人攀,明朝谁来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不?”
朝,上古为端母宵韵。《广韵》:“朝,陟遥切,音昭”。在河津方言中,“朝”不仅保留了古义,读作[tau53]更是上古音的残留。这一现象主要分布在河东汾河片的闻喜、夏县、万荣、河津、永济、新绛、芮城、曲沃、翼城、侯马等地,其中部分县市“朝”读[tsau],如万荣、霍州、新绛,相对而言,[tsau]应是晚期形式。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提出的论断,这说明汉语最初只有重唇音,魏晋之后衍生出轻唇音,即古非敷奉微母读如重唇帮滂并明。这一古老语音现象在河东干板腔中亦能找到些许例证。
(5)纸板上头没窟窿,手一抬,她一打,早把蚊子扇跑啦,笨手笨脚没把住,一个蚊子都没打住。
——《打蚊子》
(6)馍都笼哩没皮啦,汤都滚了几回啦,燔底啦,闻着啦,锅底下都没火啦。
——《终了落个精身虎》
《说文﹒火部》:“燔,爇也。从火番声。附袁切。”《广韵》:“燔,附袁切,炙也。”《玉篇》:“燔,烧也。”《释文》:“燔,又作膰,祭肉也。”
——《心病》
(8)你走你哩阳关道,休在一棵木(树)上吊。
——《讨账》
(9)多院里头枣木(树)底,茅子旮旯墙缝缝。
——《娶媳妇先看丈母娘》
河东方言底蕴深厚,存在大量的古语词,至今仍活跃在民众的口语中。干板腔是河东方言的一个小缩影,其表说辞正体现了河东方言的存古性强,更保守更古老。
(10)我说明道理儿子懂,媳妇贤惠不争竞。
——《分家》
(11)遇事少与人争竞,心要平,气要顺,活到百岁没疑问。——《科学养爹》
“争竞”一词早在汉魏六朝时已出现,语义较丰富。表示“争论、争辩”之义。《太平经圣君秘旨》:“所守不专,外事多端;百神争竞,胜负相连。”又谓“为名利而争逐奔走,即互相争胜。”晋·葛洪《抱朴子·释滞》:“然其事在于少思寡欲,其业在于全身久寿,非争竞之丑,无伤俗之负,亦何罪乎?”唐·韩愈《寒食日出游》:“迩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亦有表示“争执、计较”之义。《东观汉记·卓茂传》:“自束发至白首,与人未尝有争竞。”此义沿用至近代。《金瓶梅词话》第九四回:“另外与薛嫂一两媒人钱,薛嫂也没争竞。”
河东方言沿用“争执、计较”之义。例如:你和他争竞兀作嗦?你和他计较那个作什么?“争竞”在哈尔滨、西安、西宁、济南、牟平等官话方言也存在。
2.【与】y44送给、(女子)定亲
“与”是河东方言一个高频口语词,在干板腔多个剧目中出现。例如:
(12)亲生爸嬷娃子多,把我与了王家坡。
——《招聘》
(13)钱先与我媳妇手,娃都磕头要与钱,这三百与了我娘厦嬷,她想买嗦就买嗦。
——《过年不能忘父母》
(14)哪一个小伙子定不了婚,哪一个女子与不了人,只要伢大人寻上我,我比伢爸嬷都还火。
——《离婚》
《说文﹒舁部》:“與,党與也。从舁,从与。”又《勺部》:“与,赐予也。一勺为与。此与舆同。余吕切。”与,基本义为“赐予、施予、给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曹植《黄初五年令》:“功之宜赏,于疏必与;罪之宜戮,在亲不赦。”《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与”的“给予、施予”义在河东方言相沿袭用,搭配范围有所扩大,除了“与物”,还可“与人”。“与人”,一指送养;二是特指女子定亲。例句(12)“与”表示送养、送给。例句(14)“与”表示定亲。
3.【箍】ku53强迫、逼迫
(15)箍瓮哩,箍盆哩,还没听过箍人哩。
——《离婚》
(16)小子今年二十五,西村女子把伢箍,亲家催哩叫过事,没钱荷嗦唱这戏。
——《招聘》
《广韵·模韵》:“箍,古胡切,以篾束物。出《异字苑》。”“箍”表示用竹篾或金属条围束器物,也表围束器物的环状物,或围束。《朱子语类》卷二七:“如一个桶,须是先将木来做成片子,却将一个箍来箍敛。”《水浒传》卷三一回:“解开头发,折叠起来,将界箍儿箍起,挂着数珠。”之后又引申出“缠绕”之义。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皮油》:“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枚。”在方言中进一步引申为“强迫、逼迫某人做某事”,这是“箍”本义转喻的结果。例如贾平凹《秦腔》:“夏天智说:‘平常把娃惯得没样儿,这会儿倒凶成这样!娃娃长大了,箍了盆子能箍住人?’”
“箍”基本义在大多方言普遍使用,而“强迫、逼迫”义主要在官话方言、晋语中流行。
(17)死老汉,你安然,你知道我活哩多难。
——《照儿画父》
(18)家家都有难念经,安然光景过不成。
——《娶媳妇先看丈母娘》
“安然”早在两汉已出现,表示“泰然、安定”。《后汉书·冯衍传上》:“老母诸弟见执於军,而邑安然不顾者,岂非重其节乎?”《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弗独自安然。”又表“平安无事”。《全汉文·御览》二百七十一:“孝武皇帝攘服四夷,其后天下安然。故世之为兵者,其行事略可赌也。”晋·郭璞《谏留任谷宫中疏》:“不宜令谷安然自容,肆其邪变也。”今河东方言进一步引申,多表舒服、安心。
(19)现在这礼钱太得酽,你结婚、他走月,家家都把礼搭上。
——《照儿画父》
(20)一门豪杰保唐王,薛家将就是酽。
——《请客》
(21)兄弟派头这么酽,哪一个敢把你小看。
——《招聘》
《广韵》:“酽,鱼欠切,酒、醋味厚。”酽,本义指酒、醋味道浓厚。六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又可酿做酒。酒势美酽,尤逾黍、秫。”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后指茶水浓厚。又引申出颜色深、情感深等含义。元代时进一步引申出“厉害、剧烈”或“程度深”的含义。曾瑞《全元曲》:“双歌月枕,携手虚檐。傅粉妆奁,欢娱忒酽。”吕止庵《翠群腰缠令》:“更西风酽,微云敛,黄昏即渐。”清·李海观《歧路灯》:“只是他赌得不酽。”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月卿道:‘那么各位都不要走,我叫他们生一盆炭火来,昨天有人送给我一瓶上好的雨前龙井茶,叫他们酽酽的泡上一壶,我们围炉茗茶,消化长夜,岂不好么。’”
在河东方言中,“酽”的“厉害”“程度高、深”义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指事物、物体,也可形容人的能力、品性,常与“酽火”替换运用。如:“伢娃可酽(火)着。”“你真真酽火,连他妈都敢说。”“这两年房价真酽火,没有个几十万哪能买下。”
6.【毷】mau44生气,发怒,烦恼。
(22)你给他逗毷了。
——《家庭内战》
(23)不给钱你还毷。
——《讨账》
(24)爸是不是可毷啦,你是不是可躁啦。——《过新年》
《集韵·号韵》:“毷,莫报切,音帽。”《玉篇·毛部》:“氉,苏到切,毛也。”“毷”与“氉”常连用,表示烦恼、郁闷、烦躁不安。五代前蜀·韦庄《买酒不得》:“停尊待尔怪来迟,手挈空瓶毷氉归。”唐·孙棨《北里志》:“是春莱儿毷氉,久不痊于光远。”明·汤显祖《紫箫记·及第》:“笑从前,笑从前,文章几篇。高头院,高头院,毷氉打遍。”
今河东方言“毷”与“氉”一般分开使用,皆可表示“烦恼、愁闷、发怒”。
为使语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达到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表演效果,河东干板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艺术。尤为特别的是融入了大量带有地域特色的河东方言与文化元素。
干板腔一般是六字句、七字句,构成“三三”、“二二三”的节拍,也有八字句格式。干板腔大多两句一换韵,很少一韵到底。根据表说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情感等方面灵活用韵。例如:
(25)夫妻恩情你全忘,还说我把良心丧。
兀多年,光景烂,随你泥里水里缠。
做过饭,奶过娃,砖窑上我把车子拉。
伺候你爸,伺候你嬷,女子小子叫我养。
有了钱,嫌我丑,连我瞅都不爱瞅。
——《讨账》
上例共有10个小句,总共用了5个不同韵类。根据北方说唱文学的押韵系统“十三辙”,再加上河东方言语音系统的实际读音,1、2句末尾字“忘、丧”用韵[a],属于“江阳”韵;3、4句末尾“烂、缠”用韵[an],属于“言前”韵;5、6句“娃、拉”韵母[ua][a]属于“发花”韵;7、8句“嬷、养”韵母[ә][yә]属于“乜斜”韵;最后两句“丑、瞅”韵母[әu]属于“油求”韵。不同韵律交叉运用,使得整个表说辞顺耳和谐、抑扬顿挫,也更能吸引观众,娱乐大众。
(26)你兀死嗓子再嫑吼,咱俩说上快回走。
真是蛤蟆跳门槛,又蹲沟子又煽脸。
以后闲事再不管,这就是我落下的点。
——《离婚》
这是一位老年妇女对其老伴的诉说与反省,因其劝解一对夫妇不要离婚,反遭人诬陷时内心受伤的一段描写。例句换用两个韵。前两句末字“吼、走”属于“油求”韵,表达了妻子对老伴的牢骚略带不满的情绪。后四句末字“槛、脸、管、点”属于“言前”韵,同时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劝解失败后内心受伤得出的反思。两类不同韵辙的换用,将人物复杂的心情巧妙地呈现出来,也使得听众听起来更有韵律与节奏。
重叠式在河东方言普遍存在,作为一种构词方式,既能区别词义,又可区别词性,更能表达亲切、喜爱或人物真实的情感色彩。干板腔是河东方言的一种传承,为了表现河东方言的特点,达到表说的节奏的明快性,剧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叠式。例如:
(27)瞅着你爸瓢瓢子,就想起死鬼脑脑子;
瞅上墙上褂掛子,就想起死鬼架架子。
——《照儿画父》
(28)一见钟情把他爱,给我钱给我物,展展逛了一个月。
——《讨账》
(29)脸上壕壕多么么深,好像一块条子绒。
——《社火》
例句中重叠式大多是名词,亦有副词叠加。灵活巧妙的重叠式配合,将语言的韵律、人物的情感真实流露出来。例(26)“瓢瓢子”、“脑脑子”、“褂掛子”、“架架子”分别指“帽子”、“脑袋”、“衣服”、“身材、样貌”,通过几个重叠式连用,不仅体现了河东方言的特点,更是传递出母亲对父亲的哀怨与爱意。例(27)“展展”即“整整”,重叠式的运用将人物的心情、性格淋漓极致地表露出来。例(28)“壕壕”指“皱纹”,间接的指代更能代表人物对丈夫老态化的不满。大多重叠式的运用,也是句子韵律的需要,这样表说时更富有节奏感。
运用辞格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隐喻不仅是修辞方式,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手段和思维。隐喻是不同概念间的跨域映射,将某一领域与另一领域进行匹配与投射,往往是用大家熟知具体的、可感知有形的概念去理解某一抽象复杂的、无形未知的概念。不同的认知视野和地域文化会影响和制约人们的隐喻思维,同时也构建了独特的语言表达。
为了形象幽默地表说,更为了贴近河东民众的生活,干板腔在演说词上运用了大量带有地方特色语言元素。例如:
(30)悔不悔羞不羞,嘴上早该套一[tshәu 31],这话你能说出口,咱不当外夹尾巴狗。
这是《讨账》中丈夫出轨后妻子对丈夫的几句责骂,巧妙地映射出丈夫的不地道。[tshәu 31]指“牛[tshәu 31]”,用竹条或树枝编成的一种网状罩子,套在牛嘴上限制其吃东西。“牲口带牛[tshәu 31]”与“丈夫不地道”,本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域,没有什么关联。但生活中某些人做事不地道、说话不厚道,还不如不说。《讨账》中丈夫不仅对妻子不忠,而且出言不逊,所以妻子想到戴着牛[tshәu 31]的牲口,根据二者的相似性,将“人”与“牲口”类比,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丈夫的性格和妻子的心情。
(31)把你兀登脑头看一看,咋看都像一骨嘟蒜。越干啦,越瘦啦,前坡老瓦都溜啦。瞅你这脸上下长,好像驴脸差不多。
——《社火》
这是一对老夫妻的谈话,妻子对丈夫相貌的叙说。“头顶”与“房顶”、“人脸”与“驴脸”本属不同的概念域,但又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晋南房屋建筑非常有特色,往往在房顶成倾斜状铺一层瓦片,在最前端是老瓦呈飞檐之状,若老瓦溜(滑掉)了,房顶前端就光秃了无装饰物品。男性到了一定年龄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就是头顶光秃,正如房顶老瓦溜了的情形。所以妻子自然将二者沟通联系在一起,巧妙构成比喻。驴是当地常见的一种家畜,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面部较长。因而在描述人脸较长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驴脸。所以例(32)中隐喻的概念域带有明显的河东特色。
(32)登脑像个罐罐子,脊背像一案板子,
手展开,像蒲扇,耳朵像外洋瓷碗。
——《花姑娘》
这是一段外貌描写,分别用了4个比喻。“罐罐子”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外形一般较肥圆,与大脑袋正好具备相似之处。“案板子”即砧板,炊事用具,一般是长方形的厚实木板做成。例句将“脊背”与“案板”映射沟通,更能让人浮想其身材的宽厚结实。“蒲扇”即扇子的一种,一般呈圆形,较大,是当地百姓驱蚊纳凉的用品。将之与手巧妙联想沟通,从而突出手之大。“洋瓷碗”即搪瓷碗,过去人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大碗。由此看出,剧中选用概念域“罐罐子”“案板子”“蒲扇”与“洋瓷碗”,都是河东民众熟悉的物品,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更能巧妙突出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高大魁梧,不像女性身材。
方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结,是联系当地民众情感的纽带,它有着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干板腔依托河东方言而发展,表说辞带有浓厚的河东气息,从而反映河东民众的认知思维与文化情感,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彰显河东地域文化。随着社会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剧目演员及受众人群的老龄化,干板腔的发展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与趋势,而河东方言的发展和传承也会受影响。教育部司长李宇明曾说过,“一种语言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人类的文化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5]所以我们对干板腔的宣传与推广,就是对河东方言的一种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河东文化的了解与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