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政府每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影响力逐年增大,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研究文件。所以《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语翻译版本所承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类型进行了定义并探讨了其语言特点,分析了文本类型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实践应用,表明了文本类型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可用性,旨在为政论文献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型文本
一、文本类型理论
功能途径下研究文本类型理论的学者主要有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K. Reiss 和英国翻译家Peter Newmark等。本文主要根据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文本类型模式及其理论来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
英国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布勒语言功能观以及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语言功能理论的影响,在其《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进一步归纳了信息、表达、呼唤、审美、寒暄以及元语言等六大功能。此后,纽马克在总结其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这些功能的主要分类归纳出三大文本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根据文本类型分类法与翻译策略的有效结合,纽马克基于不同文本提出了两大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 Newmark,2001:47-49)。语义翻译原则,强调译者在翻译原文过程中,可通过往释、标注等方式对文本进行重新再现,实现文本的准确语用(Gentzler,E,2004)。交际翻译原则,更屈从于译语文化,并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重现原文的内容和上下文意义。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表达型文本侧重采用语义翻译法,信息型文本和呼吁型文本以交際翻译原则为宜。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类型的界定
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划分,首先,《政府工作报告》具有信息性文本的性质,它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领域和问题上的立场,提供了其工作的纲领和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是名副其实的权威发布。它的功能是传达中国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国内国外读者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国的国情。纵向来说,包含了政府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当前着手努力的工作和来年工作的部署和展望。横向来说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卫生、文体等等各领域工作的总结和安排。它代表着中国政府的官方思想和行动,是向公众表达中国政府工作的一扇重要窗口。第二,《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呼唤性文本的性质。《政府工作报告》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呼吁海内外读者响应、支持、理解中国政府开展的工作。它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目的之一就是鼓舞人心,让海内外读者看到政府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对当前工作的阐述帮助公众了解政府工作需求和重点,希望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和政府一起努力,为建设出力。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更是在感情上激励人心,让公众看到未来是美的,是值得期待和为之奋斗的,呼吁公众与政府相向而行,以实现报告内所定的目标和安排。
三、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实例分析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汉英政治词汇层面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内容,所以译员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要尽可能保证英译文本简洁流畅,并忠实于原文,从而让目标读者可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此外,《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翻译直接影响到中国政治利益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所以译员在翻译时,英译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同时译员要尽量避免字面翻译可能会给外国读者带来理解困难。
例1: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中央编译局,2017:32)
译文:“We should prepare to take on some really tough problems.”
分析:此句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翻译“硬骨头”。“硬骨头”在此处是指艰巨的任务和事情。中国人能明白其隐含的意思,但是外国读者对其一无所知。若译员直接逐字翻译,将“硬骨头”一词译为“Gnawed on bones”,会导致目标读者和听众产生困惑。并且错误的译文会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翻译质量及外宣作用产生负面影响。而译员将“硬骨头”翻译为“take on some really tough problems”就非常清楚的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并实现了翻译目的。
例2:“外向型经济”。(中央编译局,2017:86)
译文:“outward-looking economy”.分析: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向型经济”一般可以直接翻译为“export-oriented economy”
在当时背景下,“外向型经济”通常是指中国向外国出口商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向型经济”则翻译为“outward-looking economy”比较恰当。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化背景知识差异下的汉英文本翻译
由于《政府工作报告》常含有很多中国特色词汇、政治术语和文化负载词等,这些词语很多在目标语中并没有现成的英译文本。《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作用就是向外界展示中国,因此为了实现翻译目的、传递信息,让英译文本的内容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译员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双语思维能力和娴熟的语言转换能力。
例1:“加强革命老区的开发。”(中央编译局,2017:40)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s.”
分析:例(1)里的“革命老区”一般是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因此,此处的“革命老区”属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译员在翻译时必须充分了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才能避免出现翻译错误。中国人都熟悉“革命老区”的具体含义,但是外国读者由于缺乏特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此例句里,译员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将“革命老区”译为“old revolutionary bases”,既实现了翻译目的,又将原文中“革命根据地”的具体含义翻译出来,使译文言简意赅。因此,译员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和语言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让英译文本可以被外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例2:“继续坚决纠正“四风” (中央编译局,2017:53)
译文:“We will make continue efforts to correct formalism,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分析:“四风”是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作为译者应该将“四风”内容给具体化,“四风”具体是指“formalism,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分别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但是译者在分析原文时,如果只是机械性地通过字面直译为“four winds”不仅会导致外国读者晦涩难懂,毕竟外国友人没有办法准确具体理解所谓的“四风”是什么,所以为了实现译文的目的性和具体性,并將抽象名词具体化,,增加译文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因此译员通过认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将“四风”的具体内容在英译文本中体现出来,既将原文中“四风”的真正含义信息传达给国外读者,又实现了英译文本在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中具有意义。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译员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中西方在文化、语言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尽可能保证英译文本简洁明了、清晰的表达原文的真正含义,以让国际社会更好的、全方位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府和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笔者认为: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这类意义重大、用词严谨的文件来说,翻译必须准确达意,落实到每个字每句话,因此将文本类型理论与商务此类文本翻译研究有效结合,在翻译研究领域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翻译时,译者应该参照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从外国读者的角度出发,以目的语为归宿来进行。在翻译过程中要设法化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风格、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地克服困难,领会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2004.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ewmark, P.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李克强,2017,《政府工作报告》[R].
[4]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 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 ,(5): 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