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远 中原工学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但是随之带来的是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教育部的理念在于“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辍学”,基于此中央政府以及各级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继续学业,也因此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国家助学金的制度,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但是在高效资助的相关工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一些贫困学生对待高校资助存在消息的心理,还有一些产生强烈的依赖等等。
高校有一部分贫困生持有着强烈的求胜心,并且在进入高校之后和其他同龄学生相比较,自身长期物质生活的匮乏使得学生不断的受挫,渐渐贫困生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当这些贫困生一旦持有了这种自卑心理,就非常容易扭曲自身的思想,无法正确理解资助的行为,很容易对别人产生误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处于怜悯以及同情,也因为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贫困生很难产生回报的想法[1]。
近几年来,由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加重,使得我国的高校开始逐渐关注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不仅如此,有一部分高校开始进行一定感恩教育的探索,希望可以有效发挥出感恩教育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存在着形式单一、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对象狭窄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导致学校举办的感恩教育活动无法切实发挥出实际的效果。并且很多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其活动的深度仅仅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撒网式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抓住学生的特点,而且也没有联系到生活实际,也就是这样的教育活动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并且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内心就是无法接收这样的思想,那么也就很难从实际行动上来表示感恩。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也开始逐渐的转型,并且在这次转型当中,很多国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也因此,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也出现了一定的失衡,存在有道德教育之后的问题,并且社会常常发生不良的现象,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因为社会缺乏感恩氛围,没有在社会上培养一定的感恩意识。这直接导致社会一直处在一个消极的意识当中,切实限制了社会感恩教育的有效发展,这也进一步的削弱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目前高校当中的贫困生大多数来源于农村,来源于城镇的贫困生的比例很小,这些城镇贫困生主要的原因有父母下岗、单亲家庭或者家里突发重大疾病等等,并且在农村的贫困生当中,有一大部分的贫苦生抵触老少边穷的地区。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以及困难补助,这些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的生活费问题,这样的资助方式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认同,并且对贫困生物质以及精神上都有很大的帮助[3]。
高校举办的感恩教育活动没有和高校相关的经济资助工作进行结合,现今对贫困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对其资助工作是否有效开展,或者是否合理,也格外的关注于贫困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但是高校却切实的忽略了对其道德教育的培养,尤其是对贫困生感恩教育这个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到,这直接导致贫困生没有确立的感恩目标。并且,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活动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或者宣传力度不够,感恩活动的举办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不明确的弊端,高校对于感恩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切实开展相关多元化的活动。
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之后,需要在校园之内营造一个浓厚的感恩氛围,这也是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前提以及保障。如果没有在学校内对感恩氛围进行有效的渲染,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并且也给学校的资助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4]。所以学校需要保证开展相关有效的感恩教育工作,并且保证感恩教育活动具有着多样性以及长期性,可以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切实将感恩意识渗透到高校的日常教学,以及贫困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品质树立的培养过程当中。
高校需要学会借助日常贫困生的助学工作,将感恩教育加入其中,这样通过助学工作,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感恩情感。不仅需要让贫困生了解到社会各界、党和政府以及学校老师对他的关爱以及帮助,还需要让这份帮助以后传递给更多的人。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对贫困学生感恩思想的培养,要注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举办,感恩教育活动不仅仅浮于表面,要切实发挥其作用,直击贫困学生内心深处,帮助他们抱有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