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020-07-13 07:24
观察与思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人民出版社阶段

荣 开 明

提 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理论体系立论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是一个杰出继承和重大创新,对后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借鉴作用、参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仍然是一个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问题。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弄清楚它的提出和形成、发展过程;要明确它的基本内容;要懂得它的重大意义:要对几个相关概念的同和异做出正确辨析。还要借鉴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对这一问题探索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主要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左”倾错误,也要警惕消极情绪、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的右倾错误,着力研究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1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一重大判断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作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这里提到的两个“没有变”、三个“牢牢”,都明确地告诉我们:要继续保持头脑清醒,必须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和动摇。

在新时代应该怎样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呢?我们必须从这一理论的提出,形成与发展着手,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经历过一个从不自觉不清醒到自觉清醒的发展过程。1956年,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际上进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时没有自觉地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出现了一系列探索中的失误,甚至严重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再认识中重新认识中国国情,于是逐步提出并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提出概念、展开论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3页。适合中国情况,就是要认清中国国情。中国国情的特点是两个。一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3页。二是“人口多,耕地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史的初步总结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④《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33页。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我们过去在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了我国国情,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8-840页。

党的十二大报告再一次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以“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作为这个阶段的根本特征。⑥参见《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十二大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尽管没有直接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⑦《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的重大判断,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块基石。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页。不仅准确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还指明了这个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若干问题。

(二)系统论述、形成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

我们党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系统阐述、形成体系的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报告起草之初,邓小平指示:“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52、252、379页。据此,起草组提出关于草拟党的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由此说明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以及避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问题。对这个设想,邓小平表示同意,批了“这个设计好”。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向外宾介绍:“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52、252、379页。他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个简明扼要的概括,就是“不发达阶段”。邓小平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52、252、379页。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以及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系统阐述,表明这一理论已经成熟,构成了体系。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重申:“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52、252、379页。

党的十四大在概括邓小平理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放在第二位。报告强调,这是该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重要基础。

党的十五大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时,再次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实质、历史方位、基本特征、根本任务及其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了新的系统概括和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突出地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针对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倒退,就是搞资本主义等错误认识,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⑥《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7、897页。。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⑦《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7、897页。。二是重新强调我国“最大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897、899、1719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②《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897、899、1719页。三是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将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五条变成九条。四是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及其解决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3页。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不仅作出了质的定位:“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而且作出了度的把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897、899、1719页。使三者在整体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五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纲领,并深入阐述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很显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贡献。

(三)坚持发展、深化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六大是在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新的奋斗目标的形势下召开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变化,总结我国实践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这一时期成为加速发展的黄金期,科学解决矛盾的和谐期。

党的十七大在科学分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后,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897、899、1719页。。

(四)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至21世纪中叶)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6、76页。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6、76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2页。

党的十九大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又一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初级阶段的理论。

依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我们首先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据分三步走的设想,党的十九大所说的第一阶段安排,已经提前15年,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基本完成了十三大提出的“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可以说,已从“不合格”变成了“合格”。从这一意义上讲,原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算是可以结束了。第二阶段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合格”的起点问题后,再向前走,进入初步稳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阶段。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和历史分期问题,③参阅刘建军:《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以及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后的历史阶段衔接和阶段定位问题,都需要我们社科工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国内和国际的大局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探讨,求得共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含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可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4、474页。第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的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4、474页。第二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强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⑥《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474、474页。明确上述两层次含义,就从实质上划清了右倾和“左”倾错误的界线。

(二)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475-476、44、212、897页。。只有从这样的视角去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正确把握历史方位。

(三)主要矛盾

正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要抛弃前20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纠正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明确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②《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475-476、44、212、897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依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主要矛盾作出了规范性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475-476、44、212、897页。党的十二大将这一提法载入党章总纲,此后党的多次全国代表大会一直沿用这一提法,至党的十九大才依据客观实际的变化作出改变。这一改变是初级阶段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并未从整体上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只有整体发生质变才能结束初级阶段,进入更高阶段。

(四)基本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三大曾将基本特征概括为五条。经过十年的再实践再认识,党的十五大将原有的五条改变为九条,作出了丰富和发展。九条中有四条,即四、五、六、八条是新增加的。这些新增加的概括明确了我们在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协调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对党的十三大原来提出的五条,在论述上也有较大改进。第1条是总概括,从原来的“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改为“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475-476、44、212、897页。,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目标。第2条,从原来的“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改为“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业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明确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位置,强调现代服务业或者说整个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指出农业的发展方向。第3条,从原本的“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改为“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7、898页。,增加了内涵,使其更加全面完善,反映了我们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及改革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第9条,从原来的“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为“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⑥《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7、898页。,增加了横向对比,明确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利于瞄准差距去作努力。总体而言,党的十五大对基本特征的概括,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其发展进程,使得我们改革的方向更明确、更具体、更扎实。

(五)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对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阶段发展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有过一些设想。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第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第三,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548-549页。他还说过,落后的半文明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他国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548-549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五章中,对马克思划分阶段的思想作了丰富和发展。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改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适时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由于国内白匪叛乱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又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企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购代销制等,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认为,俄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我们开始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把它继续下去,把它完成,就十分困难。在一个像德国这样高度发达的、资产阶级组织得很好的国家里,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非常困难,但是社会主义革命一经在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爆发和燃烧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地胜利完成”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0页。。为了在俄国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不仅估计了过渡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为其找出途径和方法,还认为社会主义本身也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曾经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可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到三年,列宁就在1924年病逝了,未能在实践中解决好这个难题。列宁逝世后,苏共领导层对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究竟是过渡时期必须实行的权宜之计、还是进入社会主义后要长期实行的战略决策,争论激烈。斯大林从当时最紧迫需求出发,从1926年起,便认定新经济政策已进入新时期,即直接实现工业化、依靠工业的扩展来发展经济的时期。把高速度发展重工业作为加速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从1917年到1936年,苏联仅仅用了19年时间,经济总量就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略高于德国。此后,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作出了超越阶段的、急于求成的过高估计。1936年宣布,苏联“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①《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108页。。1939年宣布,苏联正在向共产主义前进。并认为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更高阶段所需时间只要10—15年。1952年在苏共十九大上,他还说:“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领导人变更较快,从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继任者后,逐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降温。从“发达社会主义论”,降为“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再降成“发达社会主义起点”,最后降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以“公开化”“自由化”形象出现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发表《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声明,完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迅速酝成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大体也经历了与苏联差不多的曲折认识过程。这一急剧改变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判断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是一个关乎党、国家兴衰成败和人民命运的首要问题,一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们国家是在党的领导下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开初曾设想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实现这一过渡。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创造性提出了“一化”(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同时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到1956年,同时提前完成了两项任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我国社会最伟大的变革。当然是件好事。但由于速度过快、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却在长期发展中遗留下一些隐患。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全方位的探索,在“八大文献”中形成了至今仍有重大贡献和价值的一系列共识。毛泽东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1957年是多事之秋,国际上爆发波兰、匈牙利事件,国内开展了反右派斗争。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批评八大决议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二十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410页。,并要求反冒进。同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26页。1958年1月南宁会议,3月成都会议,毛泽东再次尖锐批评反冒进,同时提出10年超英,20年赶美。同年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中写道:“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二十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410页。一些头脑发热的地区和单位领导人,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制定几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这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指标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违背客观规律的“大跃进”,虽在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却在实践中带来了经济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在失误和损害面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人民利益为本,头脑开始清醒下来,1960年初提出了一些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取得了实践和认识上的进步。特别是毛泽东带头读书,开展调查研究,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但他在理论探索中的光辉点、突破处,没能真正贯彻到他晚年的实践中。

回顾上世纪苏联、东欧和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左”倾错误,是我们没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根源。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思想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二是在所有制改革问题上,离开生产力标准,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以为越大越纯越好。三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过渡上,采取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措施和做法,把一些本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误认为是资本主义,把一些并非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有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对马克思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上述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7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总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石

对于这一点,党的十三大报告讲得很明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页。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总依据,就能更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采取今天这样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而不采取其他理论、路线和方略;就能更好说明为什么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主张的正确性。进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梁八柱”的奠基石。这个奠基石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对基本国情判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块是对当前时代特征判断的和平和发展是主题。⑤参见荣开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了我国最大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是“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页。这是党的十三大报告讲清楚了的。只有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国情,以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才能真正做到“警惕右,主要防止‘左’”。所谓“警惕右”,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否认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要求退回到社会主义前的状态去的右倾观点,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反对国际反动势力掀起的“分化”“西化”我国的“颜色革命”思潮。所谓“主要防止‘左’”,就是克服和防止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不承认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脱离这个实际,搞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的做法。邓小平说得好:“‘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比右好,其实不然。“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搞改革开放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对“左”对右,都要具体分析。在新时代,我们党正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方面的挑战和机遇都存在,斗争尖锐激烈。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夺取更大胜利。

四、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以为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要在几个相关概念的同和异上作些辨析。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

这两个概念既有相同处,也有差异点,总体而言是辩证的统一。说两者有相同处,是指两者在基本含义、主要特征、根本任务、发展战略、以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都大体相同。说两者又有差别点,是指两者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其主词和副词、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把初级阶段作主词,社会主义作副词,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后者把社会主义作主词,初级阶段作副词,说明我们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新形态。我们不能因其大同而否认差异,也不能因其差异而否认大同。

(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两个概念也是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处。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形态。两者的差别在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达百年的初级阶段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空间更广,时间更长,是一个包括初级阶段、比较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的更长历史时期的称谓。邓小平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造的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模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是在后发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实际赋予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基本原理、原则和总的方向上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历史前提(孕育母体)、基本矛盾、历史任务、发展进程等方面又有重大差别。科学社会主义设想的历史前提是已完成历史任务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目的和手段、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历史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创建摆脱各种依赖关系的自由人联合体;历史进程可能较为顺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起始阶段的历史前提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是渗入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后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发达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历史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历史进程较为复杂,要实现多个方面的转化状态。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历史形态、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不宜将两者混淆起来。

(四)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尽管当前尚无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这种过渡,但这种过渡是一定会出现的,只是实现的时间和具体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党依据我国的特殊国情而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虽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它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我国没有得到过确立和发展。在我国,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由于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革命必然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我国是先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我们党创立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很显然这两种过渡或转变,既有相同处更有差异点,不能混淆。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人民出版社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抉择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