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周华
【摘 要】本文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网络思维等五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动作用,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凝聚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大学生 意识形态教育 维度 教育引导 文化熏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3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把握好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网络思维等五个维度。
一、教育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动作用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与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该始终处于教学轴心位置,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进行统率、整合、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动作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排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能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全面、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将知识性认识上升到价值观认识的层面,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理解能力。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贴合他们兴趣与需求的教学内容,将我国最近几年各个领域建设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实践成果等上升到价值观层面,透过这些成绩使大学生了解到经济的繁荣、技术的突破、工业的发展、体制的改革背后所蕴含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诚合作等精神,与他们一起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进一步明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当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的价值导向就会越来越明晰,能产生积极建设祖国的热情。这样,理论知识和理想信念就会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趣味性、形象性。
另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题。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渗透于所有的教育细节当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所有育人工作的首位,从生活中捕捉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容,弘扬正能量,鼓励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争取实现和谐、全面发展。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意志的作用,选择一些具有深厚价值内涵的内容,从学生身边的感人故事入手,使大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使他们逐渐变得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更为关键的是,要一以贯之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及时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行为,发挥出导向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规范言行的目的。
二、舆论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
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在育人实践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赢得话语权、舆论主导权,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一起分析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摆事实、讲道理,占据舆论高地、把握话语权。
首先,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分析问题,从新闻、网络、文学、艺术、哲学、思政、社会科学等方面入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这些内容联结到一起,形成巨大的教育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站在超学科的理论高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其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有效提高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精准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要提高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贴合性,借助微观生活琐事展现时代风采,揭示历史哲学走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疑惑,给予他们强大的人文关怀,产生“宏观大气、微观细致”的教育效果。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将目光投向一些内容鲜活、能体现出时代特色的内容,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最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设置合理有效的议题。从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看,最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做大做强网络舆论平台。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占据主动地位。在教育实践中,要以多种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困惑,知道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用“互联网+”的思维设置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讨论,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的舆论掌握核心已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谁来说”转变为“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调整话语内容,优化引领方式,提高意识形态的感染力、熏陶力。
三、文化熏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内涵
在孕育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突出高校精神文化培育的焦点,在传播先进文化、传导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个人信仰、价值取向、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凝聚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他们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种软约束力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熏陶和引领。对于“90后”“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形态尚不稳定,在所有的社会成员中,是最活跃的一部分,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教风、校风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使之处于提升态势当中。也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动漫、演讲、主题辩论赛、故事、照片展板、爱国诗歌、书画作品展等,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广播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向学生推送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成立校园服务站,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意识形态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关怀,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伴随着大量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文化传播管理模式中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新媒体、自媒体等在文化传播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社会、学校有正确的认识,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在教师的鼓励下创作各种有助于弘扬正能量、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作品”,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努力传播社会正能量。但网络平台中的信息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一些反动言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腐蚀,肃清高校网络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用关键词过滤的方法,拦截各种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内容,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运用法治化的手段管理校园文化传播,通过监管与引导的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意志品格等。
四、实践养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载体
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载体。实践养成,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良好的价值认知,具备辨别是非、判断谬误的能力,增强思想认识的正确性。因此,要拒绝简单、生硬、直接的说教,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首先,组织各种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人口素质,但也使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少学生产生迷茫、彷徨,精神状态不佳。怎样将学生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怎样让他们变得有追求、有个性,这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课题。不少高校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等,借助这些校园实践活动,将学习、艺术、人文融合在一起,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变得有品位、有格调。
其次,带领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在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诚信建设当成主线,扭转诚信缺失的局面。一是以多种方式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忠诚于党、忠诚于社会,使利他、助人、礼让、崇善等品质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无论是晋升职务,还是职称评聘等方面,都要将职业道德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尤其要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敢挥重拳,使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让大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三是加大对教师队伍和行政人员的管理力度,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使他们深入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向他们伸出援手;四是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引导,加大对各种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
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大学生素质高、使命感强,要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热情。大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社会的心,愿意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回报社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光大志愿精神。随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志愿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宽,呈现出专业化、知识化的特点,因此要扩大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特长,为社会提供服务,在接触与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网络思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包容性、自由性,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载体,为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有效拓宽了意识形态教育渠道,但也使得教育环境日益向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社会,高校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占领舆论高地,创造舆论强势。
首先,发挥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利用各种自媒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广大师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送先进政治思想和理论知识,让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信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促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入脑入心。与此同时,要敏锐地把握网络舆论倾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宣扬中国声音,促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认同。
其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网络管理队伍。成立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创建起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顶层设计。要选拔一些政治觉悟高、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全天候监控,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此外,组建网络志愿服务队伍,成立网络文明社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校园内进行宣传活动,及时正面回击网络中出现的负面信息,起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突击队的重要作用。
最后,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借助视频、图像、音频等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静态、枯燥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拒绝粗暴生硬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此外,在校园网站中开设“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板块,安排专人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胡梦妮,李茜.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2017(10)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LSZ020)阶段性成果;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2015JA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周华(1981—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衛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