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对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蚌埠市本科高校调查

2020-07-11 05:40
关键词:声望贫困生信任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不断提升校园社会资本对增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截止2015 年底,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3 700 万,其中贫困大学生总数约为740 万,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260—300 万人之间[1]。深入分析贫困对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影响,是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要求,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研究现状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1],相对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更为不利,如亲属所能提供的帮助更少,网络成员贫困者比重更大[2]。当前,相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比分析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差异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如方可等研究发现非贫困生心理资本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贫困生[3]。宋广文等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在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和与他人融合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学生,自我妨碍水平和学习倦怠程度则显著高于非贫困生[4]。

二是贫困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特征评价。如敬芳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资本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从家庭可继承的社会资本极其有限[5]。薛在兴认为社会资本包含社会和资本双重属性[6]。朱玉红等将社会资本从客观和主观维度两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社会资本状况进行了测量[7]。

三是社会资本对贫困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如石红梅等将社会资本分解为家庭经济性资本和家庭社会性资本,并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8]。缪悦等通过对湖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9]。

当前研究对探索贫困与校园社会资本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校园社会资本多维度的区分。二是深入分析贫困对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较少。三是直接将贫困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探索贫困对校园社会资本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利用安徽省蚌埠市本科高校的大学生调研数据,分析了贫困对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影响,以期探索贫困对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并对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及假说提出

校园社会资本是在学校系统内,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网络的叠加[10]。校园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网络体系,包含有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社会声望[11]。为了深入分析贫困对校园社会资本的影响,文章分别从不同维度分析了贫困对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

(一)贫困对社会网络的影响

社会网络包括社会网络规模和互动频率两个层面[12]。其中,社会网络规模的维持和扩张需要一定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家庭贫困向大学生贫困的二次转移限制了校园社会网络规模边界的扩张。而在互动频率层面,贫困大学生在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和与他人融合上均处于不利地位[4],这种因贫困产生的心理影响直接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降低了与他人之间的互动频率。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一:贫困限制了社会网络的扩张。

(二)贫困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校园社会参与是大学生作为集体成员参与、干预、介入校园公共事务决策,并利用获取的信任优势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13]。贫困会降低学生的社会参与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物质资本匮乏导致的贫困会降低社会参与的金钱投入,弱化物质资本对集体行为的影响;二是贫困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偏好,导致不同学生之间产生分化,进而降低集体行为的一致性,且贫困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往往会投入更多时间参加勤工助学,降低了社会参与度。基于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二:贫困降低了社会参与度。

(三)贫困对社会信任的影响

校园社会信任是校园社会关系网络中各主体因长时间信息交换所建立的彼此认同感。社会信任的建立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体交往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信息交换的次数。贫困对交往中息失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贫困会降低贫困大学生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频率,进而减少了彼此之间信息交换的次数,基于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三:贫困弱化了交往中的社会信任。

(四)贫困对社会声望的影响

校园社会声望体现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被尊重的程度。贫困对社会声望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贫困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选择,最低成本的行为方式往往难以得到非贫困学生的理解,进而降低了受尊重程度;二是贫困降低了贫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生活类似,校园中大量事务的解决需要依赖物质投入,而受限于较强的流动性约束,贫困大学生能够有效解决校园事务的能力有限,因而很难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基于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四:贫困降低了社会声望。

4D技术是将模型同施工有效连接起来,利用立体模型对整个施工流程实施模拟操作,将各环节施工模型和施工计划导入到系统中,实行施工进度的模拟分析,这样一方面能够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另一方面也便于工作人员掌握施工预算等信息。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各维度校园社会资本均为有序分类变量,采用普通线性模型存在较大缺陷,因此,本文采用有序logistic 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公式(1)中,Y*是与因变量相对应的潜变量,为各维度大学生校园社会资本;X 是一组自变量包括贫困变量及大学生基本特征变量体系;β为待估参数;ε为服从逻辑分布的误差项。Y*与Y 的具体关系如下:

公式(2)中,µ1<µ2<...<µj-1,表示利用估计获得的临界值和阈值参数。给定X 时因变量Y 取值概率如下:

公式(3)中,Λ(-)为分布函数。有序logistic 模型依次将因变量按不同的取值水平分割成两个等级,分别对分割的两个等级建立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

(二)数据来源

2019 年3 月,课题组对蚌埠市本科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贫困状况、个体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学习质量状况、社会资本状况,采用分层抽样及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为81.25%。

(三)变量说明

因变量为校园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社会信任及社会声望四个维度,其中社会网络用遇到突发状况时愿意帮忙同学数量及同学间交流程度来表示;社会参与用参与班级公共事项决策来衡量;社会信任及社会声望则分别用对同学的信任程度及班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来表示[13]。社会资本为多维度有序分类变量,对各变量不同等级进行差别赋值,从低到高依次取值为1、2、3、4、5;分值越高表明各维度社会资本越高。

自变量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大学生贫困变量,主要用家庭是否贫困来衡量,贫困家庭设为0,非贫困家庭设为1。二是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特征及家庭特征,如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是否是学生干部、消费水平、学习时间、家庭所在地等指标。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检验

多重共线性是导致模型估计失真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分别对不同维度校园社会资本模型进行了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各个模型中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远小于10,容忍度均大于0.1,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有序多分类logistic 模型需要对因变量的不同类别进行划分,因此,满足“比例优势”假设是模型应用的基础。在实证分析之前,文章对校园社会资本各个维度的模型进行了平行性假设检验。

结果显示,无论校园社会资本的分割点如何变化,模型中自变量系数均保持不变,符合“比例优势”的假设,适合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表1 贫困对校园社会资本影响分析

(二)结果分析

从表1 检验结果来看,校园社会资本各个维度模型似然比检验的卡方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整体拟合状况良好。

1.贫困制约了校园社会网络的扩张。网络规模模型的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校园社会网络规模每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非贫困大学生的0.089倍,并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互动频率模型的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与他人互动频率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非贫困大学生的0.171 倍,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贫困大学生在社会网络规模扩展及社交互动上均处于不利地位,物质资本投入的匮乏及贫困对大学生心理的负向作用显著制约了校园社会网络的扩张,假说一成立。

2.贫困阻碍了校园社会参与的改进。贫困大学生校园社会参与每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非贫困大学生的0.046 倍,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贫困大学生在校园公共事项决策过程中的决定权更弱。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向校园贫困的二次转移,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校园社会事项的概率,加速了贫困生与校园其他主体的行为分化,弱化了其利用参与权获取校园社会资本的能力,因此,假说二成立。

3.贫困强化了校园社会信任的建立。贫困大学生校园社会信任每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非贫困大学生的1.199 倍,且结果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一结果与假设不符,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生对其他主体信任的建立并不依赖信息交换的数量;二是贫困大学生扩张社会交往的欲望更为强烈,在物质资本匮乏的前提下,只有付出更多真实的信息,用对他人的先验性信任换取别人对自身的认可。

4.贫困降低了校园社会声望的提升。贫困大学生每提升一个等级社会声望的可能性是非贫困大学生的0.065 倍,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一结果与现实相符,受物质资本的约束,贫困大学生往往选择成本较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得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之间行为方式产生了分化,加之贫困大学生利用资本解决校园其他主体面临问题的能力较弱,决定了贫困大学生提升社会声望的难度更大,因此假说四成立。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贫困对校园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及社会声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相比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提升校园社会资本等级的可能性更低。但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扩张校园社会网络,增强社会参与,进而得到一定社会声望的需求更为强烈,贫困大学生更愿意付出物质资本以外的先验性信任来换取其他主体的认可,因此,贫困正向作用于社会信任。

(二)政策建议

1.持续优化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可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促进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13]。一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主体助学系统,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助学贷款优先,困难补助辅助的资助体系。二是从“等、靠、要”的被动助学思路转向“要发展、能发展”的生长型助学思路[14]。三是从结果性助学转向全过程助学,即从针对贫困生“经济窘困”实施资助的模式转向针对贫困生的“需要评价、过程助学、结果问责”的助学模式。

2.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引导。家庭贫困的二次转移会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精神贫困”。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引导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一是教授学生积极的认知评估策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贫困,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知和应对贫困带来的压力,增加自我效能感。二是指导贫困大学生增强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提升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三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惯性,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塑造积极的心理特质[15]。

3.构建多主体参与校园社会资本提升体系。一是以学校为“核心主体”,构建校园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通过加强学校社会服务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社会参与机会,扩大社会网络规模。二是以院系为主要“创新主体”,构建校园内部“多彩集体”体系,通过校园教育、引导等方式,举办多学科参与、多主题的班级集体活动,提升贫困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三是以班级为主要“参与主体”,通过一对一帮扶、联谊活动等措施,增强班级内部学生的交流,提升贫困大学生对班级归属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声望贫困生信任
程序员在俄罗斯最具声望
悼李公正中先生
跟踪导练(一)5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