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船工号子生存现状调查探究

2020-07-09 03:16马蓉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风格类型传承

【摘要】赤水河位于四川古蔺,发源于云南镇雄,由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边缘沿川黔边境一路奔腾而下,穿越云、贵、川三省十一县市,赤水河全长510公里,通航里程248公里,赤水河号子就发源于这里,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地又一项原生态音乐艺术。赤水号子的形成复杂多样,种类较多,风格形式多样,声音高亢,因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受到广泛传承。笔者通过记录传承人口述,对赤水河号子的生存土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并为研究赤水河号子的后来者提供部分素材。

【关键词】船工号子;类型;风格;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50-02

【本文著录格式】马蓉.赤水河船工号子生存现状调查探究[J].北方音乐,2020,06(12):50-51.

一、赤水船工号子的生存环境及源流考察

太平镇位于四川古蔺河与赤水河交汇处的古蔺县城以东35公里,依山傍水,这里在历史上就是川黔商旅聚散的地方。赤水河全境东南高、西北低,向太平渡倾斜。太平古镇依山傍水,该地街道都呈阶梯状,一直有“小山城”的称号,也是四川省非常有名的文化古镇。太平古镇不仅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一个有着诱人自然风光和独特民俗风情的古镇。曾被收入过《中国旅游世界》丛书之中,用七国文字向世界介绍了这片土地,四川省委、省政府在1996年时,将赤水镇作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将此地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全国红色旅游之地,目前被誉为前一百个红色旅游景点。太平古镇街道,从上山到河边全部是石梯建造,店铺小摊分设两旁,房屋大多建于清末明初。用木头搭建的吊脚楼样式,赶集日时,场镇热闹纷纷,烟楼糖茶、水果蔬菜、山货鱼虾,应有尽有。该街道红军标识随处可见,红军过后,这条街还留有红军遗址87处,四渡赤水陈列馆也在此街。

现赤水河周边的主要景点有:太平镇古街、渡口纪念碑、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长征街的古建筑及一些红色事迹纪念馆,还有红军渡口、长征街及87处红军纪念遗址等红色景观。现街道铺面的门牌上都还挂着一些关于红军的“红军炊事班”“女红军住所”等一些标识。太平镇的老街是一条极为古朴的街。

二、太平镇船工号子传承人

胡敬华,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长征街社区离退休干部,红军长征时期红三军团战士胡道才的后人,也是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遺产“船工号子”传承人。退休后,胡敬华邀请社区内的退休老干部及“老玩意儿”传承人冯开庶,成立了“老玩意儿”协会,为古镇群众和往来游客表演“船工号子”、拉船歌等太平民间歌谣,志愿弘扬太平古镇传统民间艺术。胡敬华是古蔺县太平镇非遗文化船工号子的传承人,现已七十多的他口述曾经拉过三年船,是太平镇船工号子的“活化石”,并多次代表太平和古蔺参加文艺演出,60岁时还取得过山歌传唱二等奖。笔者因在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组织活动中,有幸聆听老先生作为红军后代的代表对我们的一次讲座谈到赤水河的船工号子,后在交谈中我详细询问船工号子和当地这些民间文化的起源、形式、现状和发展趋势。胡敬华老者详细介绍了船工号子的整体状况,并进行了现场即兴表演。

三、赤水河船工号子的类型

号子,又被称作劳动号子、哨子,是劳动人民在体力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后与演唱的密切配合的一种歌曲形式。赤水河的船夫在逆水行舟时候只能靠人力拉纤,船工号子是船夫们为了达到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而创作的一种口令,这些吆喝、呼号口令声逐渐被劳动人民加工美化,从最初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节奏呼号, 逐渐发展成为有丰富唱词及曲调的号子。赤水船工号子就是这样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赤水的河道水流急缓程度不一,致使船工们在劳动中所喊唱的号子形式也不一样。根据胡敬华老人介绍说,赤水号子大致分为推船号子、拉船号子、撑船号子等几种形式。

(一)推船号子

推船号子是赤水河船工们在行船装货物所唱的。号子简短有力,没有太多正词,大多以衬词“嗨”“嗬”“哟”

等进行演唱,统一精神,一鼓作气将货物装载到船。

(二)拉船号子

拉船号子又被称作拉纤号子,一般早船在逆水、水流湍急、船桨发挥不了作用的河段时,船夫们在船头或桅杆上就系上纤绳,他们在河岸上沿河背拉着纤绳,行船前进行演唱拉船号子曲调。曲调动听无歌词、节奏整齐、旋律缓慢、情绪厚重,演唱形式一般是一领众和,以达到统一步调、振奋精神的目的。

(三)撑船号子

撑船号子也被当地船夫称为“划桨号子”或“荡浆号子”,大多用于船在行驶时,在平静的水面划桨时所唱的曲调,撑船号子音乐曲调悠扬具有抒情性,唱词具有娱乐性,是为船夫们划桨时调节气氛、抒发情感而唱的。

四、赤水号子的音乐风格

赤水船工号子是赤水河畔流域的船工在劳动时为统一步调、协同抗击急流险滩即兴创作的曲调,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要求船工们在号子声中从身体到精神,都需要做出迅速果断的反应和相互的配合,引导船工们在劳动时,演唱出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特色和风格,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号子里基本每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迈一步,音节长就走得慢,音节短就走得快,因力量不够船舶在滩上胶着不能前进时,一个音节就会拖得很长很长,反反复复绕来绕去,非常揪心。一般船工号子的歌词都是领号人根据自己心想、眼见、耳闻等各种内容,按照歌词上口、韵律合拍的原则而随口编撰,其题材包罗万象、数不胜数,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在音乐风格上,赤水船工号子大多是属于口授相传,从节奏上来看它短促有力、律动感明显,大多跟据船工们的拉船或划桨时行船速度、拉纤动作、劳动难度等不同状态而进行演唱。演唱时赤水船工号子的音乐常重复出现,音乐形式简洁淳朴,作品短小常重复使用音乐素材,为劳动节奏时所需要,以达到强化步调统一、协同发力、减缓劳动疲劳。在演唱中赤水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分别有独唱、齐唱、对唱和群唱等,其中“一领众和”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中,“领”与“和”无论是在节奏上、唱词的内容上,还是在各自的功能上都有所区别,领唱部分比较灵活自由,音调高亢。众和的部分整齐地、反复地在一个节奏型上唱着衬词,有时则把领唱的唱词整齐地完全重复一遍或多遍,以强化船工号子统一步调的功能。船工们在协作劳动中,为统一步伐、协调动作,会由领唱者把握节奏,喊出较短的、有力量的唱词,提振精神,完成任务。

赤水河船公号子受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影响,具有由感而唱、脱口而出的创作特点,在劳动过程中,受不同阶段流水的缓急程度来创作演唱不同风格的号子,如“平水号子、抢滩号子”等;还有根据拉船时受劳动时间影响所喊的号子类型,还有休息调整时所哼唱的带有当地小调特征的号子。赤水河号子的创作因地制宜,实用功能性较强,很好地诠释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及风俗文化。

作为汉族民间音乐,无论是在音乐特征方面还是在音乐元素方面,赤水船工号子体现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在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上,将自己土方土语的语言、音调、融汇在一起。作为口头传唱的民俗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因交通不通达,过往河流都需要靠船运送,在其传承的过程当中,各少数民族的音调特色、装饰音习惯、衬词特点等音乐元素完全融合,便形成了一首首在赤水河回荡百年的音乐文化曲调。

五、赤水河船工号子的传承

号子唱出的是船工们千百年来悲欢离合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见证赤水河航运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史记,是记录船工们辛勤劳作文化之音,所以,继续弘扬与传承历史文化瑰宝是当代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赤水河的船工号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使这种劳动与艺术相结合的音乐形式淡出大众视线了。笔者在采访胡敬华老先生谈到关于船工号子的传承问题时,老人叹息到船工号子的传承可能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民间文化可能难以为继。老人说如今拉过的木板船船工早已成为历史,船工号子也成为一种即将遗失的音乐文化,而年轻一代对大运河船工号子认知度较低,想寻找继续继承发展船工号子的传承人难度较大,即便有很少一部分年轻人士愿意学习船工号子,但对人员的嗓音条件、音色、唱腔又有很高要求,想继续弘扬发展大运河船工号子,那么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便非常迫切和必要。像胡敬华老人这样传承号子音乐文化的已寥寥无几,但目前需要继续营造传承非遗文化环境对于赤水河船工号子的传承非常重要,想将赤水号子一代代唱响、流传下去是目前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可衔接当地旅游文化,弘扬红色事迹,扩大赤水河号子音乐文化的宣传,向健在的老纤夫、老艄公们多采访、记录,将词谱梳理保存,这是保护赤水船工号子原汁原味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传承赤水号子音乐文化中,可通过加强普及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切身感受到赤水河船工号子的魅力。围绕大运河文化传播打造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产業带,充分利用沿岸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遗址,建立大型实景演出基地,再现船工劳动场景。并可将其非遗文化的传承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提高促进赤水船工号的传承,通过讲解聆听赤水船工号子,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赤水河红色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培养孩子们热传家乡民间音乐文化、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怀。同时,在当地高职高校也可传播开设大运河船工号子走进民族音乐专业教育选修课堂,讲解赤水河船工号子,欣赏红色文化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所历史、音乐、文学、艺术等其他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对赤水河船工号子进行研究和弘扬,为传承赤水号子尽一份力量;还可宣传鼓励社会音乐创作者利用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统素材进行再度创作,把握民间音乐的本体特点,创作出具有赤水河独特风格特色的音乐作品,利用网络平台、艺术表演舞台,扩大文化传播,使赤水河船工号子长久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沛.河州花儿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

[2]陶灵.川江号子[J].中国三峡,2019(8):7-11.

[3]范铮,刘用良.沧州大运河船工号子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36-39.

[4]魏泉鸣.论花儿的节奏[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1.

[5]凡春喜,谈海红.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艺术与文化内涵研究[J].音乐创作,2016(9):127-130.

[6]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马蓉(1990—),女,汉族,四川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风格类型传承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