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 230601)
自古以来国内外有关农民题材的绘画不计其数,表现农民题材的绘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关注农民题材,既是画家艺术探索的表现方法,也是关注社会变化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农民在各个时期所代表的价值、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出现,人文主义的兴起,才真正的出现以农民为题材的绘画,农民题材绘画的飞跃则是现实主义的推动。它赋予了农民以敬畏真挚的情感,这才使得农民题材绘画真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中国,自从油画传入的一个多世纪,油画所表现的对象也在发生转换。刚开始的时候,油画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多为皇室、贵族、富商等,表现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并未得到发展。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视线开始转向大众劳苦,农民题材的油画在这个时期有所体现。之后由于战乱,农民的形象多以“悲惨”的方式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题材的油画有一个短暂的繁荣期,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使农民题材的油画蒙上了政治的色彩,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到了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艺术界又一次的大繁荣,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用真挚的感情去描绘他们的艰辛与劳苦。农民题材绘画发展至今,在不同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绘画者之所以选择农民作为绘画对象,这并不是因为单纯的想表现眼睛所呈现的美,而是上升为精神内涵,更多的是被农民的质朴勤劳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所吸引。而现在农民所呈现的状态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当今的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也都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不懂什么才是真正所需要的,很少能够获得真实的满足。回归单纯质朴的生活、回归其根本、回归生存之初,回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才是本身。
在西方传统的农民题材绘画中,米勒是一位成就伟大、影响深远的典型代表,一生致力于描写农民生活,被称为“农民的儿子”。因而研究米勒农民题材绘画是最能反农民劳动状况以及内心世界的。
1.造型与构图
米勒笔下的人物形象并没有那么的清晰可见,像《拾穗者》 这幅画,人物造型上并没有用特别细腻的手法,选取的是人物的整体状态、舍去的是人物的面貌。这种大胆的取舍更加的凸显主题,米勒认为这不需要细节来取悦人,他把三个劳动者拆成三个不同的姿势,姿势之间又互有连贯性,她们之间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过激的华丽动作,估计就是因为平凡才会觉得伟大。他们这种从容的工作态度,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像是一座座雕塑,肃穆而庄严。
在构图上,米勒的绘画视角有两类:平视和俯视。在我们看到带有尊敬的画作时,米勒多采用平视的视角,这种构图会更加的拉近观者与画面的距离,再加上地平线的运用,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者更加切身实地的感觉这群劳动者就在眼前,他们的艰辛劳苦更加的真实触动人心。并且在整体画面中,人物形象处于画面的最前方,这样会使主题更加的明确,高大、敬慕的形象不由而生。还有米勒的另外一些作品,如《喂小孩的农妇》、《母与子》这种带有温情场面的时候,米勒多采用俯视的视角,这是一种亲切的关怀,一种对生命热爱的展现。
2.色彩与笔触
这幅画从整体上来看,色彩非常的和谐。近处的人物米勒用了极为灰色的色调,色彩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高的纯度,衣服也没有那么鲜亮,崭新。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劳动者的质朴,简单,这一切都源于真实的描绘。他没有鲁本斯那样艳丽的色彩,也没有把色彩提高那么高的位置,只是让色彩服务于他想表达的主题。画面大面积金色麦田的运用,使整幅画都笼罩在金色的背景下,沉浸在在丰收劳作之中,极具氛围感。在笔触方面,他也没有过多的错综复杂的章法,笔触自由、轻快、自然,就如他在巴比松居住的生活状态一样,简单,质朴。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经不诚,不能动人”则是强调“真”的重要性,米勒的成功之处就抓住了一个“真”字。这里的“真”我把它分成两层含义,题材选取的真实性和画家本身的真诚。
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画家都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但很少像米勒那样的情真意切,从理性的高度再现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真实才能真正的打动读者。现实主义大师卡拉瓦乔就曾说过“只要好好描绘眼睛所看到的,就已经很好了”。或许是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原因,他深知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他了解农民,只有了解了才能很好的去表现他们。米勒选择农民题材并非偶然,而是对农民充满了深深地热爱,充满了敬意,他笔下的农民形象不仅仅是怜悯与同情,而是上升为表现人的力量与精神,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世世代代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米勒带着对人的关怀描绘他们,充满了深深地敬意。米勒坚持“人物”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人”的生活状态,所处环境的描绘,更多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在《拾穗者》这幅画中,画家不仅仅是是想传达农民劳作的艰辛,更多的是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引起人们对农民的关注。
可以说米勒的画作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他不仅仅是绘画技术高超,更多的是他把农民绘画提高到了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高度,赋予了他们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米勒的《拾穗者》,那么就不会有杜米尔的《洗衣女工》、德加的《熨衣女工》、梵高的《播种者》、罗中立的《父亲》……。
一个好的题材能够激起绘画者的创作热情,并且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创作的题材毋庸置疑就是农民,画的过程根据米勒《拾穗者》在色调、姿势、背景上使用的手法,我的创作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色调,三个人物的衣服我都用了极为灰色的色调,人物的面部用了写实的手法,衣服皱纹不是很繁琐,主要是大面积的偏灰纯色调的平涂。我想表现的就是这种单纯质朴的感觉,所以就没有过多花哨的东西,简单质朴最好。在色彩倾向上衣服都是偏冷的色调,人物面部与背景色偏暖,这样就形成了对比。再者是姿势,人物的动作皆是劳作之后的状态,一个是收拾锄头的样子,一坐下歇息的状态,最后一个是累了喝水的状态,他们的状态虽然不一,可是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洋溢着劳作之后的满足。最后则是背景,衣服的色彩是仿照着米勒用了灰色调,如果背景是仿照米勒的也应是金色,可是我再三调试后把金色的背景降了一个纯度,这样的话整体会更加的和谐。
一幅好的作品不光要有成熟的技术更多的还要带入绘画者的情感,米勒真正成名的作品是他在巴比松居住的岁月,作品虽然不多,但是每幅作品都堪称经典。这不单单是绘画技术的高超,更多的是画家的亲身感受,巴比松是米勒绘画的来源。米勒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他对身边的劳动者自然而然的有种亲切感,置身于其中才能感觉到真正的美,只有怀着对他们的敬意对他们的爱,才能画出这样有敬意的画,真正接触油画也有两年左右了,还是有很多不足。无论是技巧上还是认知上,这都需要去学习,通过对米勒的分析以及劳动人民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这更让我认识到没有什么东西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认真踏实的态度方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很多人已经不懂得踏踏实实去做一件事。米勒身居农民之中,早就把自己当成了农民,他能深刻的感受农民的内心状态,只有如此才能画出这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撼的画。目前的社会是那么的浮躁而且急于求成,早就忘记收获是需要时间来磨练的,而农民知道顺应天时,知道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规矩。等到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脸上呈现彻底的满足,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这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才是真实而存在的美。我希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这里的“美”不再是虚无缥缈,也不再只是专家口中的一些理论。我希望的美是能真真实实的存在我们生活之中,就像这三位爷爷一样。喜欢他们脸上的笑容、喜欢他们劳作之后的惬息闲聊、喜欢他们只是单纯的想把这块地打理好的态度。也许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或是人内心要求的东西太多,等我们看到这种简单的东西就越觉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