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祈宁圣会”是金秀县罗香乡横村屯坳瑶的盛大节日,亦是他们的丰收节,“祈宁”也意味着祈祷安宁的意思。“祈宁圣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瑶族民间也称为开斋节或开河节,每年的10月1日-3日举行,是坳瑶族群在丰收年举办的集体还愿活动之一。开河节由村落师公鸣锣开道,引领村内众人到村落后山指定的河段,择吉时请神安神做法事,宣布开河,村民们才可以下河捉鱼。每年都会有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仪式活动中许下自己的心愿,走出村口的幸福桥不回头,愿望实现后来年回“祈宁圣会”仪式中进行还愿。
瑶族的宗教信仰根基以盘王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主要依托,信奉的神明数量繁多、名号庞杂。坳瑶“祈宁圣会”中的仪式舞蹈以娱神为主要表现形式,傩面舞独具一格。仪式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与人物众多,共有36位神灵,每一年请的主位神灵均不一样。首先由法师到神庙把主神请回村落中的灵亭毛房,然后再由做主的神灵把剩下的35位神灵请来,最后根据不同人物角色进行跳神。仪式里每位傩舞人物形象特征各具特色风格不一,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语汇与审美表意功能的外部形态特征。
1.仪式面具
“祈宁圣会”仪式所用的木质傩面具传承已有百年,损坏后均由师公与徒弟们共同修复重新制作,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与重要的语言象征符号。整个程序中,师公们头戴各式各样的傩面具,手持灵刀、片锣等法器,载歌载舞进行娱神表演。面具代表着各神明的灵魂,是与人们相互沟通的重要物件,为人神铺桥架路。人的愿望,神的旨意均通过师公们进行沟通。傩面的功能与祭祀有关,有代表日月守护村落山林的社工,有祈求风调雨顺的三郎帅,还有歌颂丰功伟绩的红元帅,大部分与农业劳作军事战争相关。
2.仪式念唱
师公念唱经文、法器吹奏和锣鼓伴奏为仪式中主要音乐形式。念唱经文节奏也相对自由,叙事性强,伴随不稳定的声音颤动感。锣鼓由徒弟们伴奏完成,大多数指令由师公发号。口述性语言经常伴随活动程序出现,仪式前后独立念唱,在过程中振振有词频频舞动。伴之牛角号、锣鼓、令、片锣等器乐,营造神秘的请神气氛。仪式请神书经的歌词与喃唱内容丰富多彩,是集请神、乐神、赞神、叙说瑶族迁移史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舞蹈是视觉艺术,人体动作成为舞蹈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语汇”“动作风格”都以最直观的方式传情达意并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舞蹈形态是舞蹈自身——通过人体运动表现出来——的外部形式。它是直观——动感与视觉——所能感知的, 也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1]“为人及其文化的存在决定着舞蹈的文化功能并进而决定着舞蹈的物质形态;同时,由于人及其文化的存在方式的传承流变,决定了舞蹈存在方式的分化、特化、弱化及重建。”[2]人的形体运动规律是舞蹈形态分析的基础研究点,外部形态特征提取也是研究舞蹈形态的根本任务。那么笔者根据田野考察,发现坳瑶的仪式具有自身典型的舞蹈动作形态,通过对其舞蹈外部形态特征进行提取,进一步探寻该族群舞蹈语言的表现意义与内在审美文化。
坳瑶“祈宁圣会”仪式跳茅山与社王典型步伐中,双膝伴随节奏自然颤动,脚掌多次进行地面画圆,舞姿造型雄健有力。步伐时而进时而退,时而转圈停顿,节奏较为无序,但动作稳重不失矫健。
典型步伐①:双腿以左右画圈滑步向前交替行进,膝部带屈伸,时而吸腿跳起,时而转圈。
典型步伐②:脚下交替滑步行进,膝盖屈伸动律,上身伴随动律自然摆动。
典型步伐③:左腿屈膝半蹲,右腿屈膝脚掌着地后踏,多次进行左右脚相互交替,变换后踏步正反面,双手持法器胸前交叉划圆,寓意开天辟地、天地人间顺阳。
典型步伐④:双脚交替滑步左右移动两次,左腿屈膝半蹲,右脚伸直腿在前方并勾脚点地,左手扶腰,右手持牛角号奏响,形成固定体态,表示祖先们开天辟地,重获新生。
典型步伐⑤:左右脚小腿交替抬起,逆时针向后转圈,同时左脚着地后屈膝,右脚在旁侧点点,右手持扇左手徒手,胸前交替画圈摆臂,与社王神灵沟通,祈求平安。
根据以上田野考察的基本步伐动律提取进行分析,坳瑶仪式舞蹈中显要动作部位为上肢(手、大臂、小臂)与下肢(脚、大腿、小腿)。上肢的运动过程主要在于手臂屈伸与小臂的交替,手部腕关节点顿或自然旋转。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劳动中,上肢的功能运用广泛,是其他部位所不能替代。仪式中上肢使用法器与神明进行沟通对话,特别是特殊的手诀,是辅助师公们与神明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在舞动中占据重要位置。下肢的主要运动是膝盖屈伸形成了主要的步伐,产生运动幅度较大的移动,显示出动作形态因受山地民族居住环境的影响,膝盖的弹性尤为重要。腿部与地面接触的过程中同时变换重心的频率最高,完成变换的同时带动自身的韵律,形成主要的焦点。因此,上肢与下肢形成舞蹈形态中的显要动作部位,躯干舞动频次较少,则成为次显要动作部位。
舞蹈内在韵律的重要构成是呼吸。“祈宁圣会”中的仪式舞蹈属于非自然型。人日常的呼吸节奏与自然型相同;而在舞动时,人控制、调整呼吸是属于非自然型舞动中“令、灵刀、片锣、锣鼓”作为不可分割的道具,动作跟随曲调呼吸,情绪与曲调随时变换相互配合。时而旋转静止,时而蹲跳,进退相伴,忽左忽右姿态多变,形成轻、重,缓、急,深、浅交替的独特动态特征。
“艺术往往被视为某一族群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正是由于产生于本族群内部的‘艺术’,才使这种族群文化有了自身独特的形态和图像,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恰恰成为该族群与其他族群区别开来的差异性文化标志之一。”[3]坳瑶经历种种磨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各种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出多彩绚丽的文化艺术。仪式舞蹈的形成,与其功能的演化、源流的烙印和播布区的转移密不可分。
瑶族族群上百年居住深山峻岭,村落均位于海拔1000米的高山深林之中,常年需要身背行李行走在狭窄山坡小路。明清后,官府所指的“骜瑶”就是如今居住在金秀坳瑶支系的先人。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察今》。“骜”也反映了先人们拥有蚩尤部落的桀骜不驯的傲骨,部落人民万众一心抵抗外来压迫的心理素质。因此,仪式舞蹈发展中,人们将日产生活的习惯性动作与审美取向倾注于舞蹈动作当中,形成鲜明的屈伸动律。屈伸中富有弹性的膝盖颤动,同时带动身体有韵律的摆动,形成独具一格的舞蹈形态。
1.历时性
坳瑶舞蹈是坳瑶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史料,经由大浪淘沙的洗礼,通过最直观的舞蹈艺术形式间接的标志着坳瑶文化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它一直伴随着世代人民的生活,历久常新。坳瑶仪式舞蹈是“祈宁圣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坳瑶族群不可或缺的文化宝藏,是长期实践的文化积淀。
2.现时性
坳瑶人民具有坚强勇敢的品格,勇于进取、艰苦劳作,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不断的壮大发展。当下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得文化传承逐渐变异,但该族群人民正在为仪式文化传播竭力做出贡献。通过举办“祈宁圣会”的方式,将民族生活、劳作、迁徙的历史蕴含于仪式舞蹈元素中,表现了坳瑶人民对民族最强烈的认同,同时潜移默化进行族群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
坳瑶仪式舞蹈元素蕴含民族情感与艺术精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凝练而成原始质朴的舞蹈动作形态。坳瑶人民将生产劳动、军事战争写入经书,形成独特的请神歌曲,喃喃自语地哼唱与锣鼓器乐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气息,与舞蹈语汇相得益彰。
坳瑶“祈宁圣会”仪式具有神圣性及族群认同属性,通过对该仪式中典型的舞蹈动作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分析,发掘坳瑶保留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均是影响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仪式舞蹈在历史岁月中流传至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仪式舞蹈作为仪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坳瑶人民的生活实践,是该族群人民情感最真挚、最炙热的表达,也是舞蹈艺术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所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