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昊,周兆娟
大学学生干部位于服务学生的第一线,在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培育优良校风学风、保障学生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驻入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其思想认知、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对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同时也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富有创新精神,新媒体一出现便以其独特的传播特质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学生干部也开始运用新媒体开展管理工作。新媒体工具具有沟通便捷的优势,大学生干部借助新媒体可有效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主题活动,提升管理、教育及服务效能。
新媒体平台上有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新媒体中的流行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潮流,大学学生干部可将这些流行元素应用到学生工作当中,有效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增进广大学生对学生干部的信任和支持,为大学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
2.1.1 交互性
学生干部利用新媒体开展各项工作时,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与广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平台成为沟通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辅导员的桥梁,成为学生干部发布通知、广大学生反馈意见的阵地。要切忌“穿新鞋走老路”,将新媒体当作上传下达的一个工具,简单地给学生发号指令或灌输思想,而是将新媒体作为双向、平等互动的一个中间载体,通过双方的交流、联系、互动增强学生干部的亲和力,提升广大学生对学生干部工作的接受程度。
2.1.2 适用性
适用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干部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要符合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模式,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学生干部要充分了解不同性格、地域、信仰、能力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做到因地、因人制宜。
2.1.3 以生为本
学生干部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管理工作时,一定要讲究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解决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学生干部应当认识到,新媒体平台是服务广大学生的工具,学生干部是为服务广大学生而存在的,在各项管理中应确保学生的知情同意、坚决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是学生干部的主要职责,在新媒体环境中,我们主要是借助微信、QQ两个平台来服务和引导广大大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平台的使用,基本实现了对大学生服务、教育、管理的全方位覆盖,大大提升了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的效率,深化了与大学生群体的联系,拉近了与学生们的距离。
2.2.1 对微信平台的使用
当前,大学生普遍有微信号,是微信的重度使用者,学生干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是这样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各项工作的:
首先,我们实现了全员学生的“微信化”,将所有学生的微信号统筹到一个微信群中,及时传达学校通知、规章制度,各个专业、班级也有各自的微信群,方便开展院、系、班级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统筹管理。同时,我们还将所有学生干部整合起来,以学生干部为中转站、联络员,确保学校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通过这样的管理,学校的通知、制度落实的更加到位了,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其次,我们依托微信平台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和生活援助。针对部分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抱有抵触心理的情况,我们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引导活动时,摒弃了一板一眼的教条式宣教方法,不再直接给学生灌输各种大道理,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传播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和讨论,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例如,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7年7月开通了“李晓辉老师”微信公众号,相继发表了“新学期,怎样才算真的立了flag?”“我还小,但对你的爱一点也不少”等文章,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祖国、书写华丽人生。
又例如,我们还开通了“光辉岁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但为学生 无问西东》等道出了广大学生干部为学生服务的点点滴滴,广受大学生们的欢迎。文章《愿岁月温柔以待》道出了广大毕业生的心声,让笔者更深入地体会到学生们的酸甜苦辣。
再例如,我们还开设了“法一学习园地”公众号,致力于为学生们提供有趣、有料的内容,该公众号包括“学习资料”“最强法一”“理论学习”三个模块,从学习资料到国家政策方针解读,各种资料非常丰富,文章《愿你每天都比昨天更幸福一点点》《垃圾分类新时尚,环保路上你我通行》等文章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通过这些公众号,我们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们传达最新的通知与指示,让学生们不错过任何一个重要信息,真正做到了及时通知到个人。同时,我们从思想上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引导,拉近了学生干部与学生们的距离,虽然我们没有做任何硬性规定,但在校学生几乎都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不仅起到了管理学生的作用,更成为学生们发表见解,陪伴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助手。
最后,我们还借助微信平台的多种功能实现了对困难学生的帮扶,依托微信转账等功能直接将帮扶款项转到受助学生账户上,学生即收即用,节省了大量步骤和时间,也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通过微信平台,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帮扶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因困难而影响学业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2.2 对QQ平台的使用
QQ是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沟通工具,为了实现对学生服务、管理的全方位覆盖,我们依托QQ说说、QQ空间发表了多篇文章。
例如,我们通过QQ群功能建立了《明豸读书会》等板块,发表班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增强同学们的凝聚力。针对部分大学生生活习惯不佳的问题,我们在QQ群里使用机器人功能督促同学们科学作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每天都会在QQ群里分享新华网、人民网的精彩文章,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知识和理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对微信和QQ平台的使用,我们基本实现了服务大学生、管理大学生的全方面覆盖,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全面发挥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及服务能力,在利用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做好线下的配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进而取得“1+1>2”的良好效果。
例如,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外敌对组织和反华势力开始将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腐蚀,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复杂化,部分大学生在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和利益诱惑下迷失了自我,逐步陷入了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点一屑不顾,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这也给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出了极高的挑战。为此,我们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除了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各种线上的宣传教育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缅怀先烈、我为祖国庆生等线下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力,营造浓厚的爱国爱党教育氛围,全面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在利用新媒体把握学校舆情变化、跟进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时事进行讨论和思考,学会客观、冷静地分析事件本质;针对学生朋友圈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思想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或心理辅导活动,及时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例如,当前新媒体上充斥个人利益优先、普世价值观等各种西方思潮,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并将新媒体作为行使自己自由表达权利的平台,但很多大学生只是片面地强调自由和权利,而未能理解与其对应的义务和责任,他们在自由表达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对舆论盲从和不负责任的特点,学生干部在开展正能量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时,往往会遇到激烈的吐槽和“围殴”,使其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为此,我们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趣味团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以新媒体平台为联络站对这类活动进行管理,有效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于增强校园文化的渲染力、帮助大学生抵挡网络不良思想的侵蚀也有很大帮助。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也会获得虚拟网络中无法获得的充实感与满足感。
首先,学生干部要主动拥抱新媒体,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新媒体知识,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技巧和策略,与时俱进地创新自己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要有意识地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接触新媒体,逐渐树立新媒体的思维和理念,还可以报名参加各种新媒体培训班,在专业教师的讲解下系统学习新媒体运营、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提升自身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推动学生干部工作的新媒体化。
其次,我们还可以积极与其他院校的新媒体力量展开合作,进行区域联合,形成区域代表性的新媒体力量,实现不同高校间的校级合作,这不但会促进本校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合作,也会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更有效地增强新媒体在大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组建区域资源共享微信平台、区域资源共享QQ平台、区域资源共享论坛等,将区域内的大学生管理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资源整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管理的实效。
再次,我们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新媒体平台,紧跟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例如,当前很多大学生开始使用“知乎”等社区、网站,我们也需要做到及时跟进,关注大学生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其在为学生干部工作提供各种便利和支持的同时,也给学生干部开展工作造成了一些阻力和困扰,如何趋利避害、锐意创新地将新媒体为我所用是值得广大学生干部认真思考的问题。学生干部应不断创新工作技巧,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学校管理、教育、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