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形式,不是独立存在于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的,而是从传统的曲艺、戏曲里分离出来,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而形成的。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实践经历来探讨演唱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时对戏曲和美声唱法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唱法;宣叙调;垛板;借鉴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42-02
【本文著录格式】王忠秀.它山之“匙”,可以攻“乐”——浅析我演唱三首民歌对戏曲和美声唱法的借鉴[J].北方音乐,2020,06(11):242-243.
关于传统的戏曲唱腔、民族唱法和外国的美声唱法谁更科学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个争论逐渐淡化,原因是许多歌者对作品进行独特的处理和对各种唱法的借鉴尝试,证明了各种唱法都有其各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种唱法今天能够共同和谐发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经历了一段漫长又曲折的时光。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吕氏春秋》里提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1]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集歌、舞、乐三位一体。“土洋”之争是从1949年开始的,所谓“土嗓子”是指带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民族韵味的民间声乐唱法,演唱的作品以民间通俗易懂的小曲儿、滑稽诙谐的富有乡土气息的歌曲为主,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洋嗓子”指的是美声唱法,两种唱法互相排挤、水火不容,直到1956年“全国音乐周观摩会”提出“土洋共存”后,这种僵局才被打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用她天籁般的嗓音和纯熟的技艺,演绎了许多经典的中西方作品,在国内和国际的声乐比赛上拿了许多大奖。她说:“任何唱法都是为作品服务的”。[2]在运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通道和技巧时,她牢記金铁霖老师说的韵味的把握,金老师说:“韵味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3]因此,在演唱京歌《卜算子——咏梅》时的拖腔、甩腔,在《夜莺》和《纸醉金迷》中花腔的纯熟运用都让人惊叹不已。吴碧霞是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于一身的先驱者、领路人,是极其成功的典范,她说:“唱法只有一个,就是平衡度——是存在于所有歌曲作品中的公用法则”。[4]吴碧霞敢于挑战多种唱法的这种精神,给正在学习声乐的人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和莫大的勇气,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一直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必定会衰落下去,因为世界在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只有那些符合时代的、符合当代人们审美的艺术才会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以,我虽然是一名民族声乐学习者,也效仿先驱者们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
一、对外国作品中“宣叙调”的借鉴
宣叙调是西洋歌剧作品中演唱音调的一种形态,在歌剧中强调“朗诵式、说话似的自然音调变化,其音高、节奏处理接近戏剧朗诵音调。”[5]2019年5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珠江、凯撒堡”杯第六届声乐大赛暨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选拔赛,参赛曲目是王志信老师写的一首现代艺术歌曲《寻找楼兰》,这是首富有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音乐风格的女高音独唱作品。歌词描述了女主人公从一开始的置身沙漠,由胡杨树引入载歌载舞、一片欢腾的梦中之境,到最后回归现实的复杂变化,表达了对逝去的楼兰古国的呼唤和惋惜之情。前奏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宽广悠远的沙漠风景画,紧接着是明朗欢快的三拍子舞曲风格。高潮部分充满了戏剧性,情绪激动而急切,我练习时在唱到“为什么还留下这片木简,让我痴迷,让我心疼,我忧伤、我寻找、我苦苦地呼唤”时内心有了疑惑,明明是按着谱子唱的,可情绪怎么也出不来,唱出来的声音特别机械,我把这种疑惑告知了我的专业老师,希望能从老师那里寻求到一个答案,老师叫我下来听两首意大利语歌曲,分别是《绿树成荫》和《我哭泣,为我的命运!》,多次聆听之后我终于有了一些感悟,原来老师是想让我听两首歌曲里的宣叙调的演唱方式,我把这种急切的、带着情绪的类似于说话的演唱形式运用到《寻找楼兰》中,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主人公,戴着美丽的发饰,穿着飘逸的纱裙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翩翩起舞,突然一阵狂风之后,荒凉破败、满目疮痍,那种对消失的楼兰古国的叹息和凄婉之情一下子就出来了,正式比赛时也是因为这一段的演唱抓住了评委们的心,我顺利进入决赛。
二、对戏曲中“垛板”的借鉴
垛板是一种京剧唱腔,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常为三、四字不等,用来“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的情绪,具有急促质问、对答的性质,增加歌曲的表现力,丰富歌曲的内容。”[6]我曾演唱过一首歌曲叫《断桥——小青的歌》,这首声乐作品是由王祖皆和张卓娅老师共同创作的,两位老师用短短一首的时间,塑造了民间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白蛇传》中青蛇的形象。她刚修炼成人时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活泼的少女,和姐姐白素贞在西子湖畔巧遇许仙,从游湖借伞、水漫金山到姐姐为爱被压雷峰塔,她亲眼见证着白蛇的一系列变故,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渐渐让她一个冷冰冰的蛇妖内心深处竟有了“人”的温度,产生了“人”的情感,流下了“人”的眼泪。最后她发出了“若真有如意郎君在,我也愿长留此处,不再做神仙”的感叹,从懵懵懂懂到情窦初开,再到为情为爱尝遍酸甜苦辣,她活成了一个真正有七情六欲、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寻常女子。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歌曲,其主要意旨是在讴歌爱情的坚贞美好和甘愿为爱献身的崇高精神。作品里面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江南音乐“鱼咬尾”“合尾”和“急促调”的运用,还有“弱拍重唱”“戏剧性情感的表述”等创作手法。歌曲内涵丰富,艺术性较高,歌曲中所塑造的小青蛇的这一艺术形象可谓鲜明又立体,演唱起来难度非常大。我在唱到“真情郎负心汉,怎这多,恩怨愁烦来纠缠。情是真爱是假,怎这多,生死折磨在人间。丢不开放不下,剪不断,理还乱,还不如回归净土重返峨眉山”(谱例如下)时,明明拍子和速度都是正确的,可总觉得表达出来的情绪异常平淡,不足以抓住人心,于是我上网搜看了演唱这首歌的许多优秀歌手的演唱视频,又听到京剧《定军山》里对这种节奏型的演绎,我才知道这个地方采用了京剧里的“垛板”节奏类型,于是我试着模仿,运用短促有力的气息,带着悲愤的情绪把这段歌词唱出来,果然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最后情绪渐趋于平静、旋律回落,顺理成章地与再现段完成衔接。
三、对巴托丽“气声”唱法的借鉴
塞西莉亚·巴托丽是意大利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她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声乐,是一位歌唱天才,在9岁时便在歌唱上表现出天赋异禀的光芒,能够轻松驾驭三个八度的宽广音域。她“柔美的音质、准确的起音、贯通的声区、灵活的声腔以及声音的控制及生动的肢体语言”[7]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我佩服她像大提琴般无与伦比、源源不断的气息,还有高音弱唱、弱而有力的演唱技巧,我把这种弱而不断、气息强烈的方法称为“气声”唱法。我在演唱姜夔的古曲《杏花天影》时,在结合乐谱的基础上,观看了网络上许多歌者对这首歌曲的演绎视频,其中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演唱的那个版本,大气从容中暗含伤感,宁静淡然中又有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我认为最贴近作品的情绪。这首作品是姜夔的自渡曲,一字一音,节奏缓慢,旋律舒展,就像一把古琴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情思深远,写漂泊流离中的感伤心情,此与燕酣之乐中的浮华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8]我借鉴了雷佳在作品中个别字上延音和前倚音的处理,但在“待去,倚兰桡,更少驻”的“驻”字,我模仿了巴托麗的“气声”唱法,我认为此处对情绪的表达应极具张力,先是一纵,继而一收,波折顿生,柔和暗淡的“气声”演唱比明亮的音色更能突出姜夔其心之痴、其意之苦、其情之深、其思之切。结尾处“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的“处”字,我也运用了“气声”来演唱,此句似问非问,托意隐微,用“气声”结尾更能突出作者抑郁愁苦的心情,更能营造出空灵清远、不染尘俗之气的意境,非常符合古代文人的淡泊超凡气质。
四、结语
从中国传统的曲艺、戏曲和美声唱法的合理借鉴,从吴碧霞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的各类声乐大奖等斐然的成绩来看,我们只要熟练掌握了各种唱法的它山之“匙”,完全可以攻克我们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之“乐”,并达到意想不的艺术效果。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声乐学习者,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广泛涉猎其他艺术形式领域,吸收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之处,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服务,期待未来的民族声乐更加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喻言志.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2]张迪.中西合璧、承前启后[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4]吴碧霞.访学归来的回顾与思考[N].人民音乐,2009.
[5]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6]郑恩航.浅析张卓娅和王祖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以《断桥——小青的歌》为例[J].北方音乐,2015.
[7]张丽丽.贝尔冈萨和巴托丽的演唱风格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13.
[8]杨玲丽.杏花疏影何处寻 离情愁苦谁人知——姜夔词调歌曲《杏花天影》的演唱分析[J].艺术探索,2006.
作者简介:王忠秀(1992—),女,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