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刊记者 汪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4 万多名“白衣天使”驰援荆楚,救死扶伤,托举生命之时,同样有4 万多名建设工人从八方赶来,倾力抢建,成为武汉战“疫”中“最美建设者”,他们用“中国速度”创造出了10 多天内建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奇迹,“两山”医院运行近两个月,收治5000 多名患者。
2020 年1 月23 日,农历大年二十九,武汉市决定在蔡甸知音湖畔修建一座容纳1000 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项目的牵头单位是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刚刚上任一个月的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卫国成为项目建设总指挥。
他们接到任务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建成交工时间,“当时就是说要在10 天左右建成,最后还是在开工以后,项目建设指挥部确定下来给中央上报的时间,才明确下来就是10 天。”
当时的疫情非常严重,陈卫国知道,这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
许新焰绘
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3.39 万平方米,编设床位1000 张,开设重症监护病区、重症病区、普通病区,设置感染控制、检验、特诊、放射诊断等辅助科室。
10 天之内,要建成如此规模的传染病专门医院,这是陈卫国乃至中建三局集团从未承担过的重任。
然而,军令如山,这就是命令。陈卫国表示,“中建三局是湖北最大的施工企业,在全国排名也是靠前的,我们不干谁能干?如果我们不干,良心上也说不过去,我们企业干部职工也不会接受。”当时有一个口号让他特别感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声令下。一场事关生死的基建战全面打响!中建三局派出设计团队,与工程设计单位共同设计。而在领受任务的1 月23 日当晚,中建三局调集武汉市正在加班的5 个建设项目中的工人,迅速展开场地平整等工作。
据陈卫国描述,计划里在平坦的场地上进行简单的场平并没有实现,因为施工场地存在很大高差,他们用两天多时间挖田40 万方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也给他们10 天的工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条件成熟的先动,条件不成熟的后抢,调入更多的设备,动员更多的力量,他们只能去通过这种方式尽量缩短土方的施工时间。
1 月24 日,除夕夜,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上百台机械陆续进场,国家电网数百职工运送大批变压器、电缆,施工送电,钢筋、管材陆续进场。
从接到任务那天起,陈卫国就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压力不仅来自任务的艰巨,还有施工人员的奇缺。当时正值过年,很多项目停工,工人都回家过年。中国建筑举全集团之力,第一时间调集12 家单位参战。中建三局通过各种方式集结管理、施工人员。
陈卫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计划要找七千人,但当时统计出可以立即调的劳务只有八百人!我们把七大公司负责人全部叫过来,从全国各地去找人,在朋友圈、微信群发动。
“到时能找来多少人,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我当时也跟大家开玩笑,说我当上总经理才一个月就碰上这么一个‘硬骨头’。心理压力是不好用语言形容和表达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是高度紧张、焦虑、着急、挣扎的状态。”
因为是传染病医院,两座医院收治病人后,病区水电气等系统的运行维修保障成了比施工更为艰巨的任务。小到空调调温、电视换台、龙头漏水,大到新风系统故障,接到任务安排,维保队员必须第一时间进入病区工作。因此,维保人员成为除医护人员、住院患者之外,进入“红区”频次最高的群体。高峰期,有494 名维保人员在“两山”医院一线,全天候响应院方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最多时每天完成600 余项维保事项,确保医院正常运转。
大年初一,来自湖北十堰的30 岁小伙儿徐飞刚刚到家3 天,就接到返岗通知。他和家人告别后,凭借手机上中建三局开具的电子通行证,徐飞驾车四个多小时,到达已经“封城”的武汉,直奔火神山工程现场,从建设到参与维保工作,已经在武汉坚守了60 多天。
当时给徐飞的任务就是去加工厂生产暖通风管,他迅速召集在武汉附近以前一起工作的工友,打电话一个沟通,再开车去接,大家都很默契地没提报酬的事。徐飞说,可能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国家的事情,先有国家后有小家。
跟徐飞和他召集的工人一样,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和农民工从大年初一开始,从全国各地向武汉集结。陈卫国回忆说,很多工人、分包队伍、供应商,都知道火神山是一个救命工程,是武汉“封城”以后的一个信心工程,他们也有这种认识和意识。“有的工人所在的这个村里把路封了,出不来,有一个队伍的老板开着大巴,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去接他们。”
当被问及看着这些人一群一伙从四面八方赶来时的感觉,陈卫国坦言自己“激动,也掉泪,就觉得有希望了。”
综合布线施工后的手
徐飞和他的工友用三天的时间赶制出了火神山医院所需要的暖通风管——这在平时,是一个月的任务量!但他们不敢慢,在整个工程中一环接一环,每个环节都不能慢。
然而,就在火神山工地刚刚平整好场地的时候,1 月25 日下午,武汉市决定在火神山医院之外,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总体规模超过两个火神山医院。春节停产停运期间,仅存的一点人机物料都投入建设火神山医院,再开辟第二战场,可谓难上加难。
“只要能来都来,来了以后现场再来分配任务,管理人员也是。”陈卫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一个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有一个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国际项目经理,当时原本是回国养伤的,回来就直接到了我们项目工地。我们跟他讲说,你现在这个身体情况,只能干一件工作,就是在工地门口给工人测温。于是,这位国际项目经理就成为了工地的‘门神’。”
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雷神山医院设计几度变更,5 万平方米、7.5 万平方米、7.99 万平方米,短短六天,雷神山医院规划总建筑面积三次增加,床位从1300 张增加至1600 张。人员、物资、设备的紧缺又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项目指挥部立即从火神山抽调了一支最强的队伍去负责雷神山的建设,但机器可拼,人有上限,陈卫国表示,“我们当时还计划从火神山转战一部分人,但当时太多弟兄们连轴转了多个日夜,已经极度疲劳,我们只能再动员。”随后,陈卫国向中建总公司求援,请求全国各地分公司紧急驰援,等来了几百个管理团队几千人的队伍,一下子就把雷神山的工人从一万多人增加到了两万多人。
1 月31 日,出于最高防护级别的需要,火神山医院方面提出,已经建好的三区两通道的设计必须调整。即将交工的建设队伍又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对于陈卫国和诸多建设者们来说,无异于一个重大打击。
“我们当时已经到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极限,几天几夜没睡觉,就拼着命想把工程交出去,这时突然来了这么一个调整,就像最后一根稻草,把团队压到了接近崩溃的边缘。”
干工程不像打字绘画,哪里做调整只需要把哪部分删除、擦除后补充,对于建设这样的实体工程来说,即将交工前的调整,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这个调整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一般来说大概需要两天,但当时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我们所有的管理人员就死盯着那儿,所有的人力都集中到这上面来,当时就觉得千斤重担都压在我们身上,自己就像夹在石头缝中的蚂蚁一样,没有任何余地,只有尽力去施展力量。”
2 月1 日中午12 点,火神山医院场地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2 月2 日,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2 月4 日,上千名解放军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后开始收治病人。
2 月6 日下午,武汉市城建局会同市卫健委开展雷神山医院验收工作并逐步移交。2 月8 日晚,容纳1600 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收治首批确诊患者。
陈卫国称建设者为“火雷兄弟”。他说,没有这些“火雷兄弟”,火神山、雷神山是立不起来的。这其中,焊氧气管的工人让他非常感动。
当时能够完成焊氧气管这项技术活儿的人才本就不多,而且时间又特别紧张,工人们都是日夜连轴转。其中一名女同志带队干了三天三夜,吓坏了陈卫国。“我们跟她讲,你必须得回去休息,再不休息要出人命,她坚决不走,说第一批房不交出来,我们就不走。”
记者问陈卫国:您说他们是为了什么?
陈卫国回答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想着救人,要救命,大家都指望着医院,要是不能如期建成,不是就掉链子了吗?
第一时间赶到了火神山医院工地进行吊装的徐飞和他的工友,在火神山医院完成任务后又去参与了雷神山医院建设。雷神山医院工程收尾时,他们选择继续留下参与维保。
徐飞说:“我们其实每天都很累,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来的这段时间瘦了十多斤,虽然公司给我们定了酒店,但我们加班后基本都不会回去,就在车上休息,想着赶紧把事情做出来,尽量往前赶,时间不等人。”
维保的时候,徐飞他们负责更换医院室外风机里面全部的滤芯,这就相当于站在病毒口,比跟病人近距离接触还要凶险。“但看着每天都有出院的病人,感觉自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