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化视域下祁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7-12 11:20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播者影视受众

祁剧是发源于湖南的重要地方剧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遗名录。近年来,为破解祁剧人才流失难题,打破祁剧演出市场萧条的困境,祁阳县政府在抢救、传承和发展祁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祁剧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1]。

信息时代如果能够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新媒体为平台阵地,整合线上线下的数字化影视资源,为祁剧的传承铺平道路,对其发展有积极作用。研究祁剧的影像化传播,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开源—节流—储备”。

1 祁剧的传播现状

在信息星河斗转的大数据时代,望着如同浩瀚星河、数不胜数的信息数据,传统戏剧好比其中的几颗星,而祁剧又是其中组成的一颗,故祁剧的传承面临着困境,我们来拨云见日出,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对其“开源”进行分析。

其一,在传播者方面而言,专业祁剧团出现了紧缩的困窘局面,影响了祁剧文化的传承。剧种良正的载体是演员和演出团体,随着演员和演出团体的压缩或者不复存在,剧团的减少又直接影响到演员,市场自然会受到影响,传播者方面就大打折扣。如今省内只保留专业的祁剧团仅四、五家,相对文革前,省内几十家,省外仅江西就有三十多家,如今外省剃了光头。

其二,从传播途径来看,现保留的专业祁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绝技名角失传。编刚导演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加之经济上不够宽松,想演大型传统戏较困难,想演好戏更加困难。与此同时,祁剧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竹山村所培养的祁剧幼苗,由于本地没有艺术学校,初露优秀者,便被南宁、邵阳、衡阳等地的艺术学校选走,他们成才后也不一定是祁剧演员,这对祁剧的传承是很不利的。

其三,从受众市场来讲,受众市场不景气,观众严重下滑。笔者在2019年10月去湖南省祁阳县做了祁剧采访的调研,并录制了采访视频,发现想看和看过祁剧的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减少,年轻人普遍不认识、不了解祁剧,使得祁剧在民间的传播出现了“断层”现象,如今培养新观众比培养演员还要困难。

其四,在“把关人”方面,祁剧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渠道尚未理清。政府虽有非遗方面资金,但做保护、传承工作的不一定能争取到。如地处祁剧发源地竹山村,这些年为保护传承祁剧非遗,做了大量工作,但一直未得到非遗项目的资金。他们为了保护祁剧资源,便向市县申请建设祁剧博物馆。2015年,县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2016年市发改委将其写入了永州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文本。还有竹山祁剧传承少儿培训中心已办三年,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未得到上级资助,培训费全靠向学生家长收取。由此观之,祁剧的“开源”需要我们利用新媒体进行其影视资源的开发。

2 影像化视角下祁剧的传承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媒体不断交融,给祁剧的影像化传播带来了机会[2]。王国维先生说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对于祁剧而言,要在数字化时代对其进行“节流”,那就必须借助于新媒体的力量,整合资源,使其数字化、影视化。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宣传手段,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受众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来了解祁剧影像化传播的信息。

2.1 主流的社交软件——QQ、微信、微博

QQ、微信和微博是大数据时代人们所使用的主流社交软件。它们的传播方式大多数是文字和图片,也包含了少数的视频,传播方式偏向于“静态”。传播者可以在QQ空间、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动态下功夫,但是关于祁剧在这些社交软件的传播则较少,除了仅有的几个关于戏剧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上的祁剧专业人士和QQ官方空间开展的关于祁剧的活动。其余地方几乎找不到祁剧的踪迹,那么作为祁剧的传播者,有必要做文章,并附加之图片,对祁剧文化进行科普和宣传,并联系祁剧团进行线下演出,制成影视图片和视频宣传,在QQ空间、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动态这些新媒体上进行推广传播,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数字化资源。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快、资源免费共享的特点实现了对影视作品传统营销方式的冲击,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广告投放的宣传手法,新媒体宣传大大降低了祁剧宣传的成本[3]。

2.2 时间碎片化的产物——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

抖音、快手和火山小视频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时间碎片化的产物,作为一款新媒体App,这是年轻人所热衷的事物。它们的传播方式绝大多数以短视频为主,辅之以视频下面的受众评论,相较于文字和图片,传播方式更偏向于“动态”,讲究视频和画面,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祁剧传播者可以利用这一点,以年轻人这个群体为受众,在抖音、快手和火山小视频上,积极地科普宣传关于祁剧的前世今生和历史渊源,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如在抖音上完成“观看10个关于祁剧近年发展状况的短视频、把科普祁剧的视频分享给好友或者录制关于祁剧的小视频,可获得‘20个抖音币’(虚拟货币)的奖励”,在抖音平台上进行相关消费,祁剧受众可以用“抖币”自由购买虚拟礼物等该平台上的各项产品或服务。用奖励的形式来促进其影视化传播,以此来弥补祁剧在年轻人群众中传播的“断层”现象。

2.3 学习并传承祁剧的平台——MOOC、i course

中国大学MOOC和i course(“爱课程”)是新媒体学习领域中崛起的超新星,它们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承担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祁剧传播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祁剧的影像化传播,拓宽祁剧的影视化传播途径,以公益性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祁剧团、祁剧艺人、祁剧传承者和祁剧爱好者提供优质的祁剧教学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服务[4]。正所谓“好的学校没有围墙”,它们的特点是受众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线上的学习,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受众完成关于祁剧的视频学习、课后习题、线上讨论、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之后,给予颁发完成祁剧学习的MOOC证书,作为学习者传承祁剧的资历合格证明和受教育经历,使得祁剧传承者获得社会的认可,以此来鼓舞更多的受众来利用平台学习和传承祁剧。

3 影像化视角下祁剧的发展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就因为它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对祁剧来说亦是如此,它需要传播者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中,合理运用影像化进行传播,才能使其永保生命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在“开源—节流—储备”的最后一个环节“储备”上,需要祁剧传播者通过新媒体的力量,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才能实现。这里分为两个要点,其一是集拍摄、录制、储存,三位于一体的“储备”方式;其二是以保护、传承、发展为目标而建立影像库的“储备”手段。

3.1 三位于一体——拍摄、录制、储存

对于笔者而言,去祁阳县拍摄“当地人民对祁剧的了解程度”的采访视频,仅仅只是祁剧影像化传播研究的一个开端,后续还会联系祁剧团,观看他们的祁剧演出,并且带上摄像机等设备,在祁剧团演出的同时进行视频录制[5],演出后对祁剧艺人和祁剧演员进行采访,让他们介绍更多关于祁剧的知识。随后通过Pr和Ed等专业软件进行视频剪辑,使祁剧剧目得以数字化和影像化,并留以储存。不仅如此,祁剧的服饰、唱腔、妆容和史料介绍,皆可通过这种手段,把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得耗费时间精力才能观赏到的祁剧文化活动,从一种视觉上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变为留在大数据中可永久保存的资源。新媒体推动了祁剧影视化的双向沟通发展,调动了祁剧受众群体的关注度和积极性,使得今后更多人愿意主动参与到祁剧影视化的传承之中[3]。

3.2 建立影像库——保护、传承、发展

将已经拍摄录制并经过后期剪辑好的影视化祁剧资源整合,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建立祁剧专属的影像库。建立祁剧影像库则包括影像数据库的祁剧的体系结构、扩充的关系数据库、祁剧视频的拼接、祁剧影像图片的制作和数据压缩等。在祁剧影像化的体系结构方面,传播者可以按照专题进行分类:祁剧的唱腔、剧目、服饰、妆容和祁剧艺人的生平介绍,也可以按照通史的形式,按从古至今的时间轴,对祁剧古代的辉煌和如今的衰落,以及复兴的当务之急进行介绍;在祁剧影像化扩充的关系数据库方面,可以把祁剧涉及的相关社会资源给囊括,如祁剧团、祁剧协会、《祁剧雅苑》等杂志[6],还有为祁剧的传承付出努力的人等;在祁剧视频的拼接方面,可按照中国大学MOOC所开展的视频学习形式,邀请祁剧艺人和祁剧名家录制少则5至10分钟,多则20分钟左右的专业性的祁剧教学视频,以单元为单位,制成祁剧教学影视片,并将视频发布在MOOC乃至爱课程、B站、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上,这样能较为系统、全面、专业地学习,即使参与祁剧视频录制的人不在了,他的视频还在,后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们也能通过观看祁剧视频教学进行专业的学习,进行“二次传播”;在祁剧数据的压缩方面,则需要祁阳县政府乃至永州市政府的文化部门高层来给予平台帮助,为祁剧开通专门的门户网站,建立祁剧的专属影视资料库以储备,以此来保护、继续、弘扬和发展它。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祁剧的传承需要数字化、影视化,顺应媒介融合与时间、信息碎片化的潮流趋势,来使其焕发新生,以此适应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祁剧影像库的建立,传播者的努力,后继者的学习,是其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对于祁剧的传播者,无疑是任重道远,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努力,来保护、继续、弘扬和发展祁剧文化。

猜你喜欢
传播者影视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