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 066000)
在以培育“全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推动下,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立和发展一直受到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中,艺术类通识课程在普及性教学的基础上,同时肩负着美育教育的重任,因而,建设好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优质公共艺术课程是每一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2019年,我国为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强化艺术普及教育”的要求,建议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划归学分制度管理,提升学分比重。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鼓舞了高校艺术教师参与通识类公共课程的建设,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需求也随之显著上升。为此,如何为高校学生提供适于学习的通识性艺术课程,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值得我们的关注。
就目前舞蹈类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和表演性的舞蹈形体类课程;二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舞蹈史论类课程;三是具有较好观赏性和识记性的舞蹈赏析类课程。相对前两类舞蹈课程而言,舞蹈赏析类课程可容纳人数多,难易程度较为中和,更强调舞蹈作品的观赏和品评,使学生在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后,以观赏者的身份完成舞蹈作品的“三度创作”。既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不离舞蹈作品本身,适合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做入门。因此,笔者择取了舞蹈赏析类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探索。
在舞种的选择上,本课程以芭蕾舞为对象,设立了名为《足尖上的艺术:世界芭蕾名作赏析》的公共艺术课程。虽然芭蕾舞诞生于遥远的西方,但其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体系较为完善,流传的经典作品较多,流行的地域范围较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都建立有专门的芭蕾舞表演院团。此外,芭蕾崇尚的优雅体态、挺拔身姿和浪漫情怀体现着芭蕾高雅的审美追求,为学生欣赏舞蹈美、品味舞蹈美、鉴赏舞蹈美带来较为直观的美感体验。这些条件满足了赏析类课程的内容设计需求,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下面,本文将以该门公共艺术课程为例,探讨芭蕾舞赏析教学的内容、模式与方法。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芭蕾舞赏析教学,其授课对象是非接受本专业教育的全体高校学生,其授课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的设计上,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提炼教学内容的代表性、通俗性、趣味性。在确保普及性教学的同时,渗入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文化;在增强趣味性教学的同时,融入具有一定判断性和思辨性的理论探讨。合理的构架芭蕾舞赏析教学内容,挑选适用于普及教学的芭蕾名作。
首先,以芭蕾发展的历史时期为切入点择取作品。即按照芭蕾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芭蕾舞作品。从前浪漫主义芭蕾时期到古典芭蕾时期,再到当代芭蕾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芭蕾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在各个发展时期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为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欣赏到该时期芭蕾艺术的最高水准,还能让学生熟悉芭蕾舞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不同时期芭蕾的艺术追求。通过作品了解历史,熟知风格,在时间上、空间上感知芭蕾艺术的文化韵味。
其次,以芭蕾史上的主要人物为切入点择取作品。即围绕芭蕾作品的创作者、表演者展开以人物为单位的作品赏析。舞蹈作品是在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因而,每部作品都体现着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艺术个性、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以人物为单位选择作品,便于学生在掌握作品知识的同时准确识别创作者和表演者的信息,通过芭蕾史上的代表人物记忆对应的代表作品。例如在提及古典芭蕾之父Marius Petipa时想到《睡美人》,提及现代芭蕾之父Michel Fokine时想到《天鹅之死》。对照人物选择作品、识记作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
第三,以芭蕾主要流派及国别为出发点择取作品。即根据芭蕾的六大流派(意、法、俄、丹、英、美)和其它具有国际影响力芭蕾舞作品的国家为基础,选择具有学派风格或体现国家文化的芭蕾舞作品进行赏析。通过作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芭蕾流派的形成;通过多个版本的观赏,让学生熟悉不同学派训练体系下迥异的表演风格;通过各个国家芭蕾精品的学习,让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感受来自世界各国的芭蕾艺术。
为保证作品教授过程的通识性,可将单个作品的讲解分为“作品背景导读”“作品内容解说”“作品亮点介绍”三部分。
“作品背景导读”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入口,如讲解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则难以调动学生对作品的兴味,也不利于对作品的理解。一部芭蕾作品的价值也应从“台前”和“幕后”的双向方位来衡量。而“幕后”的陌生与神秘,正是学生所未知的世界、作品所诞生的源泉。从范围上说,作品背景的讲解应包含该部作品的创作时间、首演地点、主创人员以及灵感源泉和创作历程。
“作品内容解说”是作品讲解过程中,内容最饱满、最生动的部分。因芭蕾舞作品多改编自文学名著、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如在作品观赏前对作品剧情的内容做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表意的理解。此外,作品内容的讲解也可对照相应的分幕和舞段来进行,结合文本细读的方式,让文字语言与肢体语言共生的艺术魅力激发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
“作品亮点介绍”是作品讲解内容中,最具专业特色的环节。该部分主要从作品的舞蹈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的讲解入手。因该部分涵盖较多专业性知识,所以只择取最基础的概念,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做解读。例如在赏析《天鹅湖》中,对照双人舞的出场表演模式讲解古典芭蕾“A-B-A”式的创作传统;在奥吉莉雅做Fouettes时,讲解芭蕾旋转技巧的特点和该技巧在作品中的寓意;在第三幕舞会中观看匈牙利、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的舞段时,讲解性格舞的概念和文化。将知识点与作品紧密结合。
合理的教学模式需紧紧围绕教学的内容和思想,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和对象,依据课程的属性和核心要素推展相应的施教方案。在以往的芭蕾舞赏析教学中,重“赏”轻“析”,重“舞”轻“剧”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知识的传授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狭窄空间中,造成教学层次单薄、比例不均的问题。因而,将“赏”“析”结合,“舞”“剧”相融的理念转化为新的授课模式,是提升赏析教学质量的内在推动和有益探索。
舞蹈赏析类课程的核心是“赏析”,即“赏”与“析”的结合。其中,“赏”是指对舞蹈作品进行观赏、欣赏、鉴赏,更倾向于感官层次,注重作品带来的形式美感和独特体验;“析”是指对舞蹈作品进行分析、解析、剖析,更倾向于理性判断,注重作品暗含的理论思想和文化内涵。把“赏”和“析”相结合,才能构成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赏析”。
“赏”“析”结合的教学理念可通过“边赏边析”“节选分析”“析-赏-析”等模式进行推展。“边赏边析”是按照作品内容的时间顺序,遵循芭蕾舞剧分幕和场次的创作习惯,依次以段落式的划分方法观赏、分析作品,确保赏析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使分析要点贯穿观赏作品的始终。“节选分析”是根据作品内容的构成,精选精彩桥段和经典舞段,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进行解析,并在解析后回看作品内容做欣赏,加深印象。“析-赏-析”是指教师先“析”、师生共“赏”、学生互“析”的模式。教师先“析”,为学生理解作品做基础的引导;师生共“赏”,以不同的视角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学生互“析”,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教师指定片段做剖析,并做汇报交流。
从广义上讲,芭蕾泛指一切舞蹈和舞剧作品,因此,芭蕾舞从诞生之日起就多以“舞剧”的形式呈现,即我们常说的芭蕾舞剧。它既包含由舞者肢体语言带来的“舞”,又包含由剧作家文本语汇带来的“剧”。对两者概念和关系的理解,有助于芭蕾舞作品的讲解和学习。
从关系上来看,舞剧由“舞”和“剧”两部分构成:“舞”是形式,“剧”是内容;“舞”中包含着舞蹈的语言、风格、技术技巧,“剧”中暗含着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舞剧也是“舞”和“剧”的高度融合,用“舞”的形式演绎“剧”的内容,用“剧”的思想刻画“舞”的形象。“舞”“剧”相融,才能构成完整的芭蕾舞剧作品。因而,在赏析过程中,“舞”“剧”缺一不可。
在授课模式方面,可从“舞”“剧”“舞”“剧”结合的三个层面分析芭蕾舞剧作品,让学生从形式到内容吃透作品,不流于表面的欣赏,真正掌握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追求。首先,初步介绍舞剧中“舞”的部分,即舞蹈中包含的舞蹈风格、舞蹈技术、舞蹈语汇。其次,详细介绍“剧”的部分,即舞剧中包含的主要情节、主要角色、人物关系等。再者,结合“舞”“剧”,对应舞段表演讲解其在剧中的价值,随着剧情推展解读其行动的意义。
芭蕾舞被称为是“足尖上的艺术”,因为,足尖鞋是每位女性芭蕾舞者学习、表演芭蕾作品的必备物品。足尖鞋的诞生也赋予了女性芭蕾舞者丰富多样的脚尖技术,创造出芭蕾舞独特的审美符号。对于坐在教室中观赏,且不具备芭蕾舞表演基础的学生,“芭蕾”和“足尖”的美感似乎只能停留在屏幕的后方。为此,将舞者“足尖”的美驻留在观者的“指尖”,即观者用手写短评的方式将唯美的芭蕾舞段记录在文字中,是拉进舞者与观赏者、作品与观众的较好方式。将该种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撰写作品短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是增进“足尖”与“指尖”距离,增强学生观察力、审美力、品鉴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赏析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作品观赏为主,教师一面讲、学生一面听,作品一边放、学生一边看,课堂的整体气氛难免陷入冷清、单调的状态。为避免该类问题的出现,应适时适度的增加互动环节,为课堂教学增添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舞蹈类课程而言,最适宜的互动方式当属肢体语言的交流。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可增设代表性舞姿的示范与模仿环节。教师通过自身的动作示范和细致的动作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舞姿的来源、要领、寓意和欣赏法则,使学生以更为直观的视角学习作品中出现的经典动作。而学生通过对代表性舞姿的尝试和模仿,则会增添对舞蹈表演的体验,加深对芭蕾艺术的热爱。
在网络技术便利的今天,利用网络教学媒介开展教学活动,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学习交流距离,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法宝。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开启线上、线下双互动的模式。例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在完成每部作品的学习后邀请每位同学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探讨。课上讨论将采取“观后谈”的模式,请同学们在观看作品后提出问题或观点,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课下讨论将结合网络媒体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在课后将课堂作品观摩的感想与观点发表在网络讨论区,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相互交流,并提倡学生以自身的专业视角和生命经验提出对作品的真实观点,不拘一格。
芭蕾是典雅优美的艺术,于学生而言,它就像飘落教室窗前的西尔菲达仙女,另初次遇见她的“詹姆斯们”怦然心动。西尔菲达仙女踩着脚尖鞋,穿着白纱裙,以轻盈的舞步按开了浪漫主义芭蕾的时代之门。而芭蕾舞赏析课程也如同这位经典角色所诠释的:用一部部动人的舞蹈作品展开芭蕾舞的历史画卷,以一幕幕精彩的舞剧分析走进芭蕾舞的艺术世界,为学习该门公共艺术课程的高校学生打开芭蕾艺术的窗口,开拓丰富舞蹈知识、增强艺术素养、提升审美品位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