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烟台市卫生健康综合服务中心
基层医院是满足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是分级诊疗制度中基层首诊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基层医疗人才下不去、待不住、用不上的现象泛滥,直接导致基层医院用工荒,让人深感忧虑。当前情况下,我们要满足基层百姓的看病需求,就要加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分析其问题和提出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基层医院的环境比较差。现在三级医院硬件设施比较完善,而基层医院存在常年失修现象,基层医院硬件设施不足,设备老旧,病房情况差,条件普遍比较艰苦。很多年轻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愿意在市区工作,不愿意去基层。
(二)基层薪资待遇低、工作量大、负担重。现在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同时承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称,此外,乡镇卫生医务人员作为健康扶贫的具体落实者,还要承担为辖区内建档立卡,为贫困人口提供慢性病签约、大病救治、政策宣传等健康扶贫工作。由此出现基层工作人员任务重、压力大、责任大等问题。而且基层医院与城市医院相比差距大,同样的学历、职称、收入却不相同,很多医疗人才挤破头也要去大医院或者去民营医院工作,甚至不少人为了获得比从医更高的经济收入,选择牺牲理想信念,从事药品代理、医疗器械推销等相关行业,加剧了人才流失。
(三)基层发展局限。基在基层工作,个人深造学习机会少、职称评审渠道窄。基层医院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高级职称岗位有限,聘任的机会远远少于大医院,同时年轻医疗人员深造的机会非常少,长期在基层工作,知识面比较窄,深度也不够,提升空间少。在三级医院可以申请科研项目、申请实验经费,经常去全国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但是在基层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个人很难有很好的发展。
(四)受人事制度的制约。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基层医院人员的定岗人数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审核,招录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由人事管理部门核定。基层医院缺乏人事自主招聘权,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只有资质较差的大学生才会选择去基层医院,导致基层医生“用不上”;在基层做出成绩的医生会直接被大医院以丰厚的薪酬挖走,直接导致待不住。需要的人招不进来,人事编制部门给招聘的人又用不上,造成了供需关系的矛盾。
(五)国家对基层医务人员培养不足。近年来国家发展医学院校,扩招了本科、研究生等医学专业的高端人才,却忽视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医学教育时间周期较长,要求也比较高,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考医学院校,加剧了基层人员紧缺的现象。
(一)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加大对基层医院的财政资金的投入,返修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购买先进设备,力求为基层医院保障最基本的检验、化验和影像设备,满足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推进“互联网+医疗”,在基层医院配备相应设备,保证远程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二)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减负政策,提高基层人员收入。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相关工作的安排部署,减少对基层的检查次数和会议次数,杜绝随意要求基层填报数据等现象,切实减轻基层乡镇卫生院负担,让医务人员围绕主业全身心投入工作。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及时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资补贴,尤其是提高偏远贫困地区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经济需求。
(三)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增加基层医务人员高级职称的比例,优化岗位聘用流程,基层全科医师降低聘用要求,放宽外语要求,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基层医务人员评职称的考核内容,不对科研作硬性规定。对经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定向医学生,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对待,可以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在科研立项、脱产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四)加强资源统筹,实现县域内医共体建设。鼓励县域内医共体内同一人员管理,实施编制备案制改革,根据“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的原则,对新增人员实行备案制管理,并按照“县聘县管乡用”原则,为乡镇卫生院聘用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要求县域医共体要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设置基层卫生机构编制池,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使用编制数量不降低。同时,通过下沉县级优质医务人员,充实基层卫生人员的力量,以县带乡,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同时,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加大基层卫生院的吸引人才力度,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用编率,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卫生人员的招聘力度和引进力度,切实增加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
(五)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定向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将定向医学生作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在签约县域内优先安排到服务人口多、全科医疗需求大、全科医生短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定向培养的医学生按照规定参加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扩大医疗三年制大专及护理中专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为基层输送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