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涛 周俊杰 李健 李焕夷 罗琼湘 袁媛
摘要:目的:探究气管切开术患者治疗中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2015年至2017年我院重症医学科神经重症患者45例,29例患者实施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治疗将其作为研究组;16例患者实施传统切开手术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指标及术后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少,手术中置管困难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两组患者就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组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患者治疗中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加快治疗速度,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传统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50-02
呼吸道梗阻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疾病症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较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或者呼吸中枢损伤情况,气管切开是脑外伤以及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传统气管切开术的实施能够达到开放气管的作用,但是操作难度比较大,手术操作流程比较复杂,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效果更差[1]。随着相关治疗研究的不断开展,手术技术类型以及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升[2]。为此,我院就引入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并围绕手术操作指标及术后安全性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2015年至2017年我院重症医学科神经重症患者45例,29例患者实施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治疗将其作为研究组;男女占比12:17,年龄跨度20-80岁,平均(43.41±6.53)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例,重型路脑损伤患者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例,其他原因导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例。16例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男女占比6:10,年龄跨度21-80岁,平均(42.99±6.49)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例,重型路脑损伤患者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例,其他原因导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气管切开手术要求;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情况;患者均无意识障碍或者精神异常情况;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相关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均完全知晓且自愿配合参与。
排除标准:患者年龄小于8岁或者大于80岁;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存在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患者无法正常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需要保持仰卧位,头部需要向后仰,使用软枕将其肩部垫高,充分暴露手术区域,在环甲膜下1.5厘米位置进行切口切开,切开前需要使用2%的利多卡因对表面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之后进行通过横向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切口长度约为1.5厘米,切口完成后使用吸有2毫升生理盐水的穿刺针进行负压垂直进针,有突破感后明显可见气泡涌出,则可判定针尖已经到达气管内部,放置留置导管之后方可将穿刺针取出,经過留置套管将导丝置入,完成后置入螺旋扩张器,扩张器的扩张方向需要以顺时针为主,直到符合气管导管的置入要求,取出扩张器之后方可插入器官套管,逐步将导丝、充气囊以及固定气管套管取出即完成切口制作。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时在环状软骨与颈静脉切迹之间部位做手术切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切口长度,逐层切开患者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在切口正中部位将颈前带状肌以及气管前筋膜进行切开,自本切口下对气管3、4环前进行纵向切开,置入气管套管后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指标及术后安全性:①手术指标判定包含手术操作时间以及置管困难情况的发生率。②安全性判定调查分组统计患者手术后伤口愈合延迟、疤痕缺陷、未正常拔管以及器官软管损伤的发生情况,分组计算发生率后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率(%)和(±s)描述,行x?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少,手术中置管困难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就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组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周围性呼吸障碍以及中枢性呼吸障碍等疾病患者较常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随着疾病症状的不断加重,相应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经此影响,患者肺部会出现血氧交换减少或者肺部通气不足情况,进而会加重患者颅内压和颅脑水肿情况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治疗状况以及与后康复效果[3]。此类患者急救中需要尽早解决其呼吸功能障碍情况,早期行气管切开是目前治疗中应用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传统切开治疗在实际治疗中操作步骤比较复杂,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手术操作时间也比较长,且切开之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4]。随着相关切开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在实际切开术治疗中的实施与传统切开术相比应用效果更佳,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其在实际切开中操作更加简单,操作时间更少,能够尽早缓解患者缺氧情况,确保患者脑组织氧气的供应,且该切开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不对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气管影响,能够避免张力性气胸以及皮下气肿情况的发生,切口愈合速度比较快,预后疤痕更小[5-7]。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患者体位的要求不高,能够在平卧或者半平卧体位下配合治疗,临床操作性更强[8]。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少,手术中置管困难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两组患者就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组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在气管切开术患者治疗中的实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气管插管的时间,尽早完成插管,争取黄金抢救时间,同时能够缩小抢救难度,缩短急救时间,降低置管困难情况的发生率,提升治疗安全。另外,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的实施与传统切开方式对比来看安全性更高,手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切口能够尽早愈合且不会出现疤痕缺陷,能够确保置管后的正常拔管,且不会对患者器官软管造成损伤,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术患者治疗中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加快治疗速度,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值得进行全方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桓铭, 施俊博, 冯丽芝, 等. 介绍一种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 40(8):710-713.
[2]郭世杰, 吴巧巧, 卢海巧. 经皮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 2018, 25(22):2881-2884.
[3]況必花, 聂贵婷. ICU危重症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中国校医, 2017, 31(9):686-687.
[4]周伟益. 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1):9-11.
[5]黄华玮, 张国滨, 唐思魏, 等. 小脑幕下占位病变患者的气管切开时机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6):592-596.
[6]郭珏, 田俊, 何鹏飞, 等. St Mary's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优化及效果评价[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 24(19):2289-2293.
[7]黄华玮, 张国滨, 唐思魏, 等. 小脑幕下占位病变患者的气管切开时机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6):592-596.
[8]李东玲, 刘雪平. QCC活动对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 28(15):2873-2875.
作者简介:黄文涛,男,1979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河源市;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危重症监护与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