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理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职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职校现有的“学积分”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该不足,在“学积分”管理系统中引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学生就业分类指导模型,并运用SPSS19.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现。该模型的运用有助于职校实现分类指导教学,其结果也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 因子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学生就业分类指导
引言
目前的学生分类指导模型一般采用单一模型,鲜少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学生科学的分类,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其结果也更有说服力,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
在某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积分”制度中,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按照特定的方法转化成积分,并按积分的排名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优、奖惩等,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职校“学积分”管理系统中,采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从学生的现有专业课程成绩中挖掘其潜在能力,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职位能力要求,可给出其毕业时的就业指导建议。
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变量指标,以再现出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1]。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学生成绩的各个专业课程科目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实例如下:
(1)选取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商贸系2014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20名学生的14门专业课程成绩作为因子分析的对象。
(2)应用条件分析。运用SPSS 19.0软件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原始数据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R,并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得到KMO值为0.628>0.6,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0<0.05,说明成绩数据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
(3)提取公因子。通常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因子。计算得到前三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9.46%,即这三个公因子反应原始变量79.46%的信息量,说明这些公因子足以代表总体的大部分信息量,丢失信息较少,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因子建立因子载荷阵[3]。
(4)对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表1。
由表1可知,因子1在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代理实务、外贸英语、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这七个变量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值,命名为“外贸与国际货运能力因子”;因子2在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基础和国际市场营销这三个变量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值,命名为“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因子”;因子3在报关实务、物流基础和国际贸易实务这三个变量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值,命名为“报关业务能力因子”。即按照这三个因子将学生所学的所有专业课程科目分为三大类别。
(5)通过回归算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2K-均值聚类分析
K–均值聚类分析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聚类算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迭代过程把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使得评价聚类性能的准则函数达到最优,从而使生成的每个聚类内紧凑,类间独立[4]。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根据三个因子得分函数,将SPSS 19.0软件自动计算所得的20名同学的三个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对20名学生成绩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20名学生分成4类,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聚类后输出的最终聚类中心表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第一类学生的外贸与国际货运方面的能力较强,毕业后建议从事“外销员”或“外贸跟单员”等工作;第二类学生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较强,毕业后建议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第三类学生的报关业务能力较强,毕业后建议从事“报关员”等相关工作;第四类学生的外贸与国际货运能力及报关业务能力都较强,这两方面能力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基础能力,可见这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建议参加“专转本”考试,进入本科学院继续深造。
3学生就业分类指导模型的实现
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需选取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所有专业课程成绩,因此只能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完成,故选取四年级在校生的专业课程成绩作为分析样本。将数据先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再导入SPSS 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从而得出学生的分类情况,并给出具体的就业指导建议。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可通过“学积分查询”栏目,查看自己的就业指导建议。如14报关与国际货运(五)班级的王颍同学查询到的自己的就业指导建议和所有专业课程成绩如图1所示。
4结束语
职校“学积分”管理系统为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系统针对其中的专业课程成绩的测评标准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引入了学生就业分类指导模型,即通过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给出不同的就业指导建议。通过一段时间的上线运行后,系统给出的学生就业分类指导结果准确可靠、全面客观,职校学生通过该体系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该模型的运用也为职校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给出了有效依据,促进了职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67.
[2] 田宏,于晓秋.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報,2009(3):9-10.
[3] 熊宽江,丰建霞,胡志华.基于学生成绩的学生分类指导模型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6):113.
[4] 高慧璇.实用统计方法与SAS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7.
作者简介
施晓晗(1989-),女,江苏苏州人;职称:助教,现就职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