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离效果”在戏剧《恋爱的犀牛》中的运用

2020-07-12 08:55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100024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犀牛马路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100024)

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也称“陌生化效果”,“简言之,就是一种使所要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事物带有触目惊心的、引人寻求解释、不是想当然的和不简单自然的特点,这种效果的目的是使观众能够从社会角度做出正确的批判。”1间离本身有“距离”含义,既表示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舞台美术、剧作结构给观众带来的空间感,对剧场各元素的考量有利于我们分析“间离效果”的实现途径和作用。

被称为“永远的爱情圣经”的话剧《恋爱的犀牛》,讲的是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女邻居明明的故事,戏剧对这种疯狂偏执的爱情进行了详细刻画,但也带给观众对爱情以外事物的思考,这种使观众跳脱出戏剧情感本身的行为,正是“间离效果”带来的。

一、观演上的可见与不可见

“陌生化效果,它作为一种表演方法,包含着辩证地处理演员、角色、观众三者间的关系及舞台美术原则、艺术效果等内容。”2由此,我们可以把观演空间分为可见与不可见,舞台美术、剧场装置形成可见的距离感,而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则会以不可见的方式带给观众心理上的空间感。

空花版《恋爱的犀牛》开头,舞台上是被绑架蒙着眼睛的明明和两个吉他手,而马路坐在观众席上空的床上,以较为平静的口吻讲出大段独白,这种超出舞台范围的装置和表演,形成了演员与观众间的一种互动。同时,舞台右侧放置了一个被金属脚手架包围的跑步机,演员有时会在上面表演、唱歌,这种故事中不存在元素的出现,也会让观众有独特的感官体验。

“必须清除台上台下一切魔术性的东西,避免催眠场的产生。因此人们不应该试图在舞台上创造一种特定空间(夜晚的卧室、秋天的街头巷尾)的环境,或通过一种统一的道白韵律制造气氛。”3在《恋爱的犀牛》中,舞台右侧始终放置着跑步机,左前侧是床,左后侧放着演奏时需要的架子鼓,这种简单的舞台设计难以让人们沉浸在故事环境中,反而时刻提醒观众不要忘记场景和身份,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面对情感的刺激和表演的迷惑。

在不可见空间方面,演员在剧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叙述者,他们不仅扮演多个角色,还会脱离剧情进行陈述。在恋爱训练课的情节中,除男女主角和恋爱教授外的其他演员都扮演此课程的学员,配合恋爱教授进行各种滑稽表演,利用戏拟手法对顺口溜、背字母表,与马路的深情倾诉形成对比,拉开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有时,演员也会站在台上,从客观视角观看男女主角的表演,达成演员与自我角色的疏远。比如女主角明明站在跑步机上唱歌时,其他演员会站在舞台上配合着歌曲依次跑动。

《恋爱的犀牛》中包含大量歌曲,比如《氧气》《柠檬》《玻璃女人》等,所以又被称为音乐版《恋爱的犀牛》。传统戏剧中的歌队因为独立于戏剧故事之外,容易达成“间离效果”,《恋爱的犀牛》中的歌曲也同样如此。在马路与明明的一场戏中,两人站在楼顶平台,聊着对爱情的看法和犀牛灵敏的嗅觉,结果明明突然离场,马路却拿起吉他,坐在椅子的靠背上,边弹边唱起《柠檬》:“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衣柜里面挂着我的白天,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墙壁上面落着我的夜晚……”这样的编排既通过旋律传达了感情,也使观众从情节中跳脱出来,回味刚才的对话与动作。

二、非线性叙事与寓言的运用

文本方面的“间离效果”,主要体现在剧本结构与叙事中。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会使情节和事件弱化,形成一种复杂的、诗意的美感。《恋爱的犀牛》第一场中有大量不具备叙事性的台词,演员们站在舞台上,一人一句,进行评述或讲解剧情。比如“上帝坐在高处吸烟,上帝他沉默无言”“给我一双高跟鞋,我就能征服全世界”“勤洗手,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多喝水,睡眠足,瓜果菠菜牛奶好”等。

《恋爱的犀牛》作为一个非线性叙事文本,省略了大量顺承的情节,而多以片段呈现内容,层次感和时空感明显。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形成闭合,马路都有大段独白,明明都是以蒙着眼被绑在凳子上的形象出现,整个故事中牙刷推销、恋爱训练课、马路照顾犀牛图拉、马路追求明明、红红莉莉闯三关等几个部分穿插交织在一起,缓慢推进叙事,给人破碎化的观赏体验。

这种梦幻的空间感还需要寓言的加持。具有“异质特征”的寓言不仅代表其本身,还能抽象表述故事的隐喻和象征。《恋爱的犀牛》中“说梦”片段:一个噩梦缠身的年轻人通过“我在做梦”的咒语,把梦中事物变为现实,直到把一位绝世美女变到身边后,他再也无法做梦。这个寓言配合着穿白大褂演员手中晃动的酒杯,以及重复微小的音乐声,更加具有错纵迷幻的梦境色彩。

三、主题架构的异质性和不平衡感

学者濮波定义“符号空间”,“指剧作家构思戏剧、导演安排戏剧的有关空间(造型、结构定式、戏剧构架)形式上的一种特定性(是戏剧的文本结构空间而非文本的故事空间)。”4传统的戏剧常按照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架构,形成的同质性符号就好比“套路”,平衡感强。但《恋爱的犀牛》打破了这种惯常性,“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马路用写诗来表达爱意,通过恋爱训练课得知恋爱技巧,他学计算机、英语、开车,使自己变得更好,但却始终没有得到明明的青睐,反而被她当成固执又厌烦的人,就算最后他中了彩票,要把钱给明明,明明也没有接受,而是要去非洲寻找自己爱的陈飞。这是一个偏执的人爱而不得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也没有过多对悲剧情绪的展现,它失去了平衡感,而把“爱情”强化到了极致。

这种“爱情”可以化作一种符号,它不单单指爱情,还指人们生活中所坚持和热爱的一切,正如马路在结尾处的台词“也有很多次我想要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除了对爱情的描绘,观众还可以感受到对理想和自由的坚持,台词中也包含着对所有美好事物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四、小结

“间离效果”不仅限于演员的表演,还包括叙事结构、主题架构、舞台装置等,是舞台各元素综合达成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作为先锋戏剧的代表作,《恋爱的犀牛》纯熟运用了“间离效果”,简单固定的舞台布景奠定了“间离”的基础,文本结构的碎片化和寓言的使用为演员表演提供了足够空间,而将参与、叙述、观察三种身份融于一身的演员,通过戏拟、歌曲演唱等形式,达成自身与角色的疏离,以及观众对舞台的距离感,使观众可以跳脱出故事本身,进行“爱而不得”主题之外的更深刻的思考。

注释:

1.[德]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83.

2.[德]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191.

3.[德]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08.

4.王雯丽.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戏剧空间中的实现[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8.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犀牛马路
过马路
花园
论“间离效果”理论中演员的共鸣与反共鸣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灰犀牛”“黑天鹅”
暴脾气的犀牛
过马路
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浅析
过马路
犀牛哥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