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2020-07-12 07:33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助力现代化传统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强力撞开中国大门,中国前现代社会发生整体性溃败并消极被动地被纳入世界现代化进程。”①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政治文化思想不断涌入,一个传统的闭关自守的国家开始迈向了现代化,于中国而言,“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历史过程,即不是西方挑战引起东方的简单回应,而是外部挑战与内部回应两者相互结合的复杂的互动过程。”②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过程里,传统文化在其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既是阻力,又是助力。正是这种助力和阻力交织,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一、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阻力

传统文化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文化是众多影响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稳定性的因素,其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对政治和经济能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大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愈是深厚,愈是自成体系,现代化变革遇到的阻力就愈大,传统与变革的冲突就愈剧烈,在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延误,扭曲与变异性也愈加突出。”③中国的传统文化系统高度稳固成熟,旧有观念不易打破,传统文化已融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在新的事物出现时,华夏儿女总会在传统中寻找依据。中国有着高度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文化中心观念,以传统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认识世界的变局。并以儒学为尊,长期独尊儒术,强调“仁”,与西方国家的崇力尚争相比,更主张和平中庸,以不变应万变,在世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将现代化潮流中部分变化的产物当作异物,转而从传统中去寻求解释与方法。鸦片战争后,在内外各种条件影响下的大部分改革是在传统儒学的框架里运行的,守旧的人们维护封建,改革的阻力较大,现代化缓慢向前。并且在三纲五常的观念和科举制这一制度之下,固定的发展模式存在于国人心中,部分人缺乏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接受西方扩张的思维模式和一些新兴事物的过程中显得很犹豫,现代化的观念和行动也就不能深入,因此,被列强叩开国门的中国在一开始很难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

传统文化观念中保守的西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由于西方列强资本积累和世界市场扩张的需要,中国被坚船利炮扣开了国门,而国内的现代化发展却稍显缓慢。在清朝以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华夏文明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其他国家学习,而在鸦片战争后,因国人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仍然保持“中国中心”观,学习西方的主动性较差,顽固而保守的西学态度占了国人心理的大部分,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家才真正认识了差距,开始从大范围学习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显得滞后。近代以前的海外交流以贸易为主,对外了解相对局限,自认天朝上国,存有地大物博的观念,人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排外情绪,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笼罩之下,对学习外来科学技术知识有一定抵触心理,保守的西学态度之下,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不多,现代化发展亦受阻。

二、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助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保持了民族的独立,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促使中国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压力之下探求新的生存之道从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④鸦片战争后,部分仁人志士们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文化,其顽强拼搏的气概和开放的眼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联系社会实际的方法来治学办事、救国救民,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向西方学习之先河,促进了中国早期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也对后来的人们起了思想启迪的作用。“他们是改良派思想家的真正的血缘亲属,为改良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开辟和指引着走向资本主义思想的新方向。”⑤这些早期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热爱国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精神动力,促使中国一步步迈向现代化。

传统文化中被用于传播西学的部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提供了助力,特别是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以固有的制度为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虽然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在排外情绪支配下被迫进行,但是从19世纪后半叶来看,这一思想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由此开始迈向现代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一定意义上的进步成分。以此为先导,为后期学习制度与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近代知识分子利用传统宣传西方现代化思想,如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以孔子的旗号促进了戊戌变法,他持有进化论的理念,证明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趋势的是君主立宪制;严复用易经角度去强调“物竞天择”理论中的伦理意义,严复在他的著作《天演论》里用了“翕辟成变”的理论去说明宇宙万物变化是相反相成的,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的“一阴一阳”的宇宙观被西方“科学”的宇宙观替代,在这之后,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是试图建成一种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是能够和西方现代科学符合的形而上而形成的宇宙观。除此之外,梁启超带着中国角度引进西方思想。这些“中体西用”的践行者为减少西学阻力,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为“体”,以一种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翻译和传播西学,为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三、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科学的态度,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寻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契合点,利用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助力,扬弃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化发展阻力的部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促使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于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⑥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身的传统文化有阻力也有助力。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其有所长也有所短,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顺应历史发展的部分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如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等,继承传统,对本国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抛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精华,培育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果实。对于现代化中应持有的西学态度,应借鉴文化交流里中体西用的民族本位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⑦,而在另一方面,固守民族的地位,不能忘记本民族的学说与文化。在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过程中,对外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批判地选择其有益成分,对内清理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在从社会性质出发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顺应现代化加以整合,创新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实现在传统文化熏陶之中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自由化。总结中国早期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这对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在当代实际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助力,促进现代化和谐发展,开创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

②③⑥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63.531.400.

④刘国华.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正面推动作用[J].安徽史学,2003(04):3.

⑤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0.

⑦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3:265.

猜你喜欢
助力现代化传统
助力成功七件事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