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亚峰,谢先荣,刘伟清,肖胜兵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中山 528415)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多发疾病,扁桃体切除是根本治疗方法。传统手术方法有扁桃体剥离术和扁桃体挤切术,统称为扁桃体冷切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能量器械用于扁桃体切除,统称为扁桃体热切法,如单极电刀、双极电刀、超声刀及等离子电刀等。关于能量器械切除扁桃体术与扁桃体剥离术优缺点的临床比较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但结果、结论不一致,还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对我科收治的62例需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采用前瞻、随机、自身对照原则,对每位患者随机选择一侧行扁桃体单极电刀切除术,对侧则行扁桃体剥离术,旨为比较这两种术式的优缺点。
2015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科收治的需要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共62例,年龄5~55岁,中位年龄25岁,男35例,女27例。手术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且无手术禁忌证者。
1.2.1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前投币法进行随机分组,字面朝上时右侧扁桃体入实验组,花面朝上时左侧扁桃体入实验组,对侧入对照组。
实验组:电凝模式下(功率20 W)用单极电刀沿腭舌弓游离缘外侧2 mm,自舌根向上切开黏膜至扁桃体上极时,转向腭咽弓,切开腭咽弓黏膜,用扁桃体抓钳抓起扁桃体上极组织,暴露扁桃体上极被膜,电刀头贴近被膜切除扁桃体至其下极,将扁桃体完整切除,尽量壁免损伤咽缩肌,术中如有出血点,给予电凝止血,碰到较剧烈出血时,给予缝扎止血。
对照组:用镰状刀切开腭舌弓、腭咽弓黏膜,分离出扁桃体上极,用扁桃体剥离子沿被膜剥离扁桃体至其下极(遇到粘连紧密带,难以剥离时可用剪刀锐性分离),再用圈套器切除扁桃体,棉球压迫扁桃体窝止血,对压迫无效的出血点行缝扎止血。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给予维生素C。为了准确评估疼痛程度,尽量不给予止痛药。疼痛程度评分为9~10 分或难以忍受或影响睡眠者,给予颅痛定100 mg 肌注;术后第1天黏膜明显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围手术期不采取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如出现扁桃体创面感染症状,如白膜增厚,发黄且污秽,伴咽痛逐渐加重、发热等症状时,创面咽拭子细菌培养,同时给予头孢一代或二代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冷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起半流质饮食,待白膜完全脱落后改为普通饮食。
1.2.2 观察指标 (1)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用医用棉球吸血,血液浸透一枚棉球记作1 mL出血量;出血量较多时用吸引器吸血,并将吸引血量计入总出血量。手术时间:从黏膜切开开始计时,止血完毕停止。(2)术后咽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法评估疼痛程度,具体方法:使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一端为“0”分,另一端“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使用时将无刻度的一面朝向患者,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依据位置刻度记录分值。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评估7 d。(3)术后原发性出血、继发性出血、术后白膜脱落时间。术后24 h内发生的创面出血为原发性出血,术后24 h以后创面出血为继发性出血,术后创面白膜脱落时间为完全脱落天数。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单向有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四格表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0.8)、(14.4±2.4) mL,手术时间分别为(4.7±1.4)、(11.1±2.3)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对照组第1~7天疼痛评分数据为非正态分布(检验水准为P<0.01),采用中位数表示。术后第1、2天,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咽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天,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5天,实验组的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6、7天,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实验组有2例术后出现原发性出血、1例继发性出血;对照组有1例出现原发性出血,无继发性出血病例,两组术后原发性出血、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创面白膜完全脱落时间为非正态分布(检验水准为P<0.01),实验组创面白膜较厚,完全脱落时间中位数为14 d,对照组创面白膜薄而均匀,完全脱落时间中位数为6 d,经秩和检验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4,P=0.001)。
表1 术后第1~7天疼痛评分结果比较 (分)
扁桃体切除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扁桃体周脓肿等疾病的最有效手段。术中发生出血,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术者可从容止血,如术后发生出血,有时止血特别困难。术后原发性出血,创面炎症反应轻,不论是电凝还是缝扎止血,都比较容易;术后继发性出血多发生在白膜脱落期,由于局部炎症明显、组织松脆,不论是电凝还是缝扎止血,都比较困难,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进食和情绪的主要因素,经常作为临床重要观察指标。因此,寻求微创、操作更简便、更好减少术后出血、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等已成为扁桃体切除术的主要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能量器械被用于扁桃体切除术。周永等[1]研究报道扁桃体剥离法、挤切法在发达国家退出历史舞台,扁桃体热切法已成为国际主流,而在国内扁桃体冷切法仍高于热切法。
从目前的文献报道看,相对于扁桃体剥离术而言,采用能量器械切除扁桃体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在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原发性出血、继续发性出血、白膜脱落时间等方面结果不尽一致,且受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超前镇痛、物理镇痛、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及术者手术熟练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2-8]。本研究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法,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原发性出血、继发性出血及术后白膜脱落时间6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扁桃体单极电刀切除术与剥离术的优缺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扁桃体剥离术相比较,单极电刀切除扁桃体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与目前的文献报道相一致,所节约手术时间最多不超过1 h,减少出血量约30~50 mL。然而一个合格的术者常规行双侧扁桃体剥离术时,出血也极少超过100 mL。不可否认手术时间短、出量血少对患者有一定的受益,但这种受益对患者究竟有多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思考。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在意的医疗感观体验,在各种文献中经常作为重要的临床观察指标。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创面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长,术后第6、7天仍有部分患者感觉到疼痛;对照组术后第1、2天疼痛较重,但减轻较快,持续时间短,术后第5天以后疼痛消失。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扁桃体剥离主要是个钝性分离过程中,存在持续机械牵拉刺激,是引起术后疼痛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出血点缝扎对咽缩肌有一定的损伤,且患者术后进食时吞咽动作加重了机械牵拉刺激;咽部感觉神经末稍多为内脏神经,其对机械牵拉刺激更敏感。实验组手术过程中机械牵拉作用轻微,极少缝扎,故术后第1、2天疼痛较轻;但手术创面本质上是热灼伤,局部炎症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对咽缩肌及末稍神经刺激强度低但持续时间长,故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延长。本组的术后疼痛评分结果与敖敏的报道相一致[2]。
本研究中,实验组发生原发性出血2例,继发性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第12天),经冰盐水及双氧水交替含漱处理后出血止。本实验组只发生1例继发性出血病例,并没有观察到所张庆翔[8]报道的电刀切除术后继发性出血率高的现象。扁桃体体剥离术后原发性出血多,主要是因为术中止血不彻底、扁桃体残留引起。扁桃体电刀切除术后原发出血可能与术中电凝止血能量过高、术后焦痂过早脱落有关。我们注意到术中电凝止血时,电凝至组织发白、最多黄白色时止血效果最佳,对创面渗血则可采用喷洒模式止血。
术后扁桃体窝白膜完全脱落是创面愈合、恢复普通饮食、继发性出血风险消除的唯一标志。单极电刀利用高频电流流经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实现切割组织、凝固封闭血管的作用,同时不可避免对周围组织形成热损伤,即烫伤创面,其特点是渗出明显,表现为创面白膜出现早、白膜厚且范围广、脱落慢及易感染等。正如本研究观察到,电刀切除一侧术后第1天扁桃体窝内即可见白膜厚且广泛,术后第2天白膜进一步增厚,且布满创面,腭舌弓创缘均有白膜形成(和对侧创面白膜形成明显对比),白膜完全脱落时间明显长于剥离术者。
通过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我们发现单极电刀扁桃体切除的优点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缺点是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长、创面愈合慢,故我们认为单极电刀切除扁桃体在整体上并不优于传统剥离术,从临床安全角度考虑,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扁桃体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