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的文化解读与阐释

2020-07-13 01:49:2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理论的背景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

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里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国家。“工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织机以及一系列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1机器代替了手工业,解体了传统的农业,进入了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阶段。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在工业日益集中的趋势下,人口像资本一起集中起来,于是村镇变成了小城市,小城市变成了大城市”。2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得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公路、水路、铁路都一步步得到了发展。城市之间的来往密切,很多城市的市场被打开,产品的需求量上涨,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

2.城市化导致了城市乡村的分离与对立

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比以往都要多的生产力,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随之拉大。城市里的机器更新换代快,技术越来越先进,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产品的质量的数量远超过农村的小工厂里的产品。因为农村消息闭塞,技术落后,缺乏技术培训与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小工厂就会倒闭,小工厂的员工和老板就会为了生存加入到城市的工厂。这样市场看起来一篇繁荣景象,而资本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干到病倒累倒,长期饱受生产和生活上的折磨。如果生产过剩,工人又会失业。这样农村大部分土地被荒置,这样慢慢的城市和农村形成分离与对立。

3.城乡关系的分离对立中蕴含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的分离与对立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力都比较底下,城市和乡村表现为和谐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城市和乡村出现了分离对立,但这也不行唯一的现象,有些国家也会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带领下,乡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现象表明城市与乡村会出现融合的景象。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1.城乡关系的分离

当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中是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分离这种状态的,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才导致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分离。不光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社会分工是城乡关系分离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国家制度的不合理和幼稚资源掌握在城市的资本家手中就会导致城乡分离。

2.城乡关系的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向国家的过渡、地狱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5我们不难看出城乡对立其实是一种状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历史性,并且不是长久存在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3。

3.城乡关系的融合

城乡关系的融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一种与城乡对立相反的状态。城乡融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并未专门在哪一本著作中论述,主要蕴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论住宅问题》等一系列著作中4。城乡融合就是:社会没有了分工和私有制,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人都可以得到全面且自由的发展,劳动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满足每个人按需分配的要求,城市乡村融为一体。并且这种状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实现。

三、从文化角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

城乡文化关系伴随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中一定会产生的而且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城乡文化关系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受工业化的影响。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我们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城市人口也很少,城乡人民文化水平也就很低。我们党和国家很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城乡文化发展,第一,面向全国人民开展教育活动,办学校扫除文盲,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宣传各种思想活动和运动,满足全国人民群众对学习的渴望和需求。第二,让城乡的商品进行平等交易,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村人对制造品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又促进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城乡关系因为都是需求而自发产生的现象,所以对于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速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进入18世纪50年代,农村的人多地少,没有统一经营,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农作物的产量跟不上城市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这时国家开始实现统购统销政策,国家用农业上的得到的资金来发展城市重工业,重工业不需要很多劳动力,农村经济大不如从前,农民用微薄的收入只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自然文化需求方面就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文化需求就越来越少,而文化需求决定了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也就相对应的越来越慢。这样农村的经济,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是相当的落后,和城市形成严重的对比与落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农村人口的流动限制政策取消,农村人口的流动数量和流动范围越来越大,这种促进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的文化交流。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给农村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而农村人口也给城市带去新的血液和活力,城市和乡村又有了进一步的双向交流。到了本世纪,我们国家为了让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重视起了农村文化发展的短板。讲全国文化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面向全部城乡,做到共建共享。

四、从文化角度看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的问题

1.城乡之间教育差距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一直存在,一部分是历史原因,一部分是制度原因,但是缩小了教育之间的差距也就能缩小整个城乡文化之间的差距。建国初期,我国是整体扫除文盲,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和活动,办理学校,教育资源不足但整体上教育差距没有很大。随着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始,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农村的人口限流,消息闭塞,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出现,教育资源和机会都偏向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2.乡村本土文化保护的问题

我们当前的社会是经济发展主宰一切,经济发展落后就会导致文化发展落后,乡村文化本身的空虚,这是有关乡村社会生存发展命运的大问题,当大部分乡村人的唯一生活目标是要富裕、经济问题成为乡村人生活中的有力话语,而掌握传统乡村文化的年长者们则完全在乡村社会的建设上没有了话语权,乡村本土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乡村的歌曲和流传下来的故事包括戏曲,农村原汁原味的样板戏都以很快的速度在消失。年夜饭也基本成了春节联欢晚会的点缀,长晚辈之间的文化交流少之又少,都被青年人的外来文化所取代,导致传统文化的内涵丧失。

3.城乡文化消费问题

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城市化的进度在加快,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升,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因为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对于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很大的差异,城镇居民由于经济、教育水平比较高,在对文化市场的消费上起主要的作用,而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教育水平比较低而显得较为被动。而农村的文化水平没有跟上节奏,使得农村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比较传统和落后,总体上呈现出消费水平不高的局面。

五、解决我国文化方面城乡关系问题的对策

1.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1)国家建立的城乡教育机制

对于农村的扶贫,需要进行教育方面的扶贫才能彻底提高乡村人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加大力度投资乡村的基础义务教育。为了才能解决教育机会缺乏、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水平低、入学率低和教育信息闭塞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国家建立了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2)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鼓励省级政府部门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重视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关注和照顾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的学校,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合理稳健的向前发展。

2.建立农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

(1)促进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

农业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华文化之根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护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只有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农村才能协调发展。这是农村振兴的动力,是新时期农村振兴的答案。

(2)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的综合保护利用机制

鼓励农村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强对乡村建筑风格规划的管理和控制。在建设新的乡村建筑中,我们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充分利用城里建筑样式的精华,对我们乡村建筑进行样式的扩充,使得乡村建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还有对乡村旧建筑的改造,改造的基础应以建筑物的外观和环境的更新为基础,以消除大规模拆除和施工的现象,保护现有农村建筑为目的。

3.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消费观念和措施

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小城镇要努力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资。只有在硬件条件的保障下,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娱乐设施,以保护人们的休闲文化精神追求。应该重点关注乡村电影院、图书馆和娱乐中心的建立建成,乡村人也有相应的文化需求,应尽力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4.祝小宁,罗敏.《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五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猜你喜欢
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