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无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1121]
在《老无所依》一书中,作者考麦克·麦卡锡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以20世纪80年代位于美墨边境的德州西南部的辽阔旷野为背景,猫捉老鼠式的错综复杂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看上去非常有趣,却同时透着怪异;非常狡黠却又充满了黑暗和讽刺的味道。故事本身由一条主线和许多看起来似乎并无瓜葛的支脉构成。麦卡锡选择让故事中的一位主角警长贝尔以讲述一则案件开启整个故事的叙述。在警长贝尔讲述的这则案件中,罪犯是一个毫无悔意的少年谋杀犯,这个少年犯对待生命的冷漠态度令老警长贝尔深感困惑与震惊。故事的结尾以贝尔的长篇独白结束,巧妙地与开头形成呼应。在他的独白中,贝尔哀叹他身边的人和事都已经不复从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故事的支脉显得破碎而突兀,似乎是暗喻故事中各个人物之间疏离又异化的冲突关系。每个人物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成为整个故事的中心,反映出美国文化中存在的道德困惑与危机。
麦卡锡笔下的安东·奇格可能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恐怖的冷血杀手之一。奇格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似乎是宿命论。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宿命论相信每个人的行为和决定都已经由命运预先安排好,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故事中不断出现的投掷硬币的场景便是奇格的宿命论观点的投射。奇格相信,决定人们命运走向的是偶然机会的因缘际遇。因此,他强迫自己随机选中的人去猜硬币上的正反面(赌人头或字)。虽然那个在加油站的便利店里猜对了硬币正反面的店员侥幸逃过一劫,故事中的女主角卡拉金却没有这般幸运。当卡拉金猜错了奇格所掷的硬币后,奇格对她的命运实行了宣判:“我不相信你能让硬币落在你赌的那一面上,怎么可能呢?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轨迹极少改变,也几乎不可能突然改变。你人生的走向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了。”然而,被奇格奉为圭臬的价值取向在他人看来简直是荒诞至极、错到离谱。
作为故事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卡拉金显然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似乎代表了被男性霸权压迫和欺凌的女性群体。她和丈夫罗伦之间的关系显得很松散,夫妻之间的交流也不充分。当某日罗伦带着他从外面找到的一箱现金回到家中,卡拉金询问丈夫的去向,罗伦显得很不耐烦,而当卡拉金试图询问更多问题时,罗伦索性叫她闭上嘴巴。卡拉金是被丈夫遗忘在家中的主妇,她不被丈夫允许参与到他从事的活动中去。即便她看起来是如此弱小、毫无抵抗力,她也曾试图抗拒奇格的命令去赌硬币的正反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勇敢地告诉奇格她看到的真相:“决定我命运的是你,不是硬币。你让它看起来好像是硬币。其实是你……硬币什么也没说。只是你,就是你。”奇格以暴力结束了卡拉金的生命,看起来他似乎决定了她的命运,但他并没有成功地让卡拉金接受他所谓的人生哲学。
故事中的另一个男性角色罗伦·莫斯则是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与追求折射出在这块尚未完全开采的新大陆上淘金人群的心态。故事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美墨边境的开阔旷野上,两拨人在从事毒品走私和买卖交易,因为在交易过程中意外出现的纠纷引发了枪战。枪战结束,两败俱伤之后,恰巧路过的罗伦悄悄溜进枪战现场。在枪战中受了重伤的男子问劳伦讨点水喝,劳伦漠然地回应自己没有水。受伤的男子让劳伦帮他关上车门因为害怕狼群找来,劳伦则冷血地回答这里没狼。经过一番搜寻,劳伦找到了毒贩遗留下的一只皮箱。在几分钟的内心挣扎后,他打开了这个箱子,不出所料,里面装满了厚厚的百元美钞。罗伦当然没有放弃这个绝佳的一夜暴富的机会。然而,他可能并不知道,当他决定私吞这笔不义之财时,这笔财富背后的杀手就一定会顺着他留下的踪迹找到他,并不惜一切代价地对他和与之相关的人展开追杀。
与故事中其他的人物相比较,警长贝尔是一个代表了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老人。在追踪由毒贩交火而引发的一系列谋杀案中,他总是姗姗来迟,导致最终未能锁定真凶。贝尔常常觉得他周围的一切开始变得不可理解,而他最怀念的还是过去的旧时光。在贝尔的年轻同事眼中,这个老警长的处事风格有些古板过时,而贝尔也坦言他很难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我每天早晨都会读报纸。我会努力去猜想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大多数时候我想不出这是为什么。有一天,我在报纸上读到有个女人将孩子遗弃在垃圾碾压机里。是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太太说她现在不再看报纸了。我想,她可能是对的。”令贝尔感到反胃的是人们道德的沦丧和对金钱的膜拜,“你认为钱会带来什么?钱能买下整个国家。它能让你和本不应该在一起的人躺在一张床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轻视传统文化习俗的价值,他们甚至愿意为了钱而去从事一些不道德的交易。当年轻的记者朋友问贝尔为何未能将杀人犯绳之以法,他回答说:“它(犯罪)始于你开始对不良的行为视而不见。当你听到人们开始不再用先生或者女士去称呼彼此的时候,这个世界的终结恐怕就已经在眼前了。”警长贝尔的独白穿插在整个故事,诉说着他对周遭人和事的格格不入之感,在他的眼中,这个国家似乎已经分崩离析,变成一个像他这样的老人无法容身的处所。贝尔承认他经常做着同样的梦,因为只有在梦境里才能重温过去那美好的时光。
通过《老无所依》,麦卡锡的美国叙事揭示出作为集合个体的美国文化所身处的困境。这些深深地困扰着这个民族的问题包括:毒品交易泛滥、道德缺失,以及如何包容和平衡这个熔炉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冲突。Robert Bellah在他的著作《心的惯性》一书中谈到,《圣经》传统是美国文化和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圣经》传统,个体的“个性解放”和公民的“道德自由”绝非同一概念。“个性解放”意味着作为自由人的个体拥有无限量的自由度,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个体行为的结果未必都是于他人和集体有益的好事。但是“道德自由”是属于伦理范畴的概念。上帝是裁决和评判人类公平正义的唯一标准。上帝代表绝对的公正和平等,在他的监督之下,没有人可以享有特权,为满足自身利益而剥削他人的自由权益。在《老无所依》中,冷血杀手奇格将社会传统抛诸脑后、无视他人感受的行为似乎正是个人利己主义观念的集中体现。当个体的利己主义发展到极端,他最终成为一个反社会、反人性的变态恶魔。他用自己信奉的所谓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去评价、干预,甚至决定别人的命运。Ballah认为个人利己主义的本质其实无异于个体的自我膨胀和以自我为中心,个体为了取得自我满足和进步可以不惜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Ballah警惕读者们注意到个人利己主义的危险性,“个人主义是个体在冷静思考后采用的指导其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满足和发展,个体会选择远离集体和社会的一切活动,甚至割断自己与家庭,亲人和朋友的情感联系”。
此外,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金钱的膜拜让已经存在的道德困惑和信仰危机进一步深化。在警长贝尔看来,走私贩卖毒品的金钱交易是这个民族人性堕落的标志。受到金钱的诱惑幻想通过偶然机会短期暴富的莫斯是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而被霸权主义压迫欺凌的女性角色卡拉金则代表了在这个社会里被忽略和被轻视的群体。通过将这些看似全无交集的各色人物穿插在一起,麦卡锡向他的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广阔而独特的美国社会的画卷。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道德缺失的冲击,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安全感、失落感,以及疏离感所侵扰。
①McCarthy,Cormac.No Country for Old Man.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 2005:258-259.(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且均为笔者翻译,不再另注)
② Bellah,Robert N.Habits of the Hear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