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 *
——纪念习近平“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周年

2020-07-13 07:24
观察与思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浙江

郭 占 恒

提 要: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两山”理念。2020年3月,在“两山”理念提出实施15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再一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深入研究概括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两山”理念的重要论述和科学内涵,可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思想与“两山”理念,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精神上完全契合,充分证明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同时,全面回顾总结15年来浙江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展现了共建“诗画浙江”大花园、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的目标任务。

2020年3月30日,在“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再一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考察中,习近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况历历在目。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①《习近平: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共产党员网,2020年3月31日。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②《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新华网,2020年4月1日。

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从余村吹遍浙江大地,使全省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浙江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未来,引领浙江走向高质量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两山”理念的重要论述和科学内涵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然后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习近平同志听了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践行这一科学论断十年纪事》,《浙江日报》2015年3月31日。同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论。

习近平“两山”理念是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但这不是偶然,而是有着长期的深邃思考和实践基础。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就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立即组织开展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工作,推动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八八战略”第五个战略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72页。他在《之江新语》232篇短论中,有19篇讲到“两山”及生态文明思想,其中有12篇是在余村调研前发表的,如2003年8月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行为》中,明确批评了“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其他还有2004年2月的《要看GDP,但不能唯GDP》、2004年3月的《既要GDP,又要绿色GDP》、2005年5月的《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短论。他还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演讲中,多次强调“两山”理念和生态保护思想,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的“两山”理念。

(一)“两山”理念的辩证发展观

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3、153页。他针对浙江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实际,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3、153页。。可见,“两山”理念所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和谐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问题。

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是不同的,对“两山”的认识也是如此。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论中说:“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⑤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3、153页。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两山”理念的辩证关系。他说:“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198、195、200、190页。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僵化的,有的地方如生态环境优势区、敏感区、脆弱区,从一开始就应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两山”理念的生态系统观

生态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有机系统。人类作为生物,只有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和睦相处,才能生存发展。古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两山”理念的生态系统性。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指出:“这‘两座山’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生态环境的本身,还可以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198、195、200、190页。他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198、195、200、190页。

200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部署,“要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形成全面推进态势”。他说,“生态省建设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项工作之所以称其为战略,就是要求形成全面推进、长期推进的态势”。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198、195、200、190页。

(三)“两山”理念的敬畏自然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页。一直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对自然要常怀敬畏之心,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说:“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否则终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我们说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⑥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198、195、200、190页。随后不久,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文中说:“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⑦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由此,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强调环境保护,并提到很高的程度。2003年10月,他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中说:“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190、190、186-187页。而且,他主张抓早抓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是我省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190、190、186-187页。。

(四)“两山”理念的民生福祉观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心无百姓莫为“官”,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他抓生态省建设,强化污染防治,就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的。200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190、190、186-187页。。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第13期发表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全面深刻阐述了浙江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的重大意义和思路举措,其中有许多著名的金句,如“浙江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190、190、186-187页。

(五)“两山”理念的综合治理观

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其被破坏和污染不是一时的,其治理和恢复也不是一时的,必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综合治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效。习近平同志抓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全面辩证、综合治理的思维。2004年5月,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提出《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借用中医诊治的方法说,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⑤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由此,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省建设的综合施政,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他提出结构调整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关键、深化改革是动力、法治建设是保障、政府表率是重点。对发展循环经济,他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贯通于企业、区域、产业、社会等各个不同层面;把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与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保障。

(六)“两山”理念的科学考核观

考核是要求,是导向,也是指挥棒。树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对端正和引领干部的言行十分重要。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多次强调“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保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5、417、194、192页。。

在考核指标设置上,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能耗、质量和结构等其他指标”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5、417、194、192页。。2005年4月,他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从法制上制裁、从经济杠杆上制约浪费资源的行为,从供地、供水、供电、供贷等方面的政策上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5、417、194、192页。2006年1月,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指出,“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④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55、417、194、19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提出包括“绿色”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修订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积极推动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思想与“两山”理念的“六个观”,思想上一脉相承,精神上完全契合。这也充分证明,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正如习近平同志2016年9月3日在杭州举办的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所说:“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而我对这样的一个判断和认识正是在浙江提出来。”⑤《习近平出席B20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网,2016年9月3日。

二、浙江坚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15年来,浙江在习近平“两山”理念指引下,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和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闯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路子。2019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领衔,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内外权威智库机构对浙江生态省建设进行评估。评估认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指引浙江生态省建设先行一步,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生态省建设16年来,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能源消耗大幅降低,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浙江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领跑全国,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城乡均衡发展水平均位列全国第1名,可持续发展处于世界较领先水平。①评估组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17大领域指标,2017年中国得分为67.1,排名第71位;浙江得分76.9,相当于排名第24位国家的水平。经济强、生态好、百姓富的现代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逐步呈现。

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在北京主持召开浙江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会,来自各个领域的9位专家(其中6名为院士)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一致同意浙江生态省建设试点通过专家验收。同年6月4日,生态环境部复函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浙江省通过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成为全国16个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的第1个。生态环境部在复函中认为:浙江生态省建设16年的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鲜活案例和生动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广泛多样、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希望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继续担起先行者和排头兵的责任,在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持续发挥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

总结浙江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生态省建设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方略和政策举措

15年来,浙江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围绕“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宏伟蓝图,不断浓墨重彩,添砖加瓦。2003年6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明确要建设生态省,需要法制的规范、引导和保障。2003年8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随着实践发展,浙江不断把生态省建设推向深处。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浙江。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大力开展‘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二)持续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两山”理念不是虚的,生态省建设不是空的,都要动真格,出实招,见实效。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推动下,浙江先后实施生态省建设“十大重点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03年8月,根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即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2004年10月,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指的是甬江、曹娥江、飞云江、椒江、鳌江、钱塘江、太湖、瓯江等八大水系;“11”是指全省11个设区市和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目标是分阶段推进,到2015年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相适应,生态省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6月,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这项系统工程包括9大重点领域、9个一批抓手和100个重点项目,既有产业、企业、园区、社区、产品、项目等硬件,又有技术、政策、法规、体系等软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工作链。为此,还制定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制度、省财政每年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等。15年来,浙江持续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取得环境质量改善、资源利用提高的显著成效。

(三)持续推进“腾笼换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践行“两山”理念,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营老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因此,浙江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包括:一是严格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重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二是全面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低碳试点示范。三是实行最严格的污染减排制度,严格落实总量替代、排污许可、标准提升、区域限批等调控措施。四是招商引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早在2003年,安吉就实行招商引资“具体项目执行与否最终都是环保局说了算”。到2006年7月的3年时间,安吉被环保部门否决的项目就达20多个,涉及引进资金20多亿元,否决的外资项目有1亿多美元,否决的内资项目超过10亿元,因此损失了近40亿元GDP的增量。后来,浙江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招商引资工作的各个环节,把环保和能耗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门槛,着重把好项目能评关、环评关、安评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对高能耗项目要进行严格控制,用生态环保倒逼机制把牢招商引资“入门关”。五是实行亩均论英雄。在绍兴等地探索实行工业用地“亩产论英雄”的基础上,2018年1月,浙江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要素优化配置机制、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机制,把占用土地与产值、利润和税收、就业等联系起来,对亩产效益设置违约处罚的约束性条款,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8年,全省GDP达到56197亿元,比2002年的8003亿元,增长了7倍多;三次产业结构也从2002年的8.6:51.1:40.3,调整为2018年的3.5:41.8:54.7,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尤其是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2018年分别达到85.5万元和104.7万元,分别比2013年的12.6万元和28万元,增加了72.9万元和76.7万元,好于全国和领先东部地区。在主导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真正做到了生态农业主导化。

(四)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制度供给和完善考核体系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看GDP甚至唯GDP,成为各地的“指挥棒”,这在激励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多次强调“既要GDP,又要绿色GDP”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积极探索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为”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页。。并明确把生态省建设纳入各地和干部的考核指标。

1.湖州率先探索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2004年12月,湖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提出从2004年起考核中取消GDP指标,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并改变以内部考核、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将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湖州考核之变,成为年度重大新闻之一,也被视作此项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后来,湖州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持续构筑了领先领跑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对丽水“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丽水是浙江的山区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浙江绿谷”,但过去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的压力很大。2006年7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③《“尤为如此”勇担当——丽水12年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丽水日报》2018年9月27日。201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要求丽水更加注重绿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没有了考核GDP的压力,丽水倾力绿色发展,生态价值日益显现。2018年,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5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全省第一,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3.对全省26个欠发达县松绑GDP总量考核。经过长期努力,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2002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但省内还有26个欠发达县。④这26个欠发达县是:淳安县、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武义县、磐安县、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其中,衢州、丽水等两个设区市所属辖区全都是欠发达县。2015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鉴于26个欠发达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已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部分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甚至已赶超西部省区地级市,会上宣布摘除这26个欠发达县的帽子,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对其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进行综合排名。这一重大举措,旨在支持欠发达地区,坚定按照“两山”理念的要求,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美丽乡村的“绿富美”的新路子。

(五)持续开展全民生态行动,推动生态省建设共建共享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理念先行,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共建共享。2004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一文中说:“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等”。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如今的浙江,生态文化已全面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家庭生活之中。通过举办“护航G20美丽浙江精彩分享”“迎接G20峰会生活方式绿色化”等有关作品征集活动等,强化了绿色文化氛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嘉兴模式入选中国推动环境保护多元共治典范案例,由政府主导、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2009年以用电节约化、出行少开车、提倡水循环、巧用废旧品、办公无纸化、远离一次性、购物需谨慎、拒绝塑料袋、植物常点缀、争做志愿者等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十条“公民低碳绿色生活准则”正式公布,推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渗透到浙江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行为中,居民的生态消费和政府的生态采购等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

率先实行河长制。2003年10月,长兴县借鉴当地“路长保洁道路”的经验,对城区脏、乱、差的护城河、坛家桥港实行“河长制”管理,出台了最早的河长制任命文件,河长分别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负责河道的清淤、保洁等管护工作。后来,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开,以全面实施河长制为牵引,全力推动治水,改善了生态环境,蓄积了发展动力,赢得了百姓点赞。

率先开展垃圾分类。早在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浙江就明确提出“让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然后从农村到社区,从单位到家庭,层层组织,层层发动,落实到人,推动全社会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2018年,全省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分别达80%、50%以上;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200个;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

正因为有了全民参与,浙江的天才越来越蓝,水才越来越清,地才越来越净。2018年,全省全年霾平均日数22天,比上年减少12天;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4%。221个省控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占84.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断面占89.6%,提高3.6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用水普及率100%,城市燃气普及率99.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平方米。

三、共建“诗画浙江”大花园,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浙江如何继续沿着“两山”理念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2018年6月,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②袁家军:《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浙江日报》2018年6月15日。当前,要按照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提出的新要求,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一)大花园建设的内涵、空间形态和阶段目标

大花园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空间形态是“国家公园+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海岛”,基本要求是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基本路径是串珠成链、共建共享。总之,就是要把浙江作为一个大花园来打造,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根据《浙江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大花园建设自2018年到2035年,分阶段目标是:2018年,开好局。大花园建设要有实质性推进,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工作推进机制、绩效考评体系都要建立实施。2022年,走前列。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全球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国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到2035年,成样板。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建成绿色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大花园,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二)大花园建设的工作重点是抓好“五高”

1.高质量建设“诗画浙江”。“诗画浙江”是浙江的金名片。新时代高质量打造“美丽浙江”“诗画浙江”,就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保护为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牢牢守住生态良好的底线。二是坚持攻坚为重。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灰霾、臭氧、VOCs等治理力度,舟山、丽水、台州空气质量要力争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他城市也要力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让浙江的天更蓝、星更亮;水更绿、海更碧;乡村更美丽、大地更洁净。三是坚持美丽为基。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三改一拆”、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等工程,加强古城古镇古街古桥古民居保护,深入开展整洁田园、美丽农业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清洁的现代美丽田园。四是坚持文化为魂。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系统修复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好优秀文化传统。要深度发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作用,守好乡愁古韵、树好文明新风。

2.高水平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金钥匙”,也是大花园建设的核心。一是打造一批生态产业平台。高标准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加快打造一批青山碧海、蓝天清风、净土美食、崇文尚学的康养福地,打响一批国际知名的传统老字号中医药品牌,打造一批电商村镇和民宿村,打造一批运动休闲基地,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和瓯江流域文化创意产业带。加强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提升现有9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共建水平,大力推动15个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二是培育引进一批生态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一批生态特色突出、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大花园建设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新格局。三是建设一批生态产业项目。以省市县长项目“152”工程为抓手,集中精力谋划和推进生态产业重大项目。

3.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要串珠成链,变盆景为风景,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为契机,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全面建成“诗画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一是以水为纽带,打造一批黄金旅游线路。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文化诗路,贯穿了浙东、浙西、浙南、浙北、浙中,是历史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要让这四条诗路不仅兴盛在纸笔间,更兴旺在实景中。二是以山为依托,打造十大名山公园。加快推进钱江源、天目山、四明山、雁荡山、莫干山、会稽山、大盘山、天台山—神仙居、括苍山、凤阳山—百山祖等名山公园建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钱江源国家公园正在加快建设,丽水国家公园力争早日获批。三是以浙皖闽赣边界为载体,打造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

4.高起点打造现代交通。现代交通是大花园建设的先行官。结合大通道建设,按照“基本建成省域1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城区1小时交通圈”要求,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支撑和服务全省大花园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大型国际客运枢纽。加快规划建设杭州、宁波、温州3大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和杭州西站、江东站、萧山机场站等高铁站,增强四大都市区高铁站、国际机场等客运枢纽的旅游集散功能。二是加快建设2万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三是加快建设1万里骑行绿道网。

5.高品质创造美好生活。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是建设大花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做到“养眼”“养肺”“养胃”“养脑”“养心”,让浙江人民共同分享大花园“红利”。

(三)大花园建设的“十百千万”行动计划

为把大花园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浙江省发改委将牵头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百个重大项目,创建千个美丽示范,形成万亿有效投资,简称“十百千万”行动计划。

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推进实施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十大名山公园、万里骑行绿道、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美丽乡村、5A级景区创建、百河综治、静脉产业基地、幸福产业、珍贵彩色森林等十大标志性工程,把标志性工程打造成为全省大花园的亮点和看点。推进百个重大项目。谋划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全域旅游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美丽城乡建设等五大类百个重大建设项目。建立大花园建设重大项目库,2018年大花园重大项目计划投资2200亿元。创建千个美丽示范。在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城市、美丽园区等领域创建千个示范并串珠成链,加快形成全域大美格局。形成万亿有效投资。通过重大项目、标志性工程以及美丽载体的建设实施,带动万亿有效投资,为全省大花园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结 语

综上所述,“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生动实践十分丰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哲学意义看,“两山”理念体现了人本性、普遍性、辩证性和实践性,引人深思,催人觉醒。

其一,“两山”理念的人本性。“两山”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以人为本的价值遵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一度被异化为物,异化为资本的附庸和工具。在资本的驱动下,为了攫取无限利润,不惜毁坏大量良田、森林、矿产,同时制造大量垃圾,污染了水体、土壤和空气,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实际上,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两山”理念复归人的本体性,摆脱资本的奴役,强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资本的异化,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同生存、共命运。这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目标层面的和谐共生以及主体层面的责任担当,其基本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两山”理念的普遍性。“两山”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质,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底色,金山银山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成果。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多的金山银山,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这不仅是浙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这个重大课题,“两山”理念给出了答案,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敬畏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理念,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联合国主张的可持续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其三,“两山”理念的辩证性。“两山”理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发展关系。在工业化初期,人们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本质认识,不惜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到了工业化中期,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生相克,感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等重要,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而到了工业化后期,面对经济增长极限和生态环境恶化,这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财富,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然,这个觉醒和转变,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理论启蒙和制度设计,需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谋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需要探索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和转化通道,需要重构节约集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空间布局。

其四,“两山”理念的实践性。“两山”理念来源于安吉余村的调研,即来源于实践和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度为了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走了一条“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造成土壤毒化、空气污染、河水污浊,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针对于此,“两山”理念突出鲜明的实践转向,要求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彻底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从浙江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到全国建立健全的一系列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举措以及评价、考核、监督、执法体系等,都说明“两山”理念不是说说的,而是“知行合一”,立说立行。正是在“两山”理念的实践导向下,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美丽浙江、美丽中国正在展现出最动人的色彩。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浙江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Mother
Task 2
绿水青山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