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福建 南平 354200)
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1]教育活动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应立足“做”上,也即“行动”。项目学习指向问题解决与思维品质,聚焦儿童的核心素养,为我们所期待的知行合一创设条件。[2]在“行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主张的指导下,依托项目开展综合性的主题整合学习,探寻项目式学习操作策略。本文以《探寻千年建本文化》项目学习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五环行动法”的实践探索。
项目的选定总是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够体现生活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起始于一个与学生相关的,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问题。这些真实问题的来源,不单单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更应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问题,筛选和归纳出可以探究的项目。在小学阶段,怎样选择研究项目是最困难的。项目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开展项目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项目学习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内容,确定可研究的主题,萌发行动的参与热情。
生活化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项目学习中开展的项目活动,是指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的自己感兴趣并且有探究意义的事物进行深度探究,并从亲自经历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的一种实践活动。在项目学习中,所选择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源于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来源于学生常见的、曾经面对过或将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的确有待于学生进行解决的。[3]这种任务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因为这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有意义的任务,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学习不是为考试,而是为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有些困难,但他们乐于接受这类挑战。
首先,通过小组访谈、线上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确定项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主题。例如,在开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的《我是“非遗”小传人》这一主题活动时,先指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家乡成功申报非遗项目16 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和“建本雕版印刷技艺”2 个,市级非遗项目“高照灯及其扎糊技艺”“漳墩镇乌米饭制作技艺”等7 个,区级项目“水吉扁肉(扁食)制作技艺”等7 个。这16 个非遗项目,学生最感兴趣是哪一个呢?接着,通过应用本校智能化校园建设中的“易乐思轻课堂”平台,让学生用“智慧卡”对16个非遗项目投票,对五年级8 个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建本雕版印刷技艺”获得了最多的票数,从而产生了学生感兴趣的《探寻千年建本文化》这一项目主题。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一定限制,在进行项目学习的项目选择时,教师必须选择出切实可行的、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的、有效的真实问题,才能保证项目学习深入有效地开展。当一个项目主题确定之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不是问题,有些是浅显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开展项目学习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分类和重组。例如,在《探寻千年建本文化》这一项目主题中,根据有效的真实问题,把学生分成“书坊为什么能成为图书之府”“建阳扣的制作”“建本的装帧”“建本的创新”“古人赞建本”“建本走向衰弱的原因”“建刻雕板”“建本的刷印”八个项目主题。同时,筛选掉一些学生目前无法开展项目学习的问题。这八个项目学习问题来源于学生在活动中对问题的选择,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萌发学生探究行动的热情。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会策划方案,对于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做好每件事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案策划是否周密、详尽,是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在选定了项目学习的内容和主题之后,需要策划一个项目活动的活动方案来引领行动,保证项目学习能够有序开展。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初步对开展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与活动时间做出详细安排,根据项目学习的特点与需要,结合学生兴趣、特长、能力进行分组,明确分工,对活动方式等做出安排和设计,策划出完整的方案。通过策划活动方案,使学生开展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清楚的活动步骤、科学的过程安排。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高效地开展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点:①组织项目学习小组,合理分工。②对项目学习的主要流程与时间做出具体安排。在《探寻千年建本文化》这一项目主题中,学生根据筛选出的八个项目主题,成立项目小组,策划活动方案。下面是该项目主题活动中探寻“书坊为什么能成为图书之府”这一小组的实施方案(见表1):
表1
(续上表)
项目活动方案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沿指挥部,是活动高屋建瓴的导图和规范。详致、周密的活动方案设计为项目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项目的实施就是项目活动方案从理论付诸行动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机械执行方案的过程。在目标实现和具体情境的复杂性、可改变性发展中,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境,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可能会脱离预设的目标。教师要未雨绸缪,通过与学生互动沟通,指导学生根据在项目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这些非预设的状况,对预设的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修订,控制好活动的方向,为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如探寻“书坊为什么能成为图书之府”这一小组,有学生提出他们探究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可以尝试制作一段科学探究影像作品参加全国科学影像节。这一提议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支持。在实施原定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又指导小组成员,根据探究的问题写剧本,拍影片,请信息教师剪辑。在小组汇报时,不仅有探究的结果,还完成了探究录像的拍摄,影像作品《书坊为什么成为“图书之府”》参加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获得三等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式学习,要锻炼和培育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灵活的心智转换,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而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遇到真实的问题,并在多种问题情境中经历持续的实践。在深度探究中体验行动,有新的想法、新的价值产生,这就是“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所追求的结果,表现为组员在实践中取得的现实成就。学生在行动中生成多元的智慧结晶,展现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努力过程和取得的成绩。根据活动开展的不同需要,成果展示可以分为活动中期的阶段展示和活动结束时的总结展示。各小组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如何选择项目、组员的分工、活动的计划等,在展示会上作介绍,把研究中所做的调查表、调查报告,设计的图纸、小制作、研究海报等成果进行分享,还以表演、演讲、讲座等形式,向其他小组汇报交流。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运用在活动过程中所汲取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汇报作品。同时,研究小组对他们所研究的项目进行层层描述,细致地展演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给予项目学习小组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成果展示的一般过程:成果展示的前期准备——活动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延伸(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在《探寻千年建本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分组呈现了如下成果:①“图书之府”组:用电子幻灯片呈现从问题提出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展示在探究过程中用到的考查方法,如查阅资料、参观建本博物馆、到“图书之府”——书坊研学考察、到“积墨池”实地考察、采访当地专家等。同时,播放小组制作的《书坊为什么成为“图书之府”》科学探究影像作品。②“建阳扣”组:实物展示他们制作的建阳扣,结合PPT 详细讲解制作的工艺流程。③“建刻雕板”“建本的刷印”组:两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他们的展示需要联合。“建刻雕板”小组先介绍雕板所需梨木以及工艺,展示建刻雕板,再由刷印小组现场演示刷印流程,展示作品。④“古人赞建本”小组:学生身着古装,朗诵收集到的古人赞美建本的诗句。⑤“建本走向衰弱的原因”和“建本的创新”:两个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并制作电子幻灯片进行汇报。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场展示的舞台。学生在展示中,对活动过程进行梳理和思辨,促进知识建构,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项目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后,能够积极地对自己和他人研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问题能力。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成果展示过程中,在对他人和自我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不断改进,促进自我的发展。
在项目式学习成果理论模式中,展示与活动评价是作为两个环节出现的。在实际操作中,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同时,评价也会如影相随。为此,在实际活动中,会将两个环节合为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各个项目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共享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分享探索的成功和遗憾。在思维碰撞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互动中实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的完美结合。
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还有一步是需要进行反思迁移。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次建构和思维迁移。要引导学生把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情境当中。对于建本文化的探究,学生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在对其他小组的评价过程中,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在《探寻千年建本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汇报展示小组成果后,提出想要进行《雕版印刷》的探究。利用校园智慧卡展开问卷调查后,紧接着生成新的探究项目——《雕版印刷》的探究。评价反思,让学生与自己,与身边的同学,与更广阔的时空建立起关联,生成新的行动。
总而言之,《探寻千年建本文化》项目式学习利用“五环行动法”,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思想去行动,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创。让学生关注多层次的大千世界,将书法、历史、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运用融汇其中,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堂之外,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传承建本文化。项目式学习“五环行动法”,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实施的“支架”。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将学习转化为体验和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