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研究综述

2020-07-12 09:06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锡剧剧目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引言

本文中的“锡剧”,指属于江南滩簧腔系统,且由其中常州帮、无锡帮融合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因锡剧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有“滩簧”“常锡文戏”“常锡剧”等多种称谓,为论述方便,以下都称“锡剧”。锡剧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列入国家级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剧也在不断上演,学界对其也颇为重视。经过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开始到2018年为止,有关锡剧的论文约有480篇,在1990年至2010年间涌现了一批以专著形式出版的图书。

一、研究概况

第一,研究数量趋势分析。在1951年至1980年,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仅仅1到2篇,在这30年间,研究主要以锡剧艺人为主,而研究的重点在于具体表演的实践,以及剧目的整理编写。但期间由于受到了“文革”影响,锡剧研究遭受挫折,艺人受到打压,相关资料受到毁坏。1981年至2010年,研究成果逐年递增。2011年至2018年,论文数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第二,研究成果空间分布。发文单位有101个之多,其中81.2%的单位都只有刊载3篇甚至3篇不到的相关论文,能刊载10篇以上的单位有9个,占发文单位的8.9%。《中国演员》《戏剧之家》《艺术百家》等是交流的主要阵地。

第三,研究内容侧重分析。以《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江苏戏曲志·锡剧志》等为代表的一批专著,站在宏观角度,重点对锡剧的发源、发展历史做出系统性的梳理。其次考证剧目流变、记叙艺人的从业经历。锡剧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总体可以概括为考证锡剧发展、论述锡剧舞台表演、锡剧剧目分析、锡剧发展现状研究、个人记叙与评论几方面。21世纪以来,个人记叙与评论、锡剧发展状况、锡剧文本分析几方面成为研究的热点,其诞生的论文分别有约90、110、130篇之多。

二、锡剧源流考辨研究

锡剧历史考证,在锡剧研究中占有较重地位,对后续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解决了诸多基本问题。如关于锡剧的起源、发展阶段划分,学界已经有比较统一的观点:“锡剧起源于滩簧,先后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阶段,常州帮、无锡帮在上海合流后命名为‘常锡文戏’,195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出文件,将‘常锡剧’改为‘锡剧’。”1角色体制的梳理、曲调的演变、锡剧词格、唱腔韵律的演变问题也有了相关历史考证。

其二,提供了大量的锡剧历史材料。《江苏戏曲志》的锡剧志、江苏卷、常州卷等几部书籍,一方面梳理了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21世纪之前,锡剧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提供了历史上众多锡剧艺人的姓名、籍贯、演出经历信息。再一方面,史料中还提供了诸多锡剧班社、剧团、协会、演出机构的信息。

其三,为后人研究锡剧历史问题,提供了多种研究角度。前人大致有这些研究视角,一方面是锡剧表演本身的,如锡剧剧目、锡剧曲调、锡剧词格、锡剧角色体制、锡剧舞台表演等。一方面是锡剧历史,如锡剧艺人传承、班社发展、演出活动、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等。

三、锡剧剧目剧本研究

(一)锡剧传统剧目研究

在专著方面,锡剧传统剧目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对锡剧传统剧目做出了整体观照,笔者将其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锡剧传统剧目整理、考证。《锡剧传统剧目考略》是目前为数不多,专门载录并且考证锡剧传统剧目的一书,该书对锡剧传统剧目进行了剧目内容、剧目来源、剧目演出情况多方面的详细考证。李祺先生的《武进锡剧》一书载录的传统剧目剧名,对该书做了较大的补充。

第二,剧本汇编。笔者已找到的较早书籍为《庵堂相会等十六种》、《江苏民间戏剧丛书》《锡剧小戏考》。该类汇编书籍,还原了锡剧早期唱本的面貌,尤其是《庵堂相会等十六种》一书,是根据锡剧艺人早期口述录下的完整剧本,剧目都是锡剧传统剧目中的经典曲目。

第三,对于传统剧目的分析研究。其一,对锡剧早期遭到禁演的分析研究。李祺先生在《武进锡剧》一书中刊载了有关禁演锡剧的五块石碑的碑文、图片,并且认为:“当时官府把滩簧诬陷为淫戏,是因滩簧反映了现实问题,鼓励青年男自由恋爱、生活。”2其二,对传统剧目内容分类研究。该类研究成果零星分散,其中李祺先生的分析概括比较全面。其三、对传统剧目体制、角色行当的发展过程梳理分析。该类研究成果将观众喜好、演出内容、体制改变三者联系,观点比较统一。

锡剧传统剧目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较大,如果说专著书籍是从宏观角度横向关注传统剧目,那么论文则是从纵深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目标相对集中。受研究者关注较多的剧目有如下一些:《珍珠塔》《双推磨》《玉蜻蜓》《双珠凤》《绣荷包》《樊梨花》。在20多篇论文中,关于《珍珠塔》研究的文章较多。

第二,研究角度多样。大致有如下几种:其一、传统剧目版本的流变考证;其二、新编传统剧目研究;其三、剧本文学解读,主要从剧本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体内涵几个角度对剧本进行文学解读;其四、剧本的音乐曲调研究。

锡剧剧目、剧本的考证整理工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剧目剧本资料。就锡剧史角度而言,锡剧剧目的数量、剧本的形态,是研究锡剧演变、锡剧上演情况等问题的重要材料之一。就锡剧文学解读而言,为后人研究锡剧剧本过程中的剧本收集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为后人进一步整理挖掘锡剧剧目、剧本提供了研究的范式。

(二)锡剧新编剧目

关于锡剧建国后至今新编剧目研究的论文将近100篇,整体而言,这些研究论文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对象相对集中,研究对象诞生时间构成跨度小。建国后到21世纪,受建国、戏曲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锡剧诞生了大量的新编剧目。而现在的近百篇论文,涉及到的新编剧目约有30个,除了《红花曲》、《巧云》等个别剧目,大多剧目是在21世纪诞生的新编剧目,是当下活跃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的新剧,关于1950年至1999年50年间诞生剧目的研究较少。

第二,研究角度多样。相比较传统剧目的研究,新编剧目的研究角度有所增加。如《诗意的追求与戏曲张力——评锡剧<三三>》3,作者联系诗词对锡剧进行分析。

第三,突破剧本本身,联系表演实践。今天的研究者,有更多机会观看锡剧演出,因此研究过程中能够在文本解读之余,将文本与表演相互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锡剧进行解读。

四、锡剧表演研究

关于锡剧表演方面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散布在各种以图书形式出版的锡剧史中,围绕音乐类型、锡剧演出体制、角色行当等问题,站在历史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其演变过程以及期间与此相关的重要艺人。另一部分以论文形式呈现,其中叶林先生在1953年、1954年陆续发表的《常锡音乐的形成与基本特征》及其续作为较早的系统性研究。笔者试从研究内容,将期刊论文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梳理总结:

第一,锡剧唱念研究。该类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对锡剧唱腔的研究,如孙中《锡剧“梅腔”谫论》4,对名家梅兰珍开辟的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流派“梅腔”进行了探讨分析。其二是锡剧的念白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念白的音韵问题,如冯玉萍《漫说锡剧念白》,将锡剧念白“粗分语言型、音乐型两大类,念白形式分绕口令、顺口溜、干板、诗、韵文等八种”5。

第二,锡剧音乐研究。叶林先生的《常锡音乐的形成与基本特征》一文分析了锡剧腔调的种类,梳理了“老簧调、簧调反工老旦调、簧调长三调、其他地方剧种吸收曲调的具体特征及发展历史。”6其续作《常锡音乐的形成与基本特征(续)》7进一步做了总结。这两篇文章虽然刊载时间较早,但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且自此之后,还未出现过更加系统、全面的关于锡剧强调的研究成果。

其三,锡剧行当研究。《锡剧艺术特点及角色行当研究》将锡剧角色行当与锡剧表演艺术各方面联系,从“锡剧艺术特点、舞台为表演中心、歌舞演绎方式、诗化的舞台审美核心、塑造艺术的根本是人物”8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其四,锡剧舞台研究。主要是在演员服饰化妆的研究。例如《锡剧与京剧之服饰艺术比较研究》9,从服饰角度,归纳出两剧艺术上的异同。

其五,锡剧审美研究。该类文章,大都是从宏观上分析探讨戏曲普遍的审美研究。

五、锡剧创新与传承研究

锡剧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对锡剧创新、改革的研究从未间断。关于锡剧从对子戏到同场戏期间发展困境与改革的研究,大都体现在锡剧史中。1950年后,研究侧重于当下锡剧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大致有110篇,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至1989年。论文数量稀少,较早的《学前辈的技艺在实践中提高》一文,是艺人王继新根据自身表演经历现身说法,强调了“实践在锡剧表演提高中的作用”10。第二阶段1990至2000年,研究者将目光转向锡剧的传承与保护。第三阶段2001年至2010年间,研究者仍以锡剧研究前辈为主,他们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总结锡剧发展存在的众多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方式。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与第三阶段类似的研究大量开展,除前辈外,不断有新研究者加入其中。

在分析锡剧面临问题与提出解决之道时,作者往往会涉及多个层面、提出多种意见,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落脚点,笔者总结如下:其一、传播接受学角度。例如刘晴的《锡剧艺术的传播困境与出路》11。其二、锡剧音乐角度。李凌燕的《常州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策略》12一文,以苏南常州为研究个案,对常州传统音乐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其三、锡剧创作角度。例如杨丽莉的《常州现代锡剧的创作现状研究》。13其四、锡剧剧团角度。例如陈世海《让百年锡剧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提出“搞好专业锡剧院团建设,锡剧艺术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14

比较分析各个文章中的观点,可以看出锡剧目前面临的创新与保护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三方面。一方面是锡剧自身各方面有待创新发展,这主要靠锡剧人才;第二方面是锡剧剧团,面临人才紧缺、资金紧张、运营管理不足等问题,其解决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需政府资金投入;第三方面是锡剧观众,存在老观众流失、新观众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调查分析现代观众欣赏趣味,编演与时俱进的剧目。

六、个人评论与叙述

除去以上几种角度对锡剧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内容相对驳杂,其大致特点如下:其一、就写作内容而言,大都是在观看某一锡剧作品,或者与某位锡剧艺人接触后有感而发写作;其二、写作对象通常由记者、艺人、观众三个主要群体构成;其三、写作手法近似于随笔、漫谈。

这类文章,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真正的学术论文,但其仍然具有一定文献价值。一方面记录了锡剧从业者,尤其是新老艺人的经历,记叙艺人历程时,不少文章都附带了艺人化妆、穿着服饰的剧照,增加了锡剧舞台研究的材料。另一方面,提供了不同人群、不同角度对于锡剧演出观看后,直观感受的记录。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关于锡剧的研究热度逐年上升,参与的研究者人数较多,对锡剧的研究角度也趋向多样化,诞生的相关成果数量可观。首先,锡剧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包括剧本、剧目、锡剧史等多方面,锡剧文献资料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其次,对锡剧的研究是全方位的,涉及锡剧史、锡剧文本、锡剧表演、锡剧艺人、锡剧班社等方面;再次,锡剧研究关注锡剧的现实问题,不少研究者能够深入锡剧行业,了解锡剧生存现状,关注锡剧传承创新问题,并且对此提出解决的设想与建议。

七、问题及其出路

前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戏,锡剧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各位研究者继续思考解决。

(一)锡剧源流考辨

其一,存在不少未解决的历史问题,如对“滩簧”二字的写法、含义、演变过程的探讨,学界存在分歧,最终以几种猜测作为结果。1983在上海戏剧上陈一冰先生发表《滩簧腔系论文讨论会记略》一文,后又在1989年出版的《锡剧传统剧目考略》一书的卷首中提出他对滩簧的解释:“摊,当解释为说,王,当作唱解,或作演解。所谓摊王,乃指说唱而言。”152003年“长江三角洲 (江、浙、沪) 滩簧戏学术研讨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会议上朱恒夫肯定了“滩簧原是流行于长江三角洲后嬗变为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今日的锡剧是它的直系后裔。”16。

其二,锡剧史的研究有待向细致化方向发展,针对现有史料深入研究。锡剧史研究已经诞了锡剧发展历史框架,并挖掘整理了不少史料,但是锡剧史缺少细节上的丰满。比如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京锡合班、抗日战争、戏曲改革等,研究者已经肯定了它们与锡剧发展的历史关系,但是这些事件对锡剧造成的具体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总结。

(二)锡剧的剧目、剧本研究

其一,锡剧剧目、剧本有待重新整理汇编。剧目与剧本是锡剧的重要载体,能提供锡剧唱词、念白、角色体制、题材来源等多方面信息。因口耳相传、早期表演无固定剧本等原因,传统剧目、剧本丢失严重。就剧目而言,《锡剧传统剧目考略》对大批锡剧传统剧目的故事来源、发展流变作了梳理,但历时已久,后续研究者陆续发现超出此书范围的锡剧传统剧目,而这些剧目大都以剧名的形式散落在各研究成果中,1949年建国至2000年的新编剧目也是处于此种状态。21世纪诞生的新编锡剧剧目,更是没有文章或著作做出系统的汇编。新编剧目的剧本,小范围流传在各个锡剧团的内部,一般研究者难以触及。由此可见,剧目、剧本的汇编工作亟待再次展开。

其二,锡剧故事主题的研究受关注较少。锡剧作为民间小戏,在诞生之初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进入上海后,因城市人民的欣赏趣味又发生转变。此外,在锡剧从滩簧向戏曲演变的过程中,各个阶段表演的故事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现有研究成果中,对锡剧故事主题的研究,已有了各种主题的分类说,但是对锡剧各个阶段主题发生转变的相关时间、事件、标志性剧目,主题转变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三,锡剧剧本版本比较研究。同一剧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剧团、不同的表演场合,其表演内容都有着差异,现有研究成果中,很少涉及剧本不同版本的比较。对剧本情节的增、删、改,唱词念白变化问题的探讨,也存在研究成果稀少的情况。

(三)锡剧表演

锡剧表演研究侧重唱、念、音乐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锡剧演员服饰道具、演员化妆、舞台设备研究不足,主要反映在:

其一,历史演变研究不足。锡剧服饰化妆从原来的直接采用生活物品,发展到向京剧学习拥有艺术提升,再到设计锡剧特有元素锡剧服饰道具,其历史演变过程尚存演变脉络梳理缺失、演变原因分析不足的问题。

其二,锡剧表演与其他剧种表演研究不足。锡剧在发展过程中,向兄弟剧种沪剧、苏剧等兄弟剧种,也向京剧进行了各方面学习,现有研究成果中,只在部分锡剧史中提及锡剧与其他剧种有着学习借鉴的事件,但是学习内容的比较研究极少。

其三,锡剧现代舞台表演研究不足。现代锡剧表演不断创新改革,就舞台硬件设备而言,从原来简单的二胡伴奏,发展到了融入交响乐、灯光技术等现代技术,舞台风格有了巨大的改变。而这方面的研究,缺少实地的图片、视频资料的采集整理。

(四)锡剧传承与创新

锡剧自身的表演艺术水平发展到今天,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针对锡剧传承与创新问题,众多学者参与了讨论。研究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锡剧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角度多样。然而对现代锡剧来说,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只有把这些问题、意见整合才能更加贴近现实地,才能从整体观照锡剧发展,探寻有待解决问题中最迫切的问题,以及相较之下最有效的措施。

(五)个人评论与叙述

该类研究成果中,来自艺人的现身叙述最多,作为锡剧历史的见证者,锡剧表演的实践者,他们的叙述是最贴近锡剧、最为真实的,内容丰富全面,涉及锡剧艺人演员经历,对锡剧前辈的回忆,对锡剧历史的追忆,对锡剧表演的总结……几乎涵盖了锡剧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然而,该类文章,混杂于众多的论文之中,缺少甄别删选。如果能够加以分类整理,将形成一批可观的锡剧资料,对已有资料文献做出补充,例如锡剧演员的信息记录,锡剧历史的细节,演员角度的锡剧评述。

注释:

1.《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锡剧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锡剧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2.李祺著.武进锡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3.孙佳希.诗意的追求与戏曲张力——评锡剧《三三》[J].艺术评论,2019(02):56-60.

4.孙中主编.锡剧论文荟萃[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5.冯玉萍.漫说锡剧念白[J].艺术百家,1992(02):168-170.

6.叶林.常锡剧音乐的形成与基本特征[J].人民音乐,1953(00):34-39.

7.叶林.常锡剧音乐的形成与基本特征(续)[J].人民音乐,1954(01):33-37.

8.夏亚林.锡剧的艺术特点及角色行当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5(11):150.

9.程雅娟.锡剧与京剧之服饰艺术比较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04):31-33+41.

10.王继新.学前辈的技艺 在实践中提高[J].上海戏剧,1979(05):15.

11.刘晴.锡剧艺术的传播困境与出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29(05):113-119.

12.李凌燕.常州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策略[J].音乐传播,2014(02):97-103.

13.杨丽莉.常州现代锡剧的创作现状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2(05):55-58+73.

14.陈世海. 让百年锡剧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N]. 中国艺术报,2017-09-29(008).

15.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编.锡剧传统剧目考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6.《中华艺术论丛》编辑委员会.中华艺术论丛2滩簧研究专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锡剧剧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舞台剧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