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7-09 08:48王凤娇周鎏汇程方杨凯代波
中国商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航天旅游

王凤娇 周鎏汇 程方 杨凯 代波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和旅游相融合的航天特色旅游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发展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指出现阶段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航天  旅游  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5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b)--03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主要是指以航天发射中心为依托,以参观或参与航天发射、体验模拟航天以及開展航天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科教、探险、太空旅行等体验式和科普式旅游业态等为主导的产业。航天特色旅游产业是航天产业的副产品,其依附于航天产业,拥有旅游产业的特点,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形态[1]。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是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依托航天发射基地开发航天特色旅游新产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航天特色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逐步形成以航天产业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模式。

1 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1 航天发射场成为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起点

为了满足人们对航天发射神秘感的猎奇心理,航天发射场除了必要的科研活动以外,会建设一些旅游、科普设施来满足大众对于航天好奇心的需求。因此,航天发射场成为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最初始的地方[2]。

目前,我国有四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别是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均已实现对外开放。其中,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完全对外开放,游客可进行参观游览,开展科普研学、太空体验等活动。四大发射场已经成为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海南文昌的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1.2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航天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吸引物,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全国各地对航天旅游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通过将航天元素和自然、生态、文化以及地方特色等相结合,打造以航天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3]。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航天特色旅游项目不多,具有规模的仅6家,分别为文昌航天主题乐园、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东风航天城、西安航天科普研学基地、北京航天科普基地和广东博罗航天农业科技生态园。但通过搜集全国投资规模亿级以上的航天旅游项目发现,2016年到2019年已经签约在建的项目达到了21个,其中2016年为3个、2017年为4个,2018年数量达到了8个,2019年第一季度也达到了6个,充分说明目前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各地对航天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表1)。

1.3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投资规模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通过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厦门恒加盈投资有限公司、宿迁文化旅游发展集团、长驰集团、神州航天科技发展(大连)有限公司、湖南天汇航投实业有限公司、神舟航天城控股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建设集团、中原豫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航天实业有限公司、北京数海科技有限公司、禹洲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等均进行了航天旅游产业相关项目的投资。

其中2016年总投资额为191.8亿元,2017年总投资额为224亿元,2018年总投资额为455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总投资额为486亿元。通过以上数据可知,从2016年起,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投资规模逐年提高,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投资规模达到了400亿以上,说明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受到投资商的青睐。

1.4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是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服务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开始不断地变化,为满足需求的变化,就需要旅游产业与其他原本没有联系的资源产生合作关系,因此“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4]。航天特色旅游产业正是“航天+旅游”发展模式的体现。由于航天产业涉及火箭、卫星、新材料、农业、营养、健康、训练等诸多方面,所以航天和旅游的融合能够催生出很多丰富多元的产品形态。

通过统计全国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航天特色旅游产业项目可知,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涉及的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军事、科创、科普、科幻、体育、农业、康养、智慧、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从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观光游览,正在朝向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休闲、体验、养生等方面发展,方向更加多元,更具发展活力和创造性。

2 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落地项目

依据全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除海南省文昌市在发展航天特色旅游产业方面颇具一些规模外,其他各省市还处于探索阶段,全国范围内仍缺乏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项目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此外,项目的落地性不强,航天特色旅游产业虽然在全国投资的热情较为高涨,投资的量级也比较高,但距离项目真正落地还有一定的差距,项目最终的成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此,建成一个在全国具有标杆性的落地项目是目前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2 尚未形成成熟的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原则和方式的高度理论概括和抽象,能够全面地体现产业的主导思想和本质特征,反映了产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5]。航天特色旅游产业作为航天和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形态,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能够打造出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型,但由于缺乏发展经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品牌化效应尚未激发

品牌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6]。纵观其他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迪士尼、欢乐谷、环球影城等,项目品牌形象鲜明、有特色且知名度较高,已经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进行项目复制,品牌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但通过对全国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航天特色旅游产业项目的研究可知,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尚无较为知名的品牌形象,品牌化道路处于起步阶段,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品牌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2.4 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

产业融合一般是逐步从技术的融合到产品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再到市场的融合,最后達到产业的融合,主要包括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7]。航天产业是高技术、高机密的产业,而旅游产业技术门槛低,属于服务性产业。因此,航天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产业间延伸的方式来进行融合。但由于航天产业涉及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商业航天的发展还未达到完全对外开放的程度。因此,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必将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对航天资源的挖掘不到位,导致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够深入和完善。

2.5 国家对航天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和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仅有一些重点发展的省市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比如,海南省文昌市颁布《关于加快打造航天旅游产业的建议》,提出要深入挖掘航天旅游资源,推动文昌航天产业链的形成;酒泉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酒泉航天”是重要的三大品牌之一,要做大航天旅游品牌,打造航天旅游精品线[8]。虽然各地方政府对航天旅游的发展给予了很多鼓励和支持,但国家层面对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政策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方面的指导。

3 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 鼓励社会资本重点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航天旅游项目

建设具有标杆性、轰动效应的航天特色旅游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其中资金来源对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引入社会资本是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打造标杆性航天特色旅游项目的重要方面。因此,需打破地区、行业和产业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全面、公平地参与航天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市场化的理念融入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推动航天产业和社会资本的强强联合,打造出具有标杆性的航天旅游产业示范项目[9]。

3.2 探索适合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各地对发展航天旅游的热情比较高涨,但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品体系、合作模式和发展模式。因此,未来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不断地从项目中摸索经验、教训,优化产品体系,加强航天企业和旅游企业之间交流和合作,不断激发两个产业之间的活力,探索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模式。同时,可借鉴国外航天旅游发展的案例,学习国外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的合作模式。

3.3 强化航天特色旅游品牌IP的培育

品牌化发展就是依托资源、发挥优势,跳出同质化的圈子,打造个性化、多元化的特色产品[10]。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走品牌化道路,大力挖掘航天旅游的文化内涵,激发多样化、差异化旅游市场需求,打造航天旅游品牌。同时,深入挖掘航天的技术、科技等资源,进行商业化包装和品牌形象定位,打造具有我国航天特色的IP产品。通过加强对品牌IP的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形成航天特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深化航天特色旅游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成为中国航天特色旅游发展的新名片。

3.4 促进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可借鉴肯尼迪航天中心60多年的发展思路,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挖掘航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结合点。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将航天科普、航天实物科技展示、航天主题娱乐、实时观看火箭发射、航天飞船训练模拟练习等内容融入旅游产业当中,最大限度地将航天元素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11]。此外,还应关注产品的体验性、关注游客的内心需要和价值追求,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整合资源,以科技、智慧引领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3.5 为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帮助和干预很大程度是通过制定政策的方式来达到的,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推手[12]。我国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完善,亟需国家在政策上、发展方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发展建议,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可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出发,从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出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研究解决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而对航天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促进航天特色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张扬,任怀锋.依托航天基地建设发展海南航天旅游新产业[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

钱秀菊.航天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问题探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06).

张继成.发挥航天优势  开展特色旅游[J].航天技术与民品,1997(10).

戴斌.积极作为开创“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5-08-31(004).

周立民,高露.航天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航天,2012(08).

张扬.塑造“海南特色”的航天旅游品牌[J].今日海南,2015(05).

黄坚.共享经济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及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06).

张扬.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航天经济[J].今日海南,2016(07).

杨仕琳.中国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张扬,任怀锋.海南航天旅游品牌的建构[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

董景龙.国外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航天,2017(08).

张博,宋旸,刘浩淼.新形势下航天领域军民融合发展途径的思考[J].网信军民融合,2018(05).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航天旅游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旅游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