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巴黎和会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并逐渐成为思想领域的主流。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人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并逐渐成为思想领域的主流,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高潮到来的原因时,人们主要将其归结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十月革命爆发的一个历史大背景,也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世界传播开来的一个历史背景和条件,那就是爆发于20世纪早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本文拟就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高潮到来的关系做一个探讨,为正确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报刊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做过零星的介绍。但他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他们的介绍也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到1919年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才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五四后的一年中,全国新创办报刊400多种,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宣传社会主义倾向的刊物就达200多种。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仅《新青年》先后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俄过革命问题及中国工人运动的论文、通讯等,就多达137篇。马克思主义在五四之后的传播状况,正如潘公展曾描述的那样:“东也是研究马克思,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哪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1]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高潮出现的原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质疑
1840年中英鸦片戰争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真诚地希望效法西方,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洋务派搞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清朝军队在有了洋枪洋炮之后照样一败涂地。资产阶级改良派想用“补缀”的办法挽救清王朝大厦的倾倒,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仍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不能不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到底走不走的通。少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先进分子已经开始提出自己的疑虑。比如,陈独秀在1915年赞颂法国文明时,把创立社会主义(指空想社会主义)看作是法国人对于近代文明所作的三大贡献之一,认为这是“反对近世文明之欧罗巴最近文明”。李大钊在1916年5月说过,“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毛泽东在1917年8月也说过,东方思想固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但是此时仍有许多中国先进分子,他们虽然痛恨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但还是认同西方资本主义方案,并对之充满渴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大部分先进分子才真正对西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以往从未有过的尖锐形式,进一步暴露了现实资本主义的严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
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不义战争。这场战争历时4年,有30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人员死伤达3000万,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仅从经济角度估计,就让欧洲的工业倒退了8年。
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到,“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2]一位西方记者直截了当的告诉梁启超 “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种情况,不能不对中国思想界发生影响。
(二)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表演,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强盗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巴黎和会召开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抛出了所谓“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权利”等高调。这使得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巴黎和会充满了期待,以为中国真的可以通过巴黎和会挽回已经丧失的独立自主地位。如上海《民国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巴黎和会可使中国“稍挽百十年国际上的失败”。就连陈独秀都把威尔逊看作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好人”。然而,巴黎和会不仅完全无理否决了中国人民的合理要求,而且把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一切权益尽数转交给日本。“公理战胜强权”的美丽词藻,转眼就变成了强权战胜公理的残酷现实。陈独秀愤怒的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我看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3]通过巴黎和会,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彻底失望。
三、小结
一战和巴黎和会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美梦中清醒过来,开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最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众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是给中国人民探索新出路提供了正面的经验,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给中国提供了反面教材,正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反思,中国人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J].东方杂志,1921(2)
[2]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A].饮冰室合集.专集(23)[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谢春娅,1982年1月出生,女,四川万源,硕士研究生,海军工程大学政治理论系党史军史教研室讲师,现从事政治理论教育。
基金项目:海军工程大学自主立项[425317Q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