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从旧石器文明开始,古代劳动者已经开始对于“象征物”进行解释和传播。虽然那个时代文字还没有完全的出现,但是“巫术仪式”成为一种具有固定概念的“信息”。祭祀仪式被赋予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活动,对祭祀的独占性使得拥有祭祀解释权的人群成为特殊的“上层阶级”。仪式传播成为社会秩序的最初探索,通过部落以及战争的扩张,仪式逐渐成为加强氏族关系和推行教化的方式手段。礼乐制度在仪式扩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礼乐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区分性,到后期逐渐发展的雅乐和哀乐体现了礼乐制度的不同功能,把礼乐制度深入推广最好的应是孔子。从旧石器文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传播政策还没有基本成型,处于探索与认知阶段。经过春秋战国的铺垫,到秦国时期为商鞅李斯等人奠定了传播政策的基础。商鞅将人治提升到法治的层面,通过重农抑商、愚民政策、禁止民众迁移等政策弱化了民间舆论力量,加强中央的统治力。汉朝承袭了秦朝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过于严苛的惩治手段有所减免,汉朝立朝之处,实行黄老养生政策,国家经济、民力等各方面较为疲软,所以对于舆论或者是书籍的管控都有所松弛。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政策的推行是适应了国家发展改革的方向,思想和规则统一了,政治秩序才能建立起来,国家和社会才能平稳发展。汉武帝推行的政策为思想的大一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东汉清议运动开启了朝堂与民间舆论互动的新模式,在民间舆论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时期,儒家正统独霸地位由此开启。唐代传播政策出现一种新的模式,即中央和地方对于信息的掌控权。汉唐时期中央拥有对信息的绝对掌控权,但是唐朝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政治权,所谓“天高皇帝远”,中央无法深入触及到阶层内部,信息主导权便易手到藩镇割据手中,中央和民间产生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权,信息的不规则流动反映了政治格局的变动。唐代进奏院的产生,释放出信息主导权的变化。这一段时期中国古代的传播政策雏形初现并不断完善发展。直至宋代,中国出现明确的传播政策。宋代传播政策与其经济的高度发达有直接的联系,宋代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赋予民间强大的流动性和聚合性。宋代有三个舆论场,分别是中央,地方以及民间,这三个舆论场构成了宋代传播政策的基本格局。宋代对于报业的管控是具体而又详细的,因为经济的推行,物流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报业在宋代异常繁盛。宋代通过控传报和禁小报来将信息的主导和解释权紧紧握在中央手中。宋代是一个对文人言论特别宽松的朝代,“不言罪人”的开放度使得宋代民间公共舆论场的发展得以保障,宋代时期,世人均可发表言论,足以见宋代公众批评的深度和广度。宋朝之后的元朝,基本政策模式是参考延续宋代的,但是元朝传播政策远远不及宋朝,这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缺乏完整系统的主流意识的支撑,所以元朝反应出来的政策都是零散琐碎的。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使得元朝传播政策极具开放性和融合性。在这一时期,因为是少数民族的统治,所以文人大多存留在基层民间,这就为民间文艺的繁荣提供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正是元朝的包容性,使得我国文化传承以及传播政策没有终止,明代沿袭宋代的传播政策,使其更加严密性和完整性。在明代通过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使言论以及信息的主导权牢牢把控在“一人”之手。明代垄断了书本媒介渠道,通过政策的改革,包括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变迁,程朱理学的教化,明代思想专制达到了极高的层面。虽然思想专制极度深化,但是政治格局的变化,传播话语权逐渐下降到了民间,民间公共空间逐渐壮大。明代的公共批评、邸报传播、书院讲学、文人结社等等构造了中晚明特殊的传播版图。清朝作为另一个少数民族进驻中原,其传播政策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清朝的传播政策是对明朝的继承发展和改良。清朝的传播政策更加的极端化,大兴文字狱、编书改书等使得清朝的传播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整体上来看,传播政策的不断演变体现了国家的发展观念,越兴盛的朝代对传播政策管控越加严厉,那些相对弱小的国家,对于传播政策反而要宽容松弛。
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灭亡,传播政策的核心就是为人治服务。传播政策主要就是对信息的掌控流通以及思想的控制与教化。历史时代的不同,也体现出各个阶段政策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的开放性是传播政策不同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传播政策主要还是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服务的。
首先,古代传播政策的核心是为人治奠定绝对的统治基础。传播政策的制定与政治活动息息相关。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和地方一体化,中央希望自己的政策命令可以直达地方,使得上下综合一统发展,巩固其统治根基。中国古代信息主导权大多还是掌握统治阶级的的手中,但是政策信息的不流通性,以及信息的延后性使得上传下达并不是很及时准确。上层阶级对信息的掌控权,以及下层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导致信息的不对等不平衡。信息不对等就容易产生“小众”分子,“小众”分子的思想在民间产生一定影响力以后,逐渐扩大形成集体,多个集体的聚合使得信息得到广泛传播,对信息敏感的上层政府对此类信息做出的反映,便是该朝的传播政策。古代对于传播的管控主要是政府,政府的信息是官报,小报等各种报业信息的来源,政府的政策也需要这些报纸广泛的传递出去,上有政策,下有措施是当朝者最想要看到的局面。政策的顺利推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心的归一,万民皆顺于朝廷,是人治的最高境界。
其次,古代传播政策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弱化民众。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中最具有热血的是读书人。书生拥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不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都是先对书生“开刀”。掌控了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的思想,便能够掌握这个国家的整体走向。虽然在历史长河过程中,不乏仕人代表民间舆论弹劾朝廷,对国家政策的改变具有助推作用,但是在古代这种力量还是微乎其微的。就像商鞅的思想,他要的是愚民,要的是能够听他话,没有任何见解的人民群众。科举制到最后发展为八股取士,极大限制了仕子们的想象力和见解力,使其成为国家统治的机器,而不是统治国家的头脑。
最后,古代传播政策的推行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传播政策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传播政策成为国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利器。权威性、秩序性和高度可控性是古代各朝政府一直追求的传播价值。中央集权的强化就是通过不断的严格的传播政策体现出来的。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介的多样性,以及民众政治话语权的觉醒,传播政策也有一定的转向。随着传播权的下移,民间的舆论力量逐渐壮大形成能够与朝廷对抗的“公共空间”,传播政策随着民间开始进行相应的改变。
传播政策的发展显示了一个国家的整体走向,传播政策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与政治生活具有密切联系。我国古代传播政策的走向正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思想控制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通过传播政策来巩固其合法地位,进行有效的管控。中国古代传播政策中的相关措施,在今人看来依旧具有可取性。传播政策与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所处的位置具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一个传播政策的评价,不应与其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要将其政策措施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分析,政策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一脉相承。比如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元朝,统治者拥有广阔的胸襟,才保障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出现极大地断层。因为元朝是外来民族,要统治一个拥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文化的汉民族,包容性必不可少,这是时代的所需。
综上所述,虽然一些朝代的传播政策极为严苛,但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需要制度和纪律来保障。即使是现在我们讲究人人都有言论自由,但是前提是不违法。古代上层统治者就是法,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当然要严刑峻法来进行统治。传播政策是一种意识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传播政策的方式方法;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传播政策也为国家进行有效合法的统治进行了保障。古代传播政策的研究,为当代传播政策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参考的经验,时代在进步,观念意识不断的变化,对于政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过程中,有些政策在当时可能觉得是错误的,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多年后回头看,发现当时的政策是多么英明。对于古代传播政策,我们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时间、对当时的还有对未来的影响来进行评判,而不能单独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