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光 安徽中医药大学
糖尿病足常见于慢性糖尿病,尤其是病程长达十年以上。一项针对全球及中国糖尿病足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分析中知全球的糖尿病足平均患病率为6.3%,中国的糖尿病足患病率为5.7%,虽然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全球平均值,但根据以往相关的治疗研究得出十年病程的患者下肢血管的病变机率约是66.67%[1],这些慢性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主要原因是血糖控制效果不好以及护理不到位。糖尿病足严重者需要进行截肢,而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截肢术后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2%[2],因此糖尿病足早期预防控制减缓病程护理很重要。
周围神经病变一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和缺血性神经炎。二是由于血糖高致使有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活动性均下降,多元糖醇的代谢紊乱造成神经髓鞘细胞膜中山梨醇和果糖积聚[3],二者的含量与神经功能低下成正相关。主要表现在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的病变。
1.感觉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功能丧失,机体失去保护性防御机制,对于外界的损伤反应如疼痛、压力以及温度消失,患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足部损伤,这就增加了足部溃疡发生的可能性。
2.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主要会造成足内部肌肉萎缩,肌力失衡从而出现足弓变形,形成“爪形趾”脚部的受力承重点改变,跖骨头以及足跟部的脂肪层变薄,趾骨和足跟部容易发生破溃[4]。
3.自主神经病变会引起全身各个组织系统和皮肤血流量的改变,动脉静脉血管内压力增高,毛细血管内的压力也相应的升高,引起组织间隙水肿,远端肢体缺血,下肢远端皮肤干燥,皮肤容易脱屑破裂。
糖类和脂肪代谢的紊乱,促使血液粘稠和抗纤维溶解状态的异常,血液的状态多为粘稠高凝使下肢的动脉易发生血管病变,久之,血管壁变厚官腔狭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动脉所供应。
辨证指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以八纲为分析总纲,气血津液为方法,脏腑辩证为病位,根据疾病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归纳。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鉴于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为筋疽、脱疽,也称为“消渴病脱疽”糖尿病足的常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5]。病的性状可以诊断为虚实交杂,虚指阴、气、血虚,实是指热毒、湿热、淤血。
中医活血化瘀“三首药”—补阳还五汤、丹参饮三方、少腹逐淤汤。在大鼠实验中可以明显的改变血液宏观流动性质的指标。改变血液粘稠高凝的状态,妨碍红细胞的积聚,其中丹参饮的效果比其他的更佳。在气滞血瘀的实验组大鼠[6]中经检测发现丹参饮可以显著的降低大鼠的全血的血液粘稠度。丹参饮的临床应用也愈加广泛。何川[7]将60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并中医诊断符合气血两虚淤血阻滞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中药干预即丹参饮加减汤合并基础的西医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的西医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空腹血糖以及血脂控制的更好。丹参饮无论从行血化瘀滞还是对于血糖的控制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1.穴位按摩。足部经络不畅,气虚不行血,造成血液瘀滞,久之演化为坏疽[9]。足底是多条经脉的起点和终末,分布双足的穴位有七十六个,足部的穴位按摩可以加速足部代谢,足部的涌泉穴在气血运行变化的五行属性属木,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散热生气的作用,从而涌泉穴按摩可以促进足部血液运行,改善足部症状。
2.中医熏洗。熏洗在中医上称为“塌洗法”,熏洗药物称为“塌渍药”。中医熏洗是热水加中药浴泡双脚泡洗的水深没过踝关节膝盖以下,通过热水的熏泡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通活经络加快足部的新城代谢,达到改善足部皮肤肌肉营养的治疗目的。李艳[10]将糖尿病足患者设立常规基础糖尿病足治疗对照组和中药活血方(红花、乳香、丹参、丁香、鸡血藤、没药)浴足的实验组,结果显示,中药浴洗患者的周围血管循环改善,足部经皮氧分压增高,足部皮肤的升温,足部的症状得到了缓解。热水的熏泡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通,可以减少足部瘀滞的概率,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在检索阅读整理大量的文献后发现糖尿病足溃疡的转归和预后不佳且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病因复杂,病程久使得患者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经济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在排查糖尿病足的主要风险因素后,做到定期评估、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整合中医内外治疗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同时对于糖尿病的整体治疗起着积极作用缓和其他并发症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