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祖与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

2020-07-13 01:49常州大学艺术学院213016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光祖流派琵琶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213016)

李光祖先生(1943年-2018年)是我国五大传统琵琶流派之一汪派琵琶的第三代传人,中央乐团独奏家、琵琶大师,自幼便跟随其父暨汪派琵琶第二代传人李廷松习琴,他的一生不仅跟随着国家经历了跌宕起伏,更是不忘传派的重任,在教学、曲谱整理、传播等方面为汪派琵琶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

李光祖祖籍苏州,生于上海,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他的习琴之路开始的十分顺畅,随着其父李廷松与汪派琵琶渐渐声名远播,与李光祖同期的弟子有很多天赋异禀、聪慧过人的,如邝宇忠、陈泽民、郑汝中、张棣华、王范地等,原本带着一腔热情练琴的李光祖开始思考,如何能在父亲的羽翼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空,这样的想法与李廷松的思虑不谋而合,此后,只要李廷松出席的重要文艺活动或交流,李光祖必定参加,琵琶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又岂能是坐进观天?李光祖一时间浸泡在戏曲、古琴、文学的世界里,与各路文化音乐名流觥筹交错间,耳濡目染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视野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为他继承汪派琵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光祖先生进入中央乐团不久,其父李廷松与世长辞,先生接下珍贵的传派琵琶与汪派琵琶的传承重担,对琵琶又多了一份执念。在中央乐团的日子,先生如饥似渴的接受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西方音乐的宏大、丰富细腻的表现力、繁花似锦的作品熏陶着他,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打磨了他的演奏技术、丰富了他的演奏思维,使中国传统器乐音乐的音色能够与西方音乐融合,期间他随团出访美国、日本等海外国家,举办了十多场独奏音乐会,在国内成功演出了《草原小姐妹》和《霸王卸甲》1,他的演奏时而刚劲豪放、气势恢宏,时而细腻柔美、耐人寻味,李光祖先生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琵琶演奏家。在乐团的日子,他的内心一刻也未放下过对汪派琵琶的传承传播,独奏音乐会必以传派性质为主,演奏汪派琵琶经典曲目,他日渐成熟的演奏风格里,透着的始终是传承自李廷松的严谨的技法与对流派的敬畏。

李光祖先生始终认为,流派传承可以有突破、有创新,但对音色的审美、技术的统一、版本的演奏要求不可变。在跟随李光祖先生习琴的日子里,他的亲和、质朴、纯粹令人印象深刻,最令人啧啧赞叹的是他对流派传承的严谨,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是刻在骨子里的。对待音色,他从不含糊,先生完美的继承了汪派琵琶的独特音色,即柔美圆润、规矩自然、灵活多变、清透明亮,他从不放过任何在他看来与汪派琵琶要求不符的音色,为此不计上课成本,如此的孜孜不倦换来的是学生对音色的敏锐察觉度及高雅的审美,当然,也是对汪派琵琶音色的绝对继承。技术的训练,先生自有一套方法,例如轮指的训练,将原本是五指轮的练习先行变为食、中、大指的三指慢轮,他认为五指轮的基础是三指轮,应先从三指轮练习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再过渡到五指练习,在这中间夹杂对音色的把握训练。对待基础技术训练,先生一向是稳扎稳打,从不揠苗助长。流派之间光看曲目的名称就知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演奏起来却是南辕北撤的,他总说:“基础技术是音乐自由、演奏流畅的前提,音色是流派的特色,不同的版本是立派的根基,在这上面花多少功夫都值得,这也是我父亲传承给我的。”如此严格的要求,正是琵琶流派艺术不可或缺的,试想,流派艺术如若跟随时代需求及审美的变化而丧失了自身原有的特色与属性,那传统的琵琶艺术即将消亡,琵琶的历史也将覆灭。

李光祖先生在传播汪派琵琶艺术这件事上,并不是将其作为一种任务,而是内化为对汪派琵琶艺术的热爱去传播,他立志要将汪派琵琶带到更远的地方,与更多的人共享汪派琵琶艺术的美,在不断地往返美国、日本等地演出之后,他于1980年旅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他传播汪派琵琶的事业,时至今日,在当地的琵琶音乐爱好者中仍流传着当年李光祖独奏音乐会的盛况。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号召使得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士闻之振奋,李光祖先生选择在此时回国,他说:“汪派琵琶艺术始终是属于中国的,要在这片土地上被滋养。”2001年后的十几年间,李光祖始终在为传播汪派琵琶艺术奔波着,开汪派琵琶独奏音乐会、录制唱片、教学,我也是在这期间受惠于李光祖先生。汪昱庭其子汪天伟在听过李光祖的演奏后赞叹:“他演奏的《十面埋伏》惊魂动魄,让人感到蓄势待发、热血沸腾的斗志和酣畅激烈的厮杀,更加感人的是体现出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凯旋庆功中对和平的向往……”2,林石城等琵琶大师亦对李光祖的独奏音乐会予以赞叹,认为“李光祖深得其父李廷松的真传,对汪派琵琶艺术做出很好的继承与发展”。3

长期的实践与教学,李光祖先生不仅拥有了自己的音乐风格,更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多年的乐团经验与国外舞台的历练,让先生感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便是其跨越时代、人种、语言的极大包容性,哪怕在曲高和寡的低谷期,也能拥抱孤独、坚守寂寞,传统琵琶流派艺术更是如此,在传承发展汪派琵琶艺术的的道路上,如何发展也值得思考。先生将汪派琵琶经典曲目的演奏形式加以变化,在坚持传统韵味、技术不变的前提下,以交响乐做琵琶的辅助,以达到恢弘博大的气势,最为著名的便是其委约王酩创作的《霸王卸甲》协奏曲,此曲本是汪派琵琶的经典独奏大套武曲,先生借由交响乐来重新诠释,不仅保留汪派琵琶演奏此曲的特色,更突出了乐曲的张力。坚守传统、尊重规律的同时把握不同时代的审美与艺术表现形式,用全新的音乐理念去诠释传统的精髓,这也是李光祖先生发展汪派琵琶艺术的理念。

李光祖先生在演奏中一直秉持真实、谦虚、质朴、自然、不做作的风格,这亦是他为人的信条。先生始终以德报怨,面对坎坷的人生际遇他谈笑风生间有如清风拂山岗,无论贫困还是富裕,他对待生活始终是勤俭节约、两袖清风,不图享受的,但对学生却倾其所有,上课时先生毫无保留的对学生倾囊相授,下课了对学生犹如家人般的照顾其餐食,先生对学生、对教学的一片赤诚之心令人动容。流派的传承除了是技术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与理念的延续。2001年于北京纪念汪昱庭逝世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在汪天伟、王恩韶、田青等人士的见证下,先生将珍贵的具有传派意义的“张伯年”琵琶传赠给我的导师郝贻凡教授,并正式确立她为汪派琵琶第四代传人。艺术的流传中有“技”也有“德”,“技”的追求永无止境,“德”却只在人心,只有将“技”与“德”合二为一,艺术思想才能升华成为精神理念,才能让艺术之路走得长久。

注释:

1.戴述国.《该笑了,但他还是没有笑—写在“李光祖琵琶独奏音乐会”之后》,人民音乐,1988年5月.

2.汪天伟.《知音情长薪火不息—汪昱庭和“张伯年”琵琶》,乐器,2012年3月5日.

3.戴述国.《该笑了,但他还是没有笑—写在“李光祖琵琶独奏音乐会”之后》,人民音乐,1988年5月.

猜你喜欢
光祖流派琵琶
陆光祖的器重
大买卖
大买卖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鬼杀
“琵琶”和“枇杷”
莫以【流派】论得失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