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矢藤的药用情况考证

2020-07-09 14:50高天元马羚蒋桂华
中国药房 2020年1期
关键词:药用本草出版社

高天元 马羚 蒋桂华

摘 要 目的:对民族药鸡矢藤进行本草考证,为鸡矢藤的进一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本草綱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5部本草,以及1960年至2016年间发行的《中华本草》《中国植物志》等55部现代本草著作及若干文献整合梳理,对鸡矢藤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归经等药用情况进行考证,并主要厘清其主流品种,整理其在各民族中的使用情况,结果与结论:经考证“鸡矢藤”之名,始载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鸡矢藤的主流品种为茜草科鸡矢藤属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又名鸡屎藤,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生长于海拔200~2 000 m的山坡、林中、林缘、沟谷边灌丛中或缠绕在灌木上,主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加工方式多为阴干或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其性味甘、涩,平,功能主治为消食、止痛、解毒、祛湿,可用于食积不化、胸胁脘腹疼痛以及湿疹、疮疡肿痛等症,其在我国苗族、土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中均有使用。但是目前存在市场流通中多品种混杂、加工方式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都为鸡矢藤的质量标准研究带来诸多挑战。

关键词 民族药;鸡矢藤;名称;基原植物;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考证

中图分类号 R2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0)01-0067-0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0.01.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ke a textual research on ethnic medicine Paederiae Herb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aederiae Herba. METHODS: Five materia medica works such a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Collection and Examination of Plant Names and Actual Maps, 55 modern materia medica works such a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Flora of China published from 1960 to 2016, and a number of literatures were synthesized and sorted out. The name, original species, origins,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flavor and meridian tropism and so on of P. scandens were studied. Its mainstream varieties were mainly clarified and use of them in various nationalities were sorted out. RESULTS & CONCLUSIONS: The name of “Paederiae Herba” was first recorded in the Qing Dynastys Examination of Plant Names and Actual Maps. The main variety of Paederiae Herba was 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also known as  “Jishiteng”. The medicinal part was the aboveground part. It distributed in bushes of hillsides, forests, forest margins, valleys and shrubs at an altitude of 200 to 2 000 meters or wound around shrubs. It wa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its southern regions. The processing methods are mostly shade-drying or removing impurities, washing, cutting and drying. Its sweet, astringent, flat, and it can be used for digestion, pain relief, detoxification and clearing damp, and can be used for food retention, chest, abdomen and abdomen pain, eczema, sores, swelling and pain. It was used in the folk of Miao, Tujia and Zhuang nationalities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mixed varieties and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in the market circulation. All these have brought many challenges to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standard of Paederiae Herba.

KEYWORDS   Ethnic medicine; Paederiae Herba; Name; Original species; Medicinal parts;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Flavor and meridian tropism; Textual research

雞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是常用民间药,在我国多民族中药用历史悠久,其功能主治包括消食、止痛、解毒、祛湿,可用于食积不化、胸胁脘腹疼痛,以及湿疹、疮疡肿痛等症[1]。多部本草典籍中对鸡矢藤进行了收载,但由于鸡矢藤别名众多、来源复杂等情况,给鸡矢藤的深入研究带来一定困扰。因此,本研究对历代本草及现代文献专著中鸡矢藤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功能主治及其在各民族中药用情况等进行考证,旨在为鸡矢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1 名称考证

1.1 古代本草中鸡矢藤名称的考证

“鸡矢藤”药用之名,始载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2];但该药首次出现文字记载是在清代何谏《生草药性备要》中,谓之曰“鸡屎藤”[3]。此后,吴继志以“斑鸠饭”为名将该药收录进《质问本草》[4],其中提到的别名有:女青、主屎藤、苦樜、鸟饭。《本草纲目拾遗》[5]中以“皆治藤”为名收载,亦称其为“臭根藤”。萧步丹在《岭南采药录》[6]中以“皆治藤”为名收录此药,又称其为“鸡屎藤”。而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亦称其为“牛皮冻”。赵其光在《本草求原》[8]中则以“鸡屎藤”为名收载了该药。

《本草纲目拾遗》对其名称由来给予了解释:“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为臭藤”。鸡屎藤及诸“臭”、诸“屎”之名皆得义于其臭气,鸟类喜食其果实而名斑鸠饭。 “皆治”当为“鸡屎”之音转。

1.2 现代典籍中鸡矢藤名称的考证

对1949年后收录了鸡矢藤药材的典籍及文献[1-3,9-59]进行整理发现,鸡矢藤的别名众多,且不同时期的名称不尽相同;不同地区的植物志、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名称也尚未统一;大多数以“鸡矢藤”为正名收载,部分以“鸡屎藤”为正名。鸡矢藤别名、地方习用名众多,如:鸡屎藤、女青、主屎藤、苦樜、鸟饭、斑鸠饭、皆治藤、臭藤、狗屎藤、臭屁藤、牛皮冻、土巴戟、红鸡屎藤、鸡尿藤、却节、臭藤根、毛葫芦、甜藤、五香藤、臭狗藤、母狗藤、青风藤、臭藤子、鸡脚藤、鸡粪藤、臭老婆蔓、老鸹食、狗屁藤、雀儿茶、臭屎藤、天仙藤、玉明砂、解暑藤、清风藤、白毛藤、大鸡屎藤、鸭屎藤、苦藤、鸡屙藤、雀儿藤、打屁藤、青藤,共42种;其中香藤、甜藤、五香藤,皆反其义而用之;青风藤,源于其善治风湿痹痛;解暑藤,源于其可解暑热;斑鸠饭、鸟饭、雀儿茶、雀儿藤,与鸟雀喜食其果有关。鸡矢藤别名多与其气味、功效有关。

2 基原考证

2.1 基原的确定

古本草中对鸡矢藤植物形态描述大多较为简单,如《质问本草》载:“春时宿根,生叶,作蔓,有臭气,夏开花结实至秋熟”,但是从其附图中可辨认出是鸡矢藤类植物。《本草纲目拾遗》[5]中载其:“蔓延墙壁间,长丈余,叶似泥藤”。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中规定鸡矢藤药材基原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的干燥地上部分[9]。但迄今为止,全国各地植物志、地方标准及现代本草著作中收载的鸡矢藤基原仍存在较大差异,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植物志、地方标准等本草著作中收载的鸡矢藤基原存在较大差异。本次研究发现,除《中国植物志》[51]、《道地药和地方标准药原色图谱》[52]、《云南植物志》[53]、《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54]、《广东植物志》[55]、《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版)》[47]及《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50]收载鸡矢藤药材来源于茜草科鸡矢藤属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和毛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var. tomentosa (Bl.)Hand.-Mazz.两种植物以外,绝大多数文献记载鸡矢藤药材的原植物是茜草科鸡矢藤P. scandens。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5]中记载鸡矢藤的药用部位为根及叶,而萧步丹在《岭南采药录》[6]将其药用部位扩增至叶、根、藤。现代文献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鸡矢藤植物各部位使用情况差异较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明确记载了鸡矢藤药用部位的典籍中共出现14种不同描述,分别为 “根、茎、叶”“茎、叶”“根、茎、果”“花、叶、茎、根”“根”、“全株”“根及全草”“地上部分”“根或全草”“全草”“带根全草”“藤茎”“藤茎、叶”以及“全株、根”。这些药用部位记载中出现概念混淆现象,如“根或全草”“根及全草”和“全株、根”;“全草”应包括“根”在内,“全株”的意思与“全草”相同,所以“全株”也是包括“根”在内的,而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和果实。

基于上述现象,故认定鸡矢藤的基原应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的干燥地上部分,故《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附录[56]中以“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的干燥地上部分”收载。

2.2 原植物的形态演变描述

各现代本草典籍中鸡矢藤植物的形态见图1。

从图1可看出,各现代本草典籍对鸡矢藤植物形态描述基本相同,类如:藤本,茎无毛或近无毛。叶对生,纸质或近革质,形状变化很大,卵形、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或截平,有时浅心形,两面无毛或近无毛,有时下面脉腋内有束毛;托叶无毛。圆锥花序式的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扩展,分枝对生,末次分枝上着生的花常呈蝎尾状排列;小苞片披针形;花具短梗或无;萼管陀螺形,萼檐裂片5,裂片三角形;花冠浅紫色,外面被粉末状柔毛,里面被绒毛,顶部5裂,顶端急尖而直,花药背着,花丝长短不齐。果球形,成熟时近黄色,有光泽,平滑,顶冠以宿存的萼檐裂片和花盘。

从表1中可以看出,鸡矢藤药用品种在不同时期本草典籍中形态特征记载不尽相同,诸如“藤本”“落叶藤本”“多年生草质藤本”“多年生缠绕本草”“多年生蔓生草质藤本,基部木质化”“蔓生草本,基部木质”“藤本,茎基部木质化”“缠绕藤本”“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柔弱半木质缠绕藤本”“草质缠绕藤本”“缠绕性灌木”“蔓生草本”及“蔓生藤本”;所载植物性质从草本到灌木,范围跨度较大。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本草中对鸡矢藤果型记载差别较大,如《江西植物志》[10]等认为其果实是“小坚果”,《江西草药》[12]等认为其果型为“浆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7]记载鸡矢藤果实为“核果”;此后,这3种果型不同频率交替出现在之后的本草书籍鸡矢藤果实类型项下。植物的花期和果期受到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不同地区鸡矢藤的花期和果期不尽相同。花期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果期主要集中在7月至12月。

3 生境分布记载

各典籍[10-13,28,30,40-42,44,48,51,53-55,57-58]中对鸡矢藤的生境记载基本相同,鸡矢藤生于海拔200~2 000 m的山坡、林中、林缘、沟谷边灌丛中或缠绕在灌木上;鸡矢藤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此外,鸡矢藤在朝鲜、日本、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4 采收加工考证

从表1中可以看出,鸡矢藤药材不同药用部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采收期存在区别,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13]记载其茎及果在秋季采收,而根四季均可采收;《中华本草》[3]则认为随时可采收鸡矢藤地上部分,其根应在秋季采挖;《中华本草·傣药卷》[35]中则认为鸡矢藤的藤茎和叶可全年采收。各地对鸡矢藤药材的加工记载无本质区别,鸡矢藤可鲜用,也可洗净、切片/薄片/段/中段/长段、晒干后使用,或阴干后备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鸡矢藤的采收加工详见表1。

5 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考证

各本草典籍中鸡矢藤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等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本草著作中对鸡矢藤性味的描述差异较大,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以《中国药典》(1977年版)[9]为代表记载的“甘、涩,平”,一类是以《中药大辞典》[18]为代表记录的“甘、酸,平”,还有一类是以《中华本草》[3]为代表描述的“甘、苦,平”。通常归经与性味相对应,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相同的“性味”在不同地区本草典籍中对应的“归经”下存在一定差异,如“甘、涩,平”在《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46]中对应“甘、微苦,微寒”“心、肝、脾经”,在《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50]中则对应“脾、胃、肝经”;而《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7]中“甘、涩,平”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2010年版)中“甘、微苦,微寒”同样对应“脾、胃、肝、肺经”。对鸡矢藤的各药用部位性味归经记载存在明显差异,如《常用中草药手册》[11]中记载鸡矢藤茎叶“味微苦微涩、性平”,载其根“味苦、涩,性微温”,而在《安徽中草药》[16]中对鸡矢藤茎、叶、根的性味记载均为“性平,味甘酸”。

吴继志《质问本草》[4]载其“敷治无名肿毒”,《本草纲目拾遗》[5]曰:“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其功能败肠胃之痈,酒煎根可治瘰疬,亦可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现代本草典籍中各地对鸡矢藤的功能记载较为一致,多为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但其治疗范围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在鸡矢藤的用法用量上也有区别,详见表2。

另外,关于鸡矢藤是否有毒的问题,大多数本草典籍中未记载其有毒,少数如《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27]中认为其全草有小毒。

6 鸡矢藤在其他少数民族中药用情况考证

通过文献[33,35-36,59-62]研究发现,除汉族外,鸡矢藤在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中使用,但是在各少数民族中的应用情况却存在较大差异。以药用部位为例,24个少数民族中出现了16种表述方式,如使用“全草”的有基诺族和瑶族,使用“全株”的有白族、京族及怒族,使用“根、全草”的民族包括阿昌、毛南、土家、仡佬和德昂5个少数民族,台少族将鸡矢藤根及叶用于临床,彝族使用鸡矢藤的“根、叶、全草及全株”,拉祜族和苗族使用的药用部位则为“根、叶、茎、全草”,纳西族将其“根、叶、茎、全草、全株”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等症,“叶、花、根、茎、全草”则被黎族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症,水族习用鸡矢藤的“根、茎、全草、全株”,僳僳族用鸡矢藤“根、茎、全株”治疗体虚、月经不调等症,鸡矢藤的“藤茎、根、全株”在哈尼族中用来治疗消化不良、湿疹等症,佤族认为其“根、藤、地上部分”具有治疗贫血、头晕等功效,壮族及景颇族用鸡矢藤的“地上部分、根、全草”来治疗肝脾肿大、食欲不振等症,鸡矢藤的“根、全草、全株”在侗族中用于治疗蜘蛛丹等症,傣族将鸡矢藤的“藤、茎、叶、全草”用来止痛、退热等,而仫佬族则将鸡矢藤“茎、叶、全株”治疗腹胀、风湿痛等症。鸡矢藤在少数民族中药用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除台湾的少数民族用鸡矢藤的根、叶之外,白族、阿昌族等24个少数民族实际上药用整株植物,只是鸡矢藤各药用部位在各民族中药用部位及功能主治使用情况不尽相同。

笔者对表3记载存在以下疑问:①从文献记载来看,“全草”和“全株”在部分少数民族中是两个概念,如在彝族、水族、侗族及纳西族中“全草”治疗范围与“全株”存在一定差异。②从文献记载来看,不同的民族对“藤”“茎”和“藤茎”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傣族中“藤”和“茎”是两个部位,而在哈尼族中“藤茎”是一体的;鸡矢藤“茎”在拉祜族、苗族、纳西族、黎族、水族及僳僳族中有其独特的功能主治,而佤族则使用鸡矢藤“藤”治疗贫血头晕等症。③在阿昌、毛南等各少数民族中,“根”与“全草”的功能主治完全一致。④部分少数民族中记载的鸡矢藤治疗范围太广泛,如德昂、拉祜及壮族。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鸡矢藤的名称、基原植物、药用部位、生境分布、功能主治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并梳理了鸡矢藤在彝族、苗族、土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中使用情况。得出以下观点:(1)现代本草典籍收载该药材大多以“鸡矢藤”为正名,而将“鸡屎藤”“臭藤”等视为别名。(2)对鸡矢藤基原进行考证发现其主流品种原植物为茜草科鸡矢藤属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鸡矢藤药材资料的整理发现其药用部位定为“地上部分”较为合适,所以鸡矢藤的基原建议定为鸡矢藤P. scanden的地上部分。(3)鸡矢藤生于海拔200~2 000 m的山坡、林中、林缘、沟谷边灌丛中或缠绕在灌木上,广布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4)鸡矢藤不同药用部位在不同地区的采收期存在一定差异,加工方法多为净制后切段。(5)鸡矢藤功能主治为消食、止痛、解毒、祛湿,临床用于食积不化、胸胁脘腹疼痛,以及湿疹、疮疡肿痛等症。(6)鸡矢藤在各民族中药用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在本次文献研究中仍然存在众多疑问,如鸡矢藤P. scanden的果实究竟属于浆果、坚果和核果中的哪一种?其性味到底是什么、归于何经?其临床用量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内?这些问题都没有定论,有待后期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S]. 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44-645.

[ 2 ] 赵中振,肖培根.当代药用植物典:第二册[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33-135.

[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六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60-464.

[ 4 ] 吴继志.质问本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307- 308.

[ 5 ]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9,243.

[ 6 ]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2009:56.

[ 7 ]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1977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12.

[ 8 ] 赵其光.本草求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65.

[ 9 ]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52.

[10] 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江西植物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351-352.

[11] 广东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676-677.

[12] 江西省卫生局革命委员会.江西草药[M].南昌:江西省新华书店,1970:420-421.

[13] 昆明市卫生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M].昆明:昆明市卫生局(内部发行),1970:446-447.

[14]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358-359.

[15] 《浙南本草新编》编写组.浙南本草新编[M].温州:浙江温州地区卫生局(内部发行),1975:337-339.

[16]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安徽中草药》编写组.安徽中草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5:330.

[17]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药用植物名录[M].昆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5:265.

[18]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14-1215.

[19]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下册[M].南京:江蘇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86-787.

[20]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种子植物:第五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2-14.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393-394.

[22] 黄威廉.贵州植物志:第六卷[M].成都: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89:315-319.

[23] 黎光南.云南中药志:第Ⅰ卷[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317-318.

[24]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第四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1-172.

[25]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五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4-185.

[26]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六卷:玄参科—菊科[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5-117.

[27] 张庆荣,夏光成.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82.

[28]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5-436.

[29] 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5.

[30] 上海科学院.上海植物志:上卷:区系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95.

[31] 傅书遐.湖北植物志:第三卷[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628.

[32] 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最新中草药真伪鉴别实用大全:第3卷:彩图版[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117,711.

[33]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208.

[34]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3年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72.

[3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2-143.

[36] 邱德文,杜江.中华本草:苗药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323-325.

[37]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1.

[38]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133-134.

[39] 陈锡侨,吴七根.中英对照澳门常见中草药:第一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16,118.

[40] 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628.

[41] 蒋谦才,李镇魁.中山野生植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210-211.

[42] 邓家刚,韦松基.桂药原色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6-207.

[43]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2.

[44] 曾庆钱,蔡岳文.药用植物野外识别图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59.

[45]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9.

[46]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3-74.

[47]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35-338.

[48] 赵月玲,宋桂全.沂山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96.

[49]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 年版[M].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2013:125-126.

[50]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08- 209.

[5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十一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0-119.

[52] 黎跃成,劳家华.道地药和地方标准药原色图谱[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00-501.

[53]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十五卷:种子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55-261.

[54] 楼之岑,秦波.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第三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103,106.

[5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植物志:第六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25-227.

[5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S]. 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21.

[5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270-271.

[58]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第2卷[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71-572.

[59] 李星炜,贾敏如.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437-438.

[60] 蓝日春,樊立勇,韦作干. 164种特色壮药的分类及来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2):36-40.

[61] 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580-582.

[62] 胡明勋,马逾英,蒋运斌,等.鸡矢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16):2277-2280.

(收稿日期:2019-07-31 修回日期:2019-09-02)

(编辑:刘 萍)

猜你喜欢
药用本草出版社
四种肥料对圆齿野鸦椿果实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我等待……
《本草博物志》
《本草博物志》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互帮互助好朋友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