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明晓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十四五”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步的5年,是全球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新形势下,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固有格局加速变动和重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呈现的5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社会运行和民生短板亟待补齐,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亟待提升,以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全面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5年。“十四五”时期的国家发展和体育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以及艰巨的风险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大概率将向保守、冲突、重构的方向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国际社会,政治上因大国竞争加剧而日渐保守,经济上财政金融危机显现,贸易和债务争端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切割频发,文化上因政治、经济困境日趋僵化封闭。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整体的保守主义转向,必然会带来全球治理的困境,压缩国际公共事务合作空间。同时,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将会更多、更复杂、更紧迫。全球性问题的公共治理需求不减反增,倒逼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和运行机制调整,催生以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和多边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
在这样的全球形势下,“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国际体育组织会承受更多源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动荡带来的冲击,遭遇更多政治化议题、财政短缺、成员国参与意愿减弱以及与其他国际体育组织竞争加强、协作难度增大等问题,迫使其选择收缩自救,减量保质的生存战略。世界主要体育大国将工作重心转向国内,专注本国大众体育开展、健康运动促进、国内赛事和本土职业联赛的运维,并相应减少国际赛事承办,压缩国际体育文化交流项目。全球主要职业体育联盟、联赛受经济影响,步入收缩周期。联盟和联赛国际市场拓展受阻、赛事版权收入减少、赞助商续约困难、劳资纠纷频发等问题也将难以避免。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整体上呈现政治有保证,经济有支撑,社会有协同,文化有引领,生态环境有要求,与教育、科技、医疗、养老等相关领域发展有互动的格局。
1)政治有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在建设方略上将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全方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的各项制度和权责体系;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动推进政党治理,动态改进政府治理,着力优化社会治理,不断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与释放。根据时代发展,因应时代要求不断强化的政治建设,将在领导力和体育制度优化方面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2)经济有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在增速换档期、结构转换期、全球化收缩期和外部不利扰动因素频发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和阻力加大,整体经济发展将在稳中有变、稳重有忧中实现新的变革与突破。总体趋势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经济增速稳中趋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增长后劲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工业竞争力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人均收入有望迈进高收入门槛,消费呈现多维度升级;区域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但区域分化特征仍将持续;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凸显,劳动力供给压力加剧;绿色发展有所突破,但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强,开放质量得以显著提升。经济建设是体育发展的财政基础和活力源泉。未来5年,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为体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但增量幅度较小。体育部门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既为稳经济、保就业作贡献,也为提高体育自我保障、自我发展能力作应对。
3)社会有协同。“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建设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挑战众多,困难不少,但整体上仍会保持战略定力,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两端发力。重点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全面建设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扶贫成果。加大力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体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积极的推动力量。社会建设的成果能托底体育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内生机制;体育发展也能助推社会建设,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活化社会组织、完善社区功能、推动健康中国纵深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十四五”社会建设任务繁重,体育事业与之保持更加积极主动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4)文化有引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世界主要大国政治集权、经济衰退、社会保守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加激烈的价值观和文化冲突,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内传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进而给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5年,文化建设核心任务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建设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精气神。“十四五”文化建设,一方面会给体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属于大文化的体育事业提供更为鲜活、更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向心力。
5)生态环境有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大力度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工作任务是建立健全“四项制度”,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及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十四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提速,对体育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包括体育设施节能减排、体育用地集约使用、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环境友好、体育污染源综合治理等,体育发展的生态责任将成为新要求、新标准。
6)与相关领域发展有互动。教育、科技、文娱、旅游、养老、医疗卫生、农业农村和城市发展是与体育密切关联的八大领域。“十四五”时期体育与这些领域互动的要求会更高,协同的价值会更大。在青少年层面的体教融合将重构体育发展的人才基础,重新激活体育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有望出现一批创新性应用,带动智慧体育的全面实施,提升体育整体的科学化水平。体育与旅游、文娱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能大幅拓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也能催生“体旅文商”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激活并优化大文娱产业的生态圈。在健康中国建设引领下的体育与医疗卫生、养老的协同发展,带来运动健康促进需求,“运动是良医”“运动是疫苗”的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协同联动的体制和机制将会建立和完善。体育与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的对接与协同,既能助力乡村振兴,也能完善体育发展的社会功能,拓展体育发展的物理空间。城市发展将赋能体育发展,体育发展能完善城市功能。体育与城市协同发展能拓展体育发展的空间、能级,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
“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既有格局和运作方式均会发生改变,引发全球体育的随动性变化。“十四五”国际体坛可能会出现5方面变化:1)国际体育组织对全球体育掌控力下降;2)奥运会或将遭遇全球危机;3)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式微;4)体育意识形态化回潮;5)全球体育产业增长乏力。
2.1.1 如果失去奥运会这个“锚”,中国体育如何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以来,中国体育发展以4年一个周期备战奥运会为主轴谋划和安排各年度体育工作。尽管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也被视为“主体性工作”,但主线还是竞技体育的奥运备战。多年来,我国一贯以奥运会锚定体育发展,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作体系和路径依赖。但随着全球进入非传统安全危机(极端气候、新型病毒、大规模非自愿移民、网络数据安全等)频发的高风险时代,未来承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做好“失锚”后的调整与应对工作。
2.1.2 和平发展诉求与冷战思维加剧并存,对国际体坛秩序构成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的和平发展诉求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但同时,随着国际单边主义势力抬头,冷战思维加剧等诸多风险,也将深刻地影响未来国际体育的走向,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国际环境。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共外交战略规划,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3 国际体育组织式微,中国如何展现领导力
随着世界各国进入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各大国际体育组织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而变得日渐式微,当防控疫情常态化,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无法正常举办,过去由各大国际体育组织支撑的全球体坛格局将会发生改变,主权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主导全球体育事务的可能性增加。国际体育组织功能弱化必然会带来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体育交流活动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援助减弱。未来我国要优先救助和扶持的国际体育组织,主导并推动的国际性和区域性体育赛事及人文交流活动,以及给予必要的体育援助的国家,都值得认真谋划。
2.1.4 多个国际体育组织要求中国承办体育赛事,我国是否承接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未来多个国际体育组织举办的比赛可能面临无国承接的窘境。我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国际体育组织未来极有可能会请求中国给予支持承办体育赛事。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承接与否、承接方式,以及承接后发挥最大效用的方法,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2.1.5 全球体育产业衰退中产生的机遇如何把握
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必然导致全球体育产业在投资和消费两端承压,出现衰退。“十四五”期间,全球体育赛事版权、专业技术人才(球员、教练、裁判、球探、数据图像分析师等)价值下滑,线上体育培训和健身产品需求增加,中低端体育装备器材和体育用品需求增加,将会成为新趋势、新常态。我国体育企业应在新环境中把握好全球优质体育资产(品牌赛事IP、品牌体育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等)的并购机会,吸引全球高端优质体育人才加盟国内体育公司、俱乐部,利用5G应用和移动用户规模优势创新线上体育运营新产品、新模式,以及国内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和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借机拓展国际市场,都是全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战略性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体育产业不仅能转危为机、逆势成长,而且还有可能在疫情后全球体育产业竞争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3.1.1 东京奥运会或取消及赛中遭受干扰的风险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东京奥运会)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展示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复兴能力和国运的舞台。鉴于欧美国家奥运备战的组织协调相对松散,趋势上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完成东京奥运会的参赛目标。我国要利用好强大的体制力量和综合协同保障能力,争取最好成绩,为中国再添标志性的精神动力。但东京奥运会仍存在两大风险点:1)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且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研制尚无法达成大规模实际应用,部分国家不愿派队伍参赛,或导致国际奥委会和日本组委会不得不做出取消举办的决定;2)东京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部分观众和国外教练员、运动员做出不理智言行,产生严重的临场干扰问题,影响参赛体育代表团的整体表现。
防范对策:1)制定东京奥运会取消的预案,同时启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安排好两届奥运会的有序衔接;2)研究制定东京奥运会突发政治外交事件的处置预案,防范蓄意挑起的争斗;3)制定东京奥运会临场抗干扰工作预案,模拟干扰环境,强化有针对性的抗干扰训练,做好赛前、赛中的运动员心理调适工作,确保完成参赛任务。
3.1.2 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与举办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下举办。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举办更突显北京冬奥会在履行举办国国际责任,展现全球领导力的价值。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必须迎难而上、坚定信念、凝聚共识,举全国之力办好这届盛会。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也存在较大风险:1)人为的恶意破坏。某些国家或组织出于某些政治图谋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2)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带来的风险。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在流行性传染病极易发生的冬季举办,倘若届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防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2022年北京冬奥会仍有可能面临延期举办、取消举办或压缩规模和时长有限举办3种可能。
防范对策:1)坚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制定因主客观因素造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期举办、取消举办或压缩规模和时长有限举办3种可能情景下的预案,防患于未然;2)主动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冬季运动项目联合会的沟通与合作,支持其应对因疫情出现的财政危机和办赛困难,更多承担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3)积极争取各冬奥参赛国政府和国家奥委会的支持,特别是欧洲各主要冬奥强国的支持,利用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大、消费潜力大的优势,增加对这些国家在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用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购买,帮助其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市场力量冲破意识形态阻隔;4)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合作,制定最为科学的冬奥会应对流行性传染病的工作流程,并与世界著名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专项险种,增强参赛国信心,谨防部分国家、部分运动员以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为由拒赛、退赛。
3.1.3 政府财政拨款不增反减带来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和中国经济放缓,“十四五”时期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各级财政拨付的体育事业经费不增反减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叠加体育彩票销售下滑、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体育产业投资与消费,体育事业单位、运动项目协会、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业务创收能力减弱,经费不足问题凸显。未来几年,体育发展资金不足或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表现为重点任务要获得增量资金的难度加大,一般性行政事业经费不增反减,体育行业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水平下降,由此带来重点任务保障不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水平下降、行业士气下滑、改革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防范对策:1)对事关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的重点任务,如东京奥运会备战经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和备战经费,以及带有国家战略意图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经费,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确保重大专项经费按时拨付使用;2)根据体育行业特点,落实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任务,清查各类结余、沉淀资金,保重大任务专项、保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保人员基本工资和福利,同时在全行业倡导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把每一笔支出都用在紧要处;3)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扩大体育领域对外开放,优化体育营商环境,保护体育投资者和体育消费者合法权益,鼓励各类体育事业单位、单项运动项目协会和其他体育社会组织在确保收支两条线的基础,面向市场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增加市场营收,弥补事业经费不足。
3.1.4 常态化防控让体育难以正常开展
体育的魅力在于线下的运动体验和互动娱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改变了体育的生存和运行方式,给各类运动的开展预设一定的前提条件,影响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1)难以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的运动项目,如身体接触的对抗项目、集体球类项目遇冷;2)大型体育赛事、职业赛事组织难度加大、成本提升,限制观众人数、空场比赛成为常态,体育赛事整体的活跃度大幅下降;3)各类体育机构因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工作量和成本加大,承担追责风险上升而不愿组织活动;4)体育赛事和活动萧条,减弱体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性,体育从经济社会获取资源的能力下降,依托社会的大众体育和依托市场的职业体育维持运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防范对策:1)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应尽快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本运动项目训练、竞赛工作指南,严格执行防控流程,保障所有运动参与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国家体育总局和各运动项目协会要精简体育赛事,对保留下来的重大和关键比赛,要将报名、检录、赛前领队会、新闻发布会、赞助商答谢会等环节向线上转移,同时调整竞赛规程,优化赛事编排,尽量减少比赛期间的人员集聚规模和频次;3)职业体育联赛要研究控制观众人数和空场比赛的应对办法,研发网上互动直播和电子看台的新模式,寻求安全可靠的低位运行办法;4)大力扶持和组织开展可以保证安全社交距离的居家健身、户外运动,推动可穿戴装备的使用和数字化、视频化、游戏化呈现,带动运动场景线上与线下融合;5)加大线上竞赛产品、培训产品研发,推动智慧体育发展。
3.1.5 体育产业增速放缓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我国正在快速成长的体育产业会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1)体育产业低增长,投资遇冷、消费受限;2)中小微体育企业倒闭过多,失业人数上升,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债务纠纷加剧;3)冰雪产业遭遇季节性困境,生存愈加困难;4)职业联赛无法按正常的商业模式运营,赞助商流失,票房损失加大,部分职业俱乐部无奈退出;5)体育事业单位、运动项目协会和其他社会体育组织经费自给率下降,业务运转困难。
防范对策: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协调沟通,确保各类体育企业平等享受国家和地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的各项政策,谨防体育产业在各级政府能见度低,造成广大体育企业无法平等享受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情况的出现;2)国家体育总局要会同财政部在彩票公益金支出中增设冰雪产业专项救助资金,根据各类冰雪企业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任务、上年度上冰上雪的人次以及预估因疫情造成的经营损失等,给予必要财政补助,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实现“3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造成的冲击;3)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政府采购的力度,对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给予支持,确保重大活动和品牌赛事不停摆、不缩水;4)协调教育、城管、园林、水利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体育服务企业开放,减免租金,促进体育服务消费回暖;5)各类体育企业都要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运行办法。冰雪企业要研究非雪季运营的补救办法,创新四季运营的产品结构和运营模式。运动健身、体育培训、体育场馆、体育旅游运营企业要研发线上产品,做好网上服务和社群沟通,最大限度地留客、蓄客,抢消费反弹的竞争性机会。职业联赛的运营机构要做好联赛限制观众人数和空场比赛方案,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弥补损失。体育用品企业要强化和优化网上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VR展示体验、线上社群运维,提高线上销售占比;6)全行业都要努力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要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动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视频化、运动社交情境化,弥补体育产业的脆弱性,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叠加与创新。
3.1.6 职业联赛遭遇财政困境
风险描述:1)联赛持续向好预期改变,运营风险增大,赛事版权价值下滑;2)经济衰退,赛事赞助商、供应商续约困难,解约不断;3)疫情常态化防控限制现场观看,票房收入大幅下滑,同时联赛开发收入分成下降,俱乐部收入锐减;4)俱乐部投资方遭遇财政困难,无力继续支撑俱乐部运营,俱乐部转让和退出潮频现。
防范对策:1)在职业联赛遭遇整体困难,自身无法克服和应对的前提下,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专项补贴,谨防联赛长期停摆;2)与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商争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允许企业赞助职业联赛出税列支,稳住联赛的赞助商、供应商;3)引导各地政府将购买职业联赛门票纳入消费券扶持政策,鼓励球迷观看联赛;4)深化职业联赛改革,推动联赛公司和俱乐部减支、降薪,提升联赛和俱乐部自我生存能力。
3.1.7 青少年体质下滑、后备人才选拔困难
风险描述:1)中小学体育课和每天1 h课外体育锻炼普遍受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量不足;2)线上教学和居家时间增多,久坐和用眼卫生问题突出;3)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风险增加,竞赛规模、数量、质量下降;4)各类业训和社会体育培训遇冷,后备人才选拔困难。
防范对策:1)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编制常态化防控下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竞赛的工作指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和竞赛;2)体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制定业训和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指导意见,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打消家长对孩子参加业训和体育培训的顾虑;3)鼓励各类企业开发面向青少年的居家健身产品和线上竞赛产品,特别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体感游戏类产品,推动青少年居家健身数字化、游戏化、竞赛化;4)打造基于教育系统的业训新体系,将体校教练纳入教师系列,支持中小学成立青少年运动俱乐部,建立和完善体教融合的全国性青少年竞赛体系;5)加大对组织和运营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的政府采购,完善社会力量输送后备人才的奖励机制。
3.2.1 科技革命产生的巨大驱动力
科技革命是赋能体育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处于科技革命加速向产业变革渗透的关键时期,以5G为核心引擎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都将处在革命性应用的爆发期。加速体育领域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创造性应用,将整体带动数字体育、智慧体育的全面实施,极大支撑体育高质量发展。
把握策略:1)围绕科技创新应用组建新平台。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委和重点科技企业组建数字体育协同创新应用中心,统领数字体育建设与应用;联合相关部委和重点企业组建智慧体育协同创新中心,统领智慧体育的创新应用;联合相关部委和重点单位组建体育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统领运动生物技术和运动健康促进的科技应用;2)优化布局,拓展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空间。支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建设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体育创新中心,支持重点体育企业建设国家级体育科技创新实验室;3)加强体育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推动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龙头的重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工程学院、数字体育学院、体育生物技术应用学院,加强体育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4)建设数字体育基础工程。以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和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为依托,联合物联网运营的重点企业,对全国所有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数字化改造,搭建5G应用新场景,创设数字时代体育媒介营销新库存。
3.2.2 健康中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机遇
“十四五”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给体卫一体、体医融合带来了新机遇、新空间,体育服务民生的价值将大幅提升。
把握策略:1)协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推进协同机制,制定“十四五”专项工作计划,破解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将全民健身纳入全人群、全周期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建立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中心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社区医院医师开具运动处方,社区体育中心和其他获得论证的商业机构执行联动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打通并夯实体医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基层联结;3)推动将慢病防治运动干预手段,纳入医保报销,充分发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民族传统运动功法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特殊作用;4)推动将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国家公共应急体系建设项目。
3.2.3 体教融合的战略机遇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拉开了“十四五”时期打赢体教融合攻坚战的序幕。体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体育和教育发展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重要改革事项,关乎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把握策略:1)将全面贯彻《意见》作为考核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政治责任的指标;2)除少部分中小学确无开展条件的项目,体育行政部门要全面推动基础业训进学校,帮助中小学广泛建立各类运动俱乐部,建立健全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体教共管的业训新体系;3)以强化竞技教育为抓手,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竞赛体系,突出竞赛的育人功能;4)推动体育文化、项目文化进校园,鼓励和引导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明星进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榜样和激励作用;5)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特长生升学和奖励制度。
3.2.4 区域协同和城市发展催生的机遇
“十四五”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进一步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会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会持续加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会显著增强,打破了以行政区划发展体育的既有格局,给“十四五”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空间、新动能。
把握策略:1)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体育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体育发展政策协同、资源互补、市场互通、产业联动,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其他区域特色发展、跟进发展;2)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关键节点的新型体育发展格局,释放中心城市体育发展的巨大能量,支持中心城市兴办职业体育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充分发挥体育在完善城市功能、活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传播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方面的独特作用;3)选择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开展数字体育、智慧体育、场景体育、共享体育的试点,推动体育高质发展、创新发展。
3.2.5 体育产业逆势发展的机遇
受全球经济的连带影响,未来几年全球体育产业出现整体衰退的概率较大,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冲击,但也存在一些难得的机遇,需要善加利用,主要包括多业协同发展、优质体育资产并购、职业体育深化改革,以及中国体育装备用品“走出去”等方面的机会。
把握策略:1)新冠肺炎疫情后线下服务业抱团取暖、多业协同发展必成大势。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体旅文商农”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促进政策,体育企业要主动发力,积极探索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弥补体育产业消费连接不畅、变现渠道单一的短板;2)把握国际体坛优质资产价格下滑的机遇,放开国内企业并购国外职业俱乐部、品牌赛事IP的投资限制,鼓励国内体育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和聘用国际高水平的研发、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3)利用我国体育装备用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引导体育企业利用多种渠道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4)把握疫情对职业体育冲击的窗口期,推动职业联赛改革,推动职业联赛可持续发展;5)利用我国5G商用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优势,引导体育企业研发线上健身、培训、竞赛的新产品,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体育运营新模式。
3.2.6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动荡、更为严峻。体育国际交往作为人文交流中意识形态最弱的项目,在促进民心相通和释放善意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十四五”期间体育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需求将大幅上升。
把握策略:1)尽最大努力确保东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在疫情后全球最盛大的国际活动中展现中国力量、中国形象;2)积极与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冬季项目运动联合会和相关国家奥委会沟通,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完成“双彩”任务;3)对遭遇困境的国际体育组织,应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4)适度增加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援助,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彰显负责的大国形象。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研判国内外体育发展环境与风险,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加强风险防范,审时度势,把握好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挑战,在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中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