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09 03:11和吴云
青年生活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培养模式

和吴云

摘要: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抓好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意义重大。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把培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各级党校,高校团委团校和团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的作用,推动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2+3”一体化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高等院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基地和摇篮。持之以恒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切实抓好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高校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情感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围绕“中国梦”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感,努力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大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坚决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持续造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中国青年大学生,切实肩负起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高校大学生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前提条件是高校大学生首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不能片面的把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解为一项工作、一次培训、个别部门的责任。但在现实情况中,有的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解认识有局限性,在认识上把对大学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同于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具体任务,很大程度局限在共青团组织内开展,认为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具体责任。因此造成的实际问题,一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统筹领导不够,整体谋划推进力度不足,培养教育的合力发挥不充分;二是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质量参差不齐,培训内容重叠性大,教育方式传统单一,长效机制建立不完善;三是培训对象的差异化教育,分层次分阶段培养针对性不足。对高校大学生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需要由高校党委统筹领导,校内各级党组织、团组织和教学单位等各组织职能机构分工协作,总体考量谋划并整体推进实施的系统工作,真正做到形成一盘棋。

三、积极构建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一体化模式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把培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各级党校,高校团委团校和团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的作用,推动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2+3”一体化培养模式。

1.切实提升“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给青年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要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要坚持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制度;要坚持增强课程的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2.全力发挥“两校——党校和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学校)”育人功能。

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校和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学校)对青年大学生中党员、团学干部等优秀分子的进一步培养教育作用,通过有计划、针对性、分阶段的培训和实践,进一步提高优秀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组织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和为党培养治国理政政治骨干,选拔和锻造一批批在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生政治骨干人才,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后备军。通过党校和团校的提升培育,着重抓好锻造高度的理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内化为固有的理论品格,武装头脑、指导成长;锻造鲜明的实践品格,能够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丰富性、复杂性、艰巨性,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通过踏踏实实的奋斗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锻造深厚的群众根基,坚守人民立场,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丰厚沃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努力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努力具备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对党绝对忠诚,增强“四个自信”、信念极为坚定,关键时刻能够为党和人民挺身而出的斗争意识和能力品质。

3.着力构建“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质量和全力发挥高校党校团校育人功能的同时,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大格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要从纵向上打通高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服务单位、二级学院的育人路径,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连通育人机制和职能上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思政工作能够做到纵向到底,触及到每个学生;从横向上打通覆盖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场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育人路径,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聚焦短板弱项,加强分类指导,连通育人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思政工作能够做到横向到边,延伸到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09.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 2017-04-1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2017-02-17.

[5]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1-10.

[6]洪晓畅.着力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N].光明日报,2018-07-05(05版).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培养模式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