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土家族民歌的种类与艺术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了我国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写土家族声乐教材、合理使用土家族乐器配合声乐教学以及开展土家族民歌实践活动等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应用土家族音乐的具体应用措施,以便对土家族音乐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家族;高校音乐;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174-02
【本文著录格式】李娉婷.土家族音乐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06(11):174-175.
前言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各省市地区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留与传承的探究逐渐增多。土家族作为我国唱跳最佳的民族,在民歌发展方面有非常雄厚的文化历史基础,将其理论与实践领域相关的音乐内容应用于高校的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有利于国内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还对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土家族民歌的种类与艺术特点
(一)土家族民歌的种类
在最早的农耕文明时期,土家族民歌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非常独特风格的民歌文化,开始从适合于劳动场面的歌曲创作到后来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民歌创作,土家族民歌一直持续着进步的发展势态。土家族民歌种类非常多,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实用性相对较强,依据传统的习惯以劳动号子、山歌、风俗歌、摇儿歌和薅草锣鼓为主[1]。其中的薅草锣鼓与劳动号子经常出现在当地居民采茶或干农活时的场景,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施木号子》,山歌涉及的内容有礼仪、生活、苦情、情感等方面的歌曲以及古歌等,风俗歌开始于土家族人们的很多节日中。例如,土家族儿女结婚习俗等节日的时候的《土家女儿会》以及在土家族人们生孩子的宴席上广为流传的歌曲《黄四姐》等土家族民歌,儿歌是土家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所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出土家族人们朴实、善良、大方热情的优良本质。
(二)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第一、歌、乐、舞的互相融合。土家族民歌最突出的演唱方式就是歌、乐、舞互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土家族音乐应用歌舞结合、歌乐结合、歌舞乐结合与歌舞乐剧结合的几种呈现方式,例如,应用歌舞乐结合形式的摆手歌与梯玛神歌,使用用歌乐舞剧结合模式的茅古斯等。土家民歌具有数个乐种互相混合一起来应用的演唱特征,即将很多乐种集合为一个整体,匹配合奏出优美悦耳的歌曲,同时各乐种又呈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结合在一起组成建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土家族民歌。
第二,丰富语言和多元句式。土家民歌具有多元句式类型的特点,主要包括多句类型、二句类型、一句类型和半句类型等。四句和五句式在土家民歌中也可以经常见到,四句民歌的歌曲比较多,大部分在我国的鄂黔渝湘等几个土家族居住区域中;五句地家族民歌广泛分布在鄂西南与湘鄂互相接壤的地区。一般情况下,从五句民歌的歌词中可以了解到,前四句主要描述的是实际事物,最后一句发挥的作用是点出主题[2]。土家族民歌主要分为五言与七言两种,五言是非常简单的应用 “2+3模式”;七言分为“倒七字”与“顺七字”两部分,“倒七字”使用3+2+2的结合方式;“顺七字”使用2+2+3的结合形式,由于不同的语言结合形式,导致土家族民歌在旋律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民歌衬词使用及旋律的松紧程度方面需要关注歌词与旋律的互相结合,以便曲目歌词步调的一致性得到保障。
二、我国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现状
现阶段,随着国内各种民族音乐的不断成熟,学习与传授音乐唱法的学生与教师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探索中华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人员却逐渐下降,人们已经不记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理,忽略了保留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非常珍贵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关注唱法会出现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错误的理念,丢失本应该非常重视的音乐理论教学。尽管一些音乐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年龄基本都比较年轻,缺少人生经历,同时在歌曲教学过程中多以现代民族音乐的唱法为主,只重视声音技巧却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到所演唱的曲目表达的涵义与情感。所以,应该将土家族音乐知识应用在高校的音乐理论课堂教学中,促使高校音乐理论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土家族音乐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编写土家族声乐教材
高校在进行民族乐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材以《中国民族声乐教程》和《民族唱法歌曲大全》为主,此类歌曲曲目非常多、难度层次不齐,同时基本都是现当代的民歌,对于喜欢学习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的学生而言,不仅吸引力小,而且针对性相对较弱。基于此,高校应该专门编写一些少数民族声乐教材,同时丰富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对土家族音乐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學中的具体应用非常重要。例如,国内高等院校的音乐学院可以依照自身实际情况专门编撰一本《土家族音乐大全》,不仅有利于在校生学习声乐本领,而且还有助于其熟知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知识并且得以进一步传承,以便其今后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突出的继承人与传承者。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其发现土家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在现代音乐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土家族音乐的诸多优点。
(二)合理使用土家族乐器配合声乐教学
土家族民歌可以被广为流传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土家族保存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例如,土家族构架奇特的吹管类乐器包括牛角、咚咚喹与唢呐,还有在打溜子过程中应用的大锣、二钹、马锣、头钹等乐器。另外,土家族在演唱经典民歌《六口茶》过程中,就可以加入咚咚喹、唢呐进行伴奏,以便更加直接生动地体现出男女沟通交流时形象生动的情景;在演唱歌曲《风吹牡丹》《猛虎下山》的时候,为了将整首音乐变为更加活泼与流畅,还可以使用头钹、二钹、大锣、马锣等乐器。基于此,适宜地应用土家族乐器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学生音乐知识领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优良的声乐习惯与素养进行有效培育。
(三)开展土家族民歌实践活动
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仅仅通过每周上一节声乐课的方式来进行,真理需要实践来检验,因此,应该合理开展土家族民歌实践活动。学生在进行实践类活动时,不但能够学到真正的土家族民歌,而且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真实创造的环境中,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土家族音乐文化知识,强化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因此,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土家族民歌的班讨论研会、土家族声乐实践类活动、土家族音乐比赛,同时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迈入社会,向大众讲解土家族民歌的独特魅力等相关活动。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当前,西方文化对我国人民具有较强的文化吸引力,并且深深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审美品位,为了能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避免西方文化的文化侵蚀,我国应当深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所具备的优秀文化和民族气质,整理出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声乐。而形象生动的土家族民歌能有效体现土家族人的丰富情感和种族面貌,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因此,应当有效应用到声乐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使大多数学生能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民族气质和优秀文化,提高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审美地位。
(五)传承土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民歌对高校民族系声乐教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校方需要高度重视并将土家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了解土家族声乐观念和声乐技巧。土家族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校方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并传承土家族民歌,将土家族民歌的唱腔技巧和发音技巧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当中,促进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校在应用土家族民歌期间务必要对土家族民歌所内在的文化内涵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严禁任何人以乱改曲目的方式对土家族民歌進行破坏,要充分利用土家族民歌,有效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六)丰富土家族民歌的表现形式
土家族民歌若想长久发展就需要在土家族民歌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以土家族民歌的曲目创作特点展开研究,融入大量可以突出时代特色和艺术性且具有较强传承意义的土家族民歌。校方在实施高校声乐教学期间需要有效分析并掌握土家族民歌当中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利用土家族民歌所特有的艺术规律和语言技巧,合理地改变土家族民歌当中的节奏、曲木结构和旋律,既要突出土家族的民族特点,又能反映出时代特点的民族音乐作品,从而丰富土家族民歌的表现形式。
第一,需要有效对土家族民歌的曲目结构进行整改与二次创作,比如利用现阶段社会上较为流行的音乐节奏来改变土家族民歌的节奏、曲目结构和旋律也能展现出土家族民歌所具有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并且能有效提高该曲目的情绪渲染能力。
第二,为土家族民歌的旋律搭配上更符合土家族民歌的和声能提高土家族民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但是在土家族民歌的和声搭配期间需要注意,和声必须能够拥有和旋律较高的契合度,同时能突出土家族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在保持原有土家族民歌不变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特征。高校声乐教学期间,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土家族民歌旋律搭配和声,以此来考验学生对土家族民歌的理解程度和音乐技巧的掌握程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将土家族音乐应用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对各院校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分析了土家族民歌的种类与艺术特点,同时详细介绍我国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家族音乐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提升高校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慧敏.土家族音乐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9(8):79-80.
[2]王一芳.将本土民间音乐引入地方高校课堂的探索与思考——以恩施州土家族吹管乐咚咚喹及歌曲为例[J].艺术科技,2016(4):28-29.
作者简介:李娉婷(1983—),女,汉族,湖南常德,学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