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文学作品的空白及意义生成

2020-07-09 12:58赵丽丽
青年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欣赏者文学作品中国画

赵丽丽

一、空白的概念

“空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领域有着显著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中国画与中国文学是在数千年独立自存的文化系统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但由于皆立足于共同的传统历史文化,所以二者的空白艺术在文化精神、艺术创作观与哲学渊源方面因共同的民族性而暗相契合,其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也有着内在而天然的联系。

“空白”学说的明确提出是由西方当代文坛近几十年才完成的。波兰现象学家美学家英伽登首先把“空白”概念引入西方艺术理论,随后,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潜在的读者》等著作中,将“空白”概念逐步系统化,法国新小说家格里耶在他的《重现的镜子》,《科兰特最后的日子》等著作中最终提出具有革命意义的“空白”学说。伊瑟尔指出“空白是一种典型的结构”,英伽登把“未定点”与“空白点”组成的文本结构,称之为“召唤性结构”。也就是说,空白具有召唤功能,可以激发接受主体参与对作品的想象性再创造,最终完成作品意义。

“空白”虽是西方首先提出的一个文艺理论概念,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它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一直受到高度肯定。较之西方文论中的“空白”,中国文艺理论中的空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虚” 、“空”、“无”等是空白的显性表现形态。其深层内涵是古代哲学的“空相”,即庄子的“无极之境”。

二、空白在中国画和文学作品中审美特征的同一性

中国画与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审美特征上,却不难发现二者的共性特征。二者皆受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决定和制约,在艺术精神最高境界的追求上是相契合的,在美学手法上具有同一性。

以虚突出主题。利用空白虚化物象突出主题的例子,在中国画与文学作品中举目皆是。中国山水画借助云烟,天水等流动之物采用写虚手法创造空白,使得山石的形象,树木房屋的形象更结实更加突出。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利用这种写虚的空白手法突出主体形象。文学创作中的写虚或不写,同中国画中的不画如出一辙。

以简淡达到丰富的艺术联想。简淡,即是由简而生空白,以简的方式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进而达到丰富的艺术联想。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写到:“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具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行迹。” 以简淡创造艺术空白美的手法在中国画与文学作品中均有突出表现。中国画的寥寥几笔,文学作品的简洁含蓄,都是以简淡创造艺术空白的体现。王冕的《墨梅图》,三两疏枝错落穿插,用点点墨梅表现落英缤纷,整个画面只见梅花一枝,落款几行外其余皆为空白,然而却能取得乱花迷眼的奇效文学作品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亦是以几枝疏枝,清清浅水与淡淡月色来烘托简淡却丰富的画面,达到丰富的艺术联想。

三、空白的意义生成

空白诱发欣赏者丰富的艺术联想,实现审美的再创造,进而扩大了画面空间,使画外味大大加浓。中国画留白为观赏提供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作品所讲究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道理。文学作品利用有限的语言表达味之不尽的言外之意,绘画则利用有限的笔墨展现无限的画外空间。二者都对欣赏者提出了一个召唤性的要求,欣赏者在审美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去体味空白所蕴含的深层含意义。一旦空白的不确定性由欣赏者来补充,作品的内容就趋向于多义性,其深层含义也就无限扩张。欣赏者对事物的认知习惯,思维形式及生活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对作品不确定意义的填补,思索,体味当然也千差万别。作品的无穷意味经由欣赏者的第二次审美创造而延伸,所以,空白是作品意义延伸的基点,有了空白,作品才有了无穷的画外之味。

在审美内涵上,空白形成中国画含蓄,诗意的美学特征。中国畫家以虚无、藏而不露为美,从不把对自然的忠实描摹当做绘画的理想的审美追求,而着意于“无画处之妙境”,以虚无,简淡或有意味的藏境为方式来增加艺术的感染力,表现出很强的含蓄性与诗般的妙境。

在深层内涵上,空故纳万境,对意境的极力推崇,也是历来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画的意境,主要由空白创造出来。空白使画面气韵生动,使意境生成。“空则灵气往来”是中国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在中国画中,没有画面的空白,气息得不到赖以流动的空间,满纸滞塞,也就没有了气韵生动的可能。宗白华《美学散步》中提到:“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塑,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种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

文学作品利用空白,首先展现了一个无限的空间,为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在自由的审美空间中去领略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西方文论家伊瑟尔曾讲:“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他作品的意图。”激发读者的想象,很大程度上,就要靠文学作品的空白手法。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越多的确定性概念,就会在越大程度上剥夺了读者的想象自由。“文本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

四、结语

空白在文学艺术领域创造了自由的审美空间,在人生境界上体现为心灵的自由。空白以一种虚灵的艺术手段在外物与人的精神间系起了一条纽带。它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空白本身,而是借助于对它的鉴赏,在深层意义上引导人们的心灵和精神通往自由,引导人与宇宙自然的物我合一。而空白,恰为人们精神的超越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场所和空间。“只要人们不死盯着有限的,在场的东西,而放眼于不在场的东西,认识到不在场的东西也是现实的,是与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的,这无限广阔的境界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311.

[2]笪重光.画荃.载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14.

[3] 叶燮. 原诗.内篇 上 1999:

[4] 王伯敏 任道斌.画学集成.[M].(明~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中清张式《画谭》第685页。)

[5] 李耳 庄周.老子庄子.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8: 43.

猜你喜欢
欣赏者文学作品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书画名人汇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