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 030027)
《千手观音》是登上我国央视春晚大舞台的一个经典的古典舞作品,①在这部舞蹈作品中,21位年轻的聋哑女孩组成的舞蹈团队不仅将我国佛教中流传多年的“千手观音”故事予以不同的观音形象,刻画出了观音菩萨的安详、微笑、慈祥、善心的形象给人以真善美的艺术享受,②具有非凡的震撼效果。尤其是21位舞蹈演员在很多人失去听觉的情况下,对音乐节奏与变幻无穷的动作的精确掌握,塑造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效果,更是展现出出神入化的幻觉效果。
舞蹈艺术不仅是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所展现的舞蹈魅力,更融合着音乐的魅力、服装的魅力和造型的魅力。③著名编剧张继刚对全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场面都进行了贯穿始终的创意编排、创意风格、形象塑造等,从而将关注的重点始终渗透在精美的舞蹈美工、准确的舞蹈语汇、统一的编舞风格等方面。尤其是在舞蹈语言的创新方面,更是展现出卓有成效的演出效果。编导的对故事表现方式的这些尝试性探索,都使得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变化莫测,同时多样性的肢体语言也充分彰显出在舞蹈作品中的标志性意义、审美感染力和深层的人文关怀意义。从舞蹈肢体语言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等层面分析舞蹈《千手观音》中的审美观念、肢体特征等,对于透视舞蹈作品中的不同肢体语言的对立、联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观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可说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不但具有悲悯天下苍生, 救度芸芸众生的宏愿, 更有高深的般若智慧。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所要表达的故事背景是我国流传千百年的佛教观音。在这些不同的菩萨救世主中,人们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期待,这些不同的观音都是人们愿望的化身。所以该作品正是抓住了人们对于观音这份信念不疑的虔诚,来诠释观音的佛性之美以及其深渊而辉煌玄远和人性至纯。因此,在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不仅强调了备受传统文化关注的观音菩萨的具象化表达恩物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不同形象、性格特征的观音中,普遍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善良、博爱、大慈悲和平等无私的无限期待。还展示该题材的善念与选择残疾人作为舞蹈演员所体现的善举和睿智。
舞蹈作品《千手观音》在进行表演时,一方面需要根据传统佛教中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与抽象形象,具象出不同的观音特点;④还需要根据这些颇具历史的壁画和佛像等较有年代感、距离感的记载、提示,展现出不同时代的观音特点。鉴于这些观音在多年的流传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这些佛教人物的具体表达也需要观照现实——那些不同时期对于观音的理解和记录,都需要进行特征提炼。因为舞蹈作品《千手观音》的编导在编创舞蹈动作时,一方面强调在塑造观音菩萨的形象过程中与观众联想、观众感受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尊重佛教中关于千只手和千只眼的特征记载,因此如何在舞蹈作品中很好地表现出观音的千手特征、不同形象,都需要舞蹈表演者们进行精致的肢体语言设计与巧妙绝伦的表达——无论是他们每人两只手上带有10只金灿灿的长指甲创新,还是在手心中所贴的单只眼形象设计,都符合对于具体人物、具体特征、具体时代内涵进行表现的目的。
舞蹈动作的“组合”特征是建立在舞蹈作品线性关系的横向表达上的。《千手观音》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具有非常震撼性的,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舞蹈艺术中,舞蹈肢体语言的变化——无论是以手势与手臂的变化作为作品的表达主线,还是在作品中呈现出至真、至善、至美的审美、价值理念,都是舞蹈的动作形态与内涵变化的结合,都是动作语言与内涵审美有机交融的结果。在这部舞蹈作品中,至真、至善、至美的理念是佛教中的“太阳升起,不在东边,不在西边,是在心间”的理念。
其次,在探究这部舞蹈作品的“组合”关系中,还需要进一步地从舞蹈作品《千手观音》的手印元素入手。比如在舞蹈作品的前1分30秒阶段中的舞蹈肢体语言就体现出领舞手势不断变化的特点——演员邰丽华的舞蹈手势不仅变化较快,而且动作相对简单:她用带着十只金色指甲的长指甲不断地进行手部、腕部的动作交叉变化,但是她身体的语言却相对丰富。在舞动身体时她变化运用的三个不同手势不仅清晰可见的表达出了观音们一个个呈莲花状的造型,还展现出观音们的菩萨善心与爱心。尤其是在舞蹈刚开始时,她使用的手势是虚心合掌手印十指齐的方式,有的夹杂着头相合、掌心开的形态。随着音乐的变化,这些动作随后就组合为初割莲合掌的姿势,领舞演员的两手拇指、中指、无名指等都顺序的依次打开,展现出留有空隙的指尖变化特征。
此外,这些不同的手势与身体肢体语言是彼不相附、各自为战的,后面的舞蹈部分则是领舞演员双手逐渐转为右手向上、左手向下,手掌略向外的姿势,暗示着观音菩萨的安详、平和,带给人们好运的内涵特征。这些姿势、肢体语言都是各部相关的组合关系,体现出不同舞蹈动作的对比、变化特征。
《千手观音》中还有一种肢体语言的“聚合”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不同的动作具有相关性和联系性,呈现出一种先后的顺序性、关联性特征。这些肢体语言动作经常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具有同一功能特征,在舞蹈动作方面具有相似性、相同性、共同性特点,是一种舞蹈肢体语言之间的垂直关系、前后关系、纵向关系,对于舞蹈风格的集中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舞蹈的一分钟10秒-20秒处就使用了“虚心合掌”与“初割莲合掌”的动作“组合”方式,这种组合关系中好同事带有相似性的“聚合”性特征。因为在很多的自然姿势之余,还运用了很多诸如合掌、微开掌、散开掌以及身体手腕转动的特点,所以体现出不同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变化性特点。而领舞演员邰丽华身后所带领的20名其他群舞演员,也在各种肢体语言变化的同时,展现出40多只手臂的潜力——通过舞蹈团队组成的各式造型、手势变化,表现出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的各种不同场面、气氛、情景特点。每个不同场景的亮相都与肢体、手臂、腕部、手型变化形成不同的舞蹈短句组合,体现出“聚合”性的特征。
其次,编舞还根据舞蹈中的不同气氛、意境特征对演员的不同手势与手臂变化进行聚合表达。编导张继刚既试图再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观音共同性特征,以便在舞蹈动作的手势含义与使用上体现出简约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试图对千手观音进行概括性叙事,表现出包含如意珠手、宝剑手、施无畏手、日精手、甘露手、葡萄手、杨柳手、拂尘手等40多种手势的关联性、纵向性特征。21位演员的42只手,加之42条腿的共同表演,形象、生动、概括、象征性地表现出舞蹈作品中的观音形象特点。
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的动作体现出具有关联的“相同性”关系特征,体现为各种肢体聚合规则、聚合模式、聚合风格的一致性、共同性特点,而这些元素正是纳入纵向的“聚合”关系的根本根据。这种舞蹈肢体语言的“聚合”性表达就是“相同性”表达,是依靠“共性”的动作来构成风格体系的。在舞蹈作品中对于不同佛教教义的诠释、对于不同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的诠释,都是建立在相同的“聚合”性语言基础上的,体现出了舞蹈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在“聚合”性特征。
在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千手”的动作是相同、相似性共存的,但这些肢体语言不是以线性表达为特征的,而是彼此相拥、潜在的连接成的整体,从而构筑起千丝万缕的语言关联特征。这些动作设计明显是一种“聚合”关系,很多共性特征的“千手”在具体表现形态方面却更多的是各行其是。他们都是建立在一个共性基础上的:一只手是关系中的一个点,然后围绕其运动,移动到不另一个点。表面上体现出一种“聚合”关系特点,在潜在线索上又呈现出基础性的表达要素特征——通过类似动作的“替换”,并形成不同的“替换关系”来对“千手”的具体形态和造型进行对比性的舞蹈表达,从而呈现出第一性的感受特征。这些舞蹈肢体语言都在现场给观众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联觉效果,具有明显的关系特征。
在舞蹈《千手观音》中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中还呈现出两者对立的关系:“组合”关系是舞蹈肢体动作发生在现场的一种显性的感受,可以得到观众群体的直观性反应。对于这部舞蹈作品的内涵理解,则需要在“聚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发观众的第二位的、联想性的心理活动来进行,这种肢体语言具有隐性的特征。舞蹈作品《千手观音》的第01:22~02:57秒之间,正是领舞演员邰丽华的表演由静止变为动态的场面部分,此时的领舞演员与群舞演员在1分半钟的舞段中,不同类型的动作彼此交错、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相互协调的肢体语言特点。
其次,在这部舞蹈作品中,对于观音形象、性格、动作的塑造还侧重从历史与社会、人文层面探索彼此之间的关系特征。而且,这些肢体语言还是通过编导的内心感悟与历史上不同观音佛教教义的演变彼此联系的,通过舞蹈作品肢体语言的细致对比与关联,以及台下观众对它的重新解读,形成了相异性的舞蹈感受和体验模式。但这些都很好地展现出了舞蹈肢体语言的风格特征。例如在舞蹈的01:39~02:10舞段的舞句就是21位舞蹈表演者由前至后、由低至高依次张开双臂并呈现出圆弧形、放射状的身体语言表达——这些肢体表达正是对比性语言的“组合”风格体现。
总之,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不仅展现出了彼此相同的“聚合”性特征,也体现出了相互差异、对比的“组合”性特征,从而体现出佛教中的不同历史朝代对于“千手观音”内涵的演变特征,而这部舞蹈的肢体长短句与结构形态也体现出各有侧重、偶有多元互渗或共生的舞蹈语言特征。
《千手观音》的成功不止是因为其舞姿的精湛和形式美感的不可比拟, 其在传达文化寓意和主题方面也做得很完美, 完全贯穿于整部舞蹈当中。作品是民族舞蹈创作中共性与个性的探索,也是宗教性与世俗性风格创作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编舞通过共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的结合,探索风格突破的个性化手段,从而大大提升了民族宗教舞蹈的编创水平与表演质量。
注释:
①原永涛.舞蹈创编的规律与原则[J].当代音乐,2017(03):68-70.
②毛侃.中国古代女乐及其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贡献[J].当代音乐,2015(19):113-115.
③王颖.探究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J].当代音乐,2020(04):154-155.
④李卿.中国艺术精神的无声绽放——舞蹈之《千手观音》[J].创作与评论,2015(2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