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宝,周枭龙,刘金成,万 震,卢念文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八五二农场,黑龙江 宝清155620)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传统耕作模式下,玉米种植对水资源、土壤肥力的消耗量较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部分地区为了增加玉米产量,过度增加化肥使用量,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改变,对周边的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污染,阻碍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黑龙江省应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各地区玉米种植稳产高产的目标。
在玉米保护性耕作中,要选用免耕播种机进行免耕播种,如选用重型两行免耕播种机,以确保农机满足高质量免耕播种的要求。
玉米播种时间选在4 月中下旬,最晚不得超过5 月上旬;在播种之前采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激发种子活力,增强植株的生长能力,有效减小保护性耕作对种子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植株能够正常步入生长期。
根据种植区域土壤的肥力和玉米品种,确定玉米苗株的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玉米种植密度应不得少于每公顷5.5 万株,若种植区域未能配备喷灌设施,则玉米种植密度不得超过每公顷7 万株;若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则将种植密度控制在每公顷6-6.5 万株;在宽窄行种植模式中,可将窄行与宽行分别确定为50cm、80cm,以方便玉米收获机进行作业。
1.4.1 除草
在玉米出苗之后,可采用植保机械向田间喷施除草剂,有效消除杂草,避免杂草抢夺玉米苗的土壤养分。
1.4.2 深松施肥
在保护性耕作的第一年应进行深松作业,深度超过25cm,之后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玉米种植情况,确定再次深松的间隔时间;在保护性耕作中,要在玉米苗期进行第1 次深松追肥,以达到稳产的目的;在玉米拔节期,进行第2 次深松追肥,通过深松土壤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提高耕层的储水能力,满足玉米植株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玉米保护性耕作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以在病虫害防治中,应考虑到化学药剂对田间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尽量降低化学药剂用量,采用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优选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以及土壤肥力,因地制宜的选择优质玉米品种,要求玉米品种具备较强的抗病害能力;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尽量早耕,合理密植,科学控制化肥施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清理病株:若玉米植株感染了病菌,则要立即清理掉这些植株,将染病植物收集到一起,带离种植区域进行统一焚烧,有效控制病菌快速扩散。
药剂防治:在种子处理期间,制作种子药剂包衣,有效预防苗期的病害;在种子播种期间,将少量农药掺入到肥料中一并施入,消除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在玉米抽穗前期,应在喷施叶面肥的过程中喷施适量农药,有效防范病虫害。
在玉米收获之后,要在土壤上保留部分秸秆,保留量约为玉米秸秆总量的30%,其余秸秆可用于他用;在玉米秋收时预留出高茬,一般为25cm 左右,待秋收之后进行整地,使玉米根茬成为下次种植玉米的有机肥料[1];在第2 次种植玉米时,可采用直播方式将种子播种到垄上,适当增加种子质量。在种植过程中要深耕地,深度为20cm,待秋季收获时同样预留出25cm 的高茬,重复上次耕作模式;灭高茬整地要保证灭茬、起垄和镇压同步作业,此项生产技术适用于土壤含水量偏低的种植区域,可达到良好的播种效果。
通过在玉米种植区域连续两年开展玉米保护性耕作,土壤的物理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0.05%,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所增加,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模式,在不同深度土层,其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模式2%以上,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土壤保墒效果明显。
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采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水分供给。具体表现为:保护性耕作中的玉米中后期长势优于传统耕作模式,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产生了土壤低温效应,可起到缓释秸秆中氮磷钾元素的作用,使肥力效果更佳持久,促进玉米快速生长,使玉米植株积累更多的干物质;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玉米千粒质量比传统耕作模式下的玉米千粒质量高。
玉米在生长周期中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这就使得肥料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玉米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是,传统耕作模式下使用过量的肥料,会埋下病虫害的隐患,并且还会增加玉米种植成本,造成农业环境污染。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玉米种植可每公顷节省10-25kg 的化肥用量,与此同时还会增加每公顷20-45kg 的产量。此外,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玉米种植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其中氮的利用率从传统耕作模式下的38%可提升到52%,有效降低了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模式强调对病虫害的预防,借助化学药剂提高种子的抗病害能力。如,在种子处理期间制作种子药剂包衣,以及在育苗期间利用化学药剂清除杂草,可有效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在保护性耕作5年的土壤中种植玉米,玉米发生丝黑穗病的几率从传统耕作模式的1.7%下降到不足1%。
黑龙江省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玉米作物,能够有效改善本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化肥用量,保证玉米稳产高产。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科学的农业耕作技术,应在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从而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