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盛
《孙过庭书谱 龚望读本》长8开,110页,使用轻型纸,纸张微黄。是2010年1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書明标龚望先生读宋拓太清楼刻本,平装书。该书选用宋拓《太清楼书谱》是光绪时期著名学者、藏家刘铁云的藏民国时期影印本,是龚望先生31岁时的读物。这个读本是残本前面大多是双勾补字,书中空白处龚望先生当年写下很多学习和研究的文字。这个版本的书谱和日本藏书谱比较而言,残损更多。也不如日本藏残本清晰。
《太清楼书谱》宋拓本,中国北宋内府所刻。《孙过庭书谱》为北宋大观年间内府所刻,因与《王羲之十七帖》、《大观帖》及《秘阁续帖》同置于太清楼下,所以总称为《太清楼帖》。
此帖摹刻精工,字形大小及笔锋起落转折,纤毫毕见,与墨迹无异。原石早佚,此为海内孤本。原墨迹缺30余字,此本首开前17字可补墨迹所缺。有张伯英、罗暖、林志钧、马叙伦、齐燕铭等跋,并有“石门吴乃琛忱珍藏”、“清净”等藏印 8方,由陈叔通家属捐赠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孙过庭书谱》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心得,一直影响至今,关于论述书法心得的文章现有很多。其内容上鲜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旁引书法名家及其观点。文章起手引用王羲之的书法评价“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书家在同一个时期作书,有合与不合,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绪、环境颇有关系。合则流畅隽秀,不合则凋零流落,
对运笔的方法,虽然在于自己掌握,关键一笔仅差一毫,艺术效果就可能相去千里。如果懂得其中诀窍,运笔达到精熟程度,规矩便能藏解胸中,自然可以纵横自如,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笔势飘逸神飞了。因此再读孙过庭书谱感受其细述了然,运笔流畅气韵生动,书法爱好者大多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