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乐学院 310000)
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性格类型。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其表演风格具有较为显著的代表性。分析了解其具体的音乐特征,了解女高音咏叹调的表演特点,有利于在歌剧艺术演唱上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根据不同的人物特征调动不同的音乐语言,将音乐与人物有效的糅合起来,有助于演唱者塑造了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但是因为莫扎特的创作时期已经接近浪漫主义时期,所以他的音乐又比古典主义时期的单一统一的音乐又多了更为丰富美丽的音乐变化。其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求较之前相比更高。在演绎中要根据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及时调整织体变化、节奏以及语气等不同的风格技巧。尤其在咏叹调之前的宣叙调也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变化,比起之前的作曲家的作品节奏、音乐织体上要复杂许多,因此,要分析不同的女高音咏叹调的人物性格类型以及塑造方式,对准确把握莫扎特演唱风格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莫扎特歌剧中,演唱者要具有深厚的演唱功底,起音要精准无误,经过音要唱得连贯统一。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的咏叹调与浪漫主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咏叹调不单单的体现在上滑音以及下滑音中。还体现在有着不同的速度术语,音乐旋律多为自然、纯净;音色上较为重视圆润、优美的嗓音;具有轻快、活泼的节奏优势。而不同因素的交融,充分的彰显了莫扎特歌剧中的艺术特征与优势。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就是典型的活泼型女高音,在第四幕苏珊娜咏叹调《美妙时刻将来临》利用6/8拍,其中宣叙调为4/4拍,调性为C大调,小快板。前奏音乐在整个歌词中交替出现。而在第三局的间奏则为此句的下三度模仿,通过持续的和弦音衬托歌唱部分。在第18小节的和弦中出现了降B的,将调性转入到F大调中,这样整体气氛则更为柔和。其应用的音乐手法更为新颖,对于人物的内心塑造刻画的尤为深刻,更能为马上到来的咏叹调烘托气氛。
在6/8拍的咏叹调中,通过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表述了自己的内心特征。具有生动轻快的艺术特征,也充分的展示了苏珊娜聪明伶俐的个性特征。通过抒情、典雅的咏叹调充分的塑造了一个活泼、俏皮的性格特征。
此类女高音角色多为贵族女人,角色演唱特点是抒情但是具有典型的戏剧性特征。例如,多娜艾尔薇拉、菲奥狄丽姬、伯爵夫人以及伊丽亚公主都是典型的端庄型女高音咏叹调角色。
《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幕一开始莫扎特就创作了《求爱神给我安慰》,这是伯爵夫人的一首谣唱曲,这首咏叹调具有高贵、典雅、细腻的特征,音乐速度较慢。一开始通过2/4拍,降E大调,d1-a2的音域表达了被抛弃的贵妇人的内心情感。
在这个咏叹调中莫扎特不惜笔墨,用了大段深沉舒缓,交织着爱与痛苦的旋律作为铺垫,随着音乐的缓慢流动,伯爵夫人独自在卧室中陷入回忆和现实的沉思中,心中不断涌动的无助迷茫失落的情绪贯穿了整首咏叹调。
在人物塑造中,演唱者的呼吸频率、深浅都会直接的影响演唱者的歌唱效果,也会直接影响音乐演奏的具体速度以及力度。在莫扎特歌剧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对于速度以及力度控制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这也增加了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难度。
相比之下,伯爵夫人另外一首咏叹调《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的演奏中,音乐开始是向上的,整个演奏速度相对较慢,对演唱歌者在气息上要求保持缓慢,要保障气息的均匀性,而在夫人知道丈夫不忠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其旋律变化较大,因为在情绪上伯爵夫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在演唱中,要注意感情的变化上所造成的音色上的变化。而在最后的高潮部分,莫扎特写了一系列的高音长音结合下行音阶来烘托伯爵夫人的内心的悲愤,这样的长音,需要通过高音腔体打开高位置的头声的运用,避免出现爆破性喉音,导致音乐丧失莫扎特音乐作为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圆润美丽。
柔弱抒情型是莫扎特多数歌剧中女高音的共性特征。其中比较多的出现在《魔笛》以及《唐磺》这两部歌剧中,在写作抒情的咏叹调过程中:绝望、无助柔弱、的性格特征,成了此类型的女高音最主要的特点,音域一般在C1-C3之间,音色相对较为甜美温暖,充分的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善良。
《魔笛》中的帕米娜是典型的柔弱型的女高音。莫扎特在写作过程中大量运用小调、利用柔和的旋律书写了帕米娜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在一个强势母亲控制下长大的无助柔弱女子的个性特征。
《魔笛》第二幕中帕米娜所演唱的《我感到》就是反映她主要性格的咏叹调,剧情背景是王子塔米诺在接受考验不能跟她说话,造成她误认为王子已经不再爱她,在心碎之余演唱了该咏叹调。
全曲在g和声小调上,6/8拍,行板。写作手法运用了典型的意大利正歌剧中典型的抒情咏叹调“哀叹调”的手法。整个曲调为单主题的两段体,行板速度。在整个作品中都流淌着忧伤的情绪。但是却凝练简练,利用宽广的音域,和复杂连续向上的慢速花腔绕音,在大幅的旋律线条以及相对密集音符中塑造了一个柔弱忠贞善良的人物形象。此段难度较大,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常常作为抒情女高音演唱技巧的试金石。
最为典型的就是《魔笛》中的夜之女王。比较能够表达这种激动情绪的咏叹调就是夜之女王的《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整体旋律动力感十足,通过八度大跳以及长短乐句的结合三连音音组形成了连续不断的乐句,歌声模仿乐队奏出的短小跳动音型形成了人声与器乐水乳交融的魅力。
在这首咏叹调中充分表现了夜之女王对于女儿的爱恨悲愤之感,通过具有弹性的同音对高音区进行反复的分解,利用连续高音的冲击再旋转到High f(f3)的花腔选段,把这种高难度的连音效果,人声器乐化的演绎展现到极致,充分体现了莫扎特在高难度花腔作品下对于人声器乐化的要求。
夜之女王在全剧中只有两首咏叹调,除了前面刚介绍过的《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就是在第一幕中出现的《不要颤抖,年轻人》,对于戏剧花腔女高音来说,这两首都是终极的曲目,也是所有顶级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首先对演唱者的音域有着宽广灵活的要求,有要求极富有爆发力,特别第一首咏叹调《不要颤抖,年轻人》一开始要求女高音大量的中低声区的演唱,再过渡到大线条缓慢的3/4拍节奏抒情,通过饱满的、坚定的声音表达作为女王的威严不允许侵犯,最后的第三段通过一系列繁复的花腔唱段,连续且紧张的上行旋律直到High F(f3)高音旋转而下从稳定的长音中结束全曲。莫扎特用了三种不同的节奏速度情绪谱写了女王从女儿被夺走的柔弱到要求王子救回的威严坚定的心理变化。两首咏叹调一首情绪多变,一首铿锵有力,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在写作这类型女高音中游刃有余成熟魅力的写作风格。
在莫扎特戏剧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演唱中,旋律线条始终要保持连贯性,即使在激动型女高音的花腔选段上,通过连音唱法进行演绎是一种典型的标志。要灵活的掌握调音、音阶跑动等相关技巧。通过音阶以及旋转跑动音型的训练方式,甚至音域训练需要从C1一到f3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比较全面演唱技巧诠释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四种不同的性格类型发现,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通过音乐诠释人物个性,是一种塑造人物性格的有效方式。莫扎特的歌剧中通过各种咏叹调的应用,通过声音描绘主角不同的形象,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在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塑造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形式。而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绎中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演唱技巧与手法,掌握真实的情感,进而提升咏叹调的演唱效果,保持在演唱莫扎特作品中有着:通透、准确、圆润、婉转、灵活、连贯的声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