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伊莎 林 燕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关于动物谚语的先行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大都是以贴近生活的动物为例子进行比较论述,祥瑞动物作为国家民族的祥瑞象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包含这些祥瑞动物的谚语中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短语,口语性强通俗易懂,通过一两个短句,就能表达完整的意思。[1]谚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农民劳作时就时常会使用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这些谚语由人们经过长期的对于自然界的现象观察而得,口口相传下来的生活实践经验。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綺麗な夕焼は翌晴れ。)
这些关于天气的谚语能够更好地使农民进行劳作活动。由此看来,谚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能通过这些谚语看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汉语谚语从《中华谚语》中收集共52个含有“龙”的谚语。
龙多旱,人多乱(龙多了不下雨,人多了会生乱。比喻人多了做事情相互推诿,不尽职责办事没有效率。)
困龙亦有上天时(意谓暂时处于困境而有抱负的人终于可以有出头之日。)
乌龟化龙,不得脱壳儿(指乌龟变成龙,就是不能脱掉背上的壳。意谓庸俗低下的人想装高雅,仍然脱不掉俗气。)
龙生龙,凤生凤(指龙生的是龙,凤生的是凤。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
水深碍不着游龙,山高挡不住飞鸟(指水再深,龙照样任意游荡;山再高,鸟照样自由飞翔。比喻任何艰苦困境也挡不住英雄豪杰勇往直前。)
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龙(喻指英勇无畏,勇往直前。)
虎不离山,龙不离水(意指人离开了自己的优势环境就不能充分地施展才华,就如同虎离开了山,龙离开了海一样失去了依靠的优势。)[2]
在古时候,人们没有气象知识,所以在遇上干旱的情况时,就会通过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来祈求“龙王”施雨,如“龙多旱,人多乱”中的“龙”就指的是“龙王”这个含义。但是随着人们气象知识累积,具备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不再有迷信行为,逐渐的这句谚语就引申为“不尽职责办事没有效率”的意思,与“龙多旱”中的“龙”有相同含义的谚语还有“多龙多旱”等。
“龙”还有有优秀出众的含义,如“困龙亦有上天时”指的是暂时处于困境而有抱负的人终于可以有出头之日。“龙生龙,凤生凤”指的是有优秀的父母就会有优秀的孩子。这类谚语往往寄托了对于人们对于优秀这一品质的殷切期盼。
当“龙”与“虎”一起使用时,常与“海(水)”和“山”一起搭配使用,如,“水深碍不着游龙,山高挡不住飞鸟”,“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龙”,因为“海(水)”是“龙”的生长环境,“山”是“虎”的生长环境,“天空”是“鸟”的生长环境,生长环境对于动物自身来说是一种环境优势,对于人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可以发挥得更好,所以这些谚语用来比喻人的长处。“虎不离山,龙不离水”指的是人离开了自己的优势环境就不能充分地施展才华。
在汉语谚语中,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就充满敬畏,尊崇的心理,在中国“龙”有很久远的历史,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却被认为是万灵之首,被列在十二生肖之中,由此可见“龙”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存在。“龙”常与“虎”“凤”等动物形象一起使用,多被赋予称赞以及优秀的内涵。但在日语谚语中与汉语谚语不同的一点是对于“龙”这一动物形象并不存在着尊崇的心理,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与古代中国不同,古代中国存在“皇权至上”的思想,将皇帝视为“龙”的化身,古人结合了皇权观念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才发展了对于“龙”的尊崇心理。
日语谚语从ことわざ辞典ONLINE中收集列出以下9句含有“龙”的谚语。
竜を画いて睛を点ず(指一小点的事物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画竜点睛を欠く(关键处缺少实质,指画蛇添足。)
竜虎相搏つ(指力量不分伯仲。)
竜の髭を蟻がねらう(指弱者没有自知之明,鲁莽地面对强者。)
雲は竜に従い虎は風に従う(同类的东西应该相互吸引,指同气相求。)
竜の髭を撫で虎の尾を踏む(比喻冒着非常大的危险。)
虎口を逃れて竜穴に入る(逃过了虎口又入了龙穴,指逃过一劫还会遇到别的困难。)
竜の雲を得たるがごとし(指乘势而上。)
竜馬の躓き(比喻任何聪明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
由以上谚语可以看出,在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中即使对象不同,表达存在差异,却仍旧可以找出含义相对应的谚语。在以上谚语的语境中,例句谚语的含义虽然褒贬不一,但单看谚语中“龙”的寓意却多为褒义。
在日语谚语中,“龙”的形象受中国文化影响,所以很多日语谚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谚语。由中国“画龙点睛”这一成语延伸了“竜を画いて睛を点ず”和“画竜点睛を欠く”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谚语。
在日本“龙”也被认为是威猛以及力量的象征,如“竜の髭を蟻がねらう”指的就是力量悬殊的意思,在汉语中可以写作“蚍蜉撼树”,这两句谚语虽然描写的对象不同,但都指的是弱者以渺小的力量想去撼动强者。“虎口を逃れて竜穴に入る”在汉语中可以写作“龙潭虎穴”,“龙”与“虎”都是强大危险的动物,所以“龙潭虎穴”指的是极其危险的地方。
除此之外,“龙”还有优秀的象征,如“竜馬の躓き”在汉语中可以写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日语谚语文化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很多关于“龙”的谚语都是由中国传入的,所以在文化差异上也存在很多相似。
中日谚语相同的是都会将“龙”“虎”两种动物搭配使用,这两种动物在谚语中都是威猛和力量的象征。与日语谚语中的“龙”形象相比,汉语谚语中的“龙”包含了神灵的含义。在中国的祭祀文化中,“龙”被认为是掌控施雨的神灵。从以上例举的日语谚语中也可以看出,“龙”在日语谚语中并没有体现神灵这一含义。
根据以上谚语的对比,“龙”的形象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在中国古代“皇上”就会被称为“龙子”,“皇上”在中国古代代表的是无上的权利,“龙”有象征帝王权利的含义。“龙”这一形象在现在往往被寄予了优秀的期盼。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到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中,“龙”的寓意也从尊崇引申为优秀的含义。由于古代人们的科学知识不够充足,普通百姓将“龙”视为施雨的神灵,所以往往会有“求雨”的祭祀活动。而现代人们了解到的科学知识越来越丰富,“龙”就由神灵的形象逐渐演变为其他意思。
日本“龙”形象是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佛教一起由中国传入的,所以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传入日本后,与当地的“蛇”文化相融合后才产生现在的日本“龙”,之后逐渐发展为神灵之一。在日本,由于“龙”“蛇”两种动物形象相似,所以很多时候这两种动物甚至可以互相转化,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龙”“蛇”两种动物。而在中国从十二生肖中明显划分了这两种动物,“龙”位列第五,“蛇”位列第六。在中国,“龙”与“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二者的地位也相差甚远,我们对于“龙”赋予的都是高贵、权利的象征意义,但是对于蛇往往是一些危险、贪婪的负面寓意。在中国文化中,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是中日文化对于“龙”形象理解的不同的一点。
不同于中国的是,日本的“龙”形象没有象征帝王的意思。中国的帝王将自己看作是“龙”的化身,但是在日本,皇室将太阳和镜子视为自己的象征,天皇将自己看作是太阳之子。所以,在表达帝王寓意时要区分清楚中日的“龙”。在日本“龙”的观念,不像中国一样根深蒂固,没有明显的象征意义。[3]中国的“龙”的地位远远高于日本的“龙”的地位,在中国对于“龙”的信仰崇拜要高于日本,两国的“龙”文化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4]
关于这类祥瑞动物的谚语,褒义的谚语占大多数,两国人民对于“龙”这个动物也更多的是寄予了美好的期盼。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由于国家的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科学知识的逐渐充足,祥瑞动物形象的寓意从最原始的只有本身的含义通过历史的沉淀积累,逐渐引申出其他内容,丰富了谚语的内涵,增加了更多的表达内容。
谚语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包含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人们将自己的思想填充在文字间,使得谚语的表达更加丰富。通过中日两个国家祥瑞动物谚语中的祥瑞动物的形象,可以发现两个国家的“龙”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谚语的发展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在朝代更迭,历史演变中,我们对于谚语中的祥瑞动物意象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本身含义,往往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更深切的内涵。谚语是人们生活劳动的智慧结晶,产出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会使用到谚语,很多文学作品就会使用大量的谚语来润色文章辞藻。通过这些简单直白的谚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在这些最贴近生活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最朴实的最接近这个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气息。
我们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谚语古今意思的变化,熟练运用,避免在不清楚含义的情况下错误使用谚语。本文以中日谚语中的“祥瑞动物”作为切入点,对于“龙”在谚语中的含义从制度,宗教信仰等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收集的谚语个数有限,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希望通过日后的学习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