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2020-07-09 01:52:26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赋权东北地区承载力

杨 光

(哈尔滨金融学院 商务英语系,哈尔滨 150030)

东北地区因历史上的资源丰富而被称为“北大仓”,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而被称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发展较为缓慢,为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继在2003年和2015年前后集中制定和出台了一批东北振兴计划与政策;各种学术观点和治理方案也众说纷纭,如“秉持比较优势,发展传统重工业优势兼顾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制度变革,塑造开放、包容、富有进取精神和开创精神的社会氛围”等等。无论是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发展定位分析,还是从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分析,亦或是从资源禀赋与国家定位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学视角分析,东北地区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东北自身的振兴,“内生”是“外援”的基础,“造血”功能尤为重要,这已是共识。基于此认识,本文认为当前的东北发展需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东北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要突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角度探讨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本文研究的视角,也是目的所在。

一、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承载力研究的思想最早散见于沃伦·纽斯的《通论地理》(1650)中提出的人地关系,以及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中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著述中。1758年魁奈在《经济核算表》中详细讨论了土地生产力与经济财富的关系,开启了经济学领域从资源利用(配置)效率角度的研究,1798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中更是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粮食对人口发展的限制。而承载力概念的界定则是在1921年,由人类生态学者Park和Burgess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上的最高极限值[1]。承载力作为一种数量上的限值,其定量表达时的指标选取是丰富的,Verhust用Logistic方程刻画了马尔萨斯理论下的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制约,Odum的研究中则突出了土地因素等[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则给出以下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这意味着承载力或者资源承载力,其所表达的重点在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持续发展,其阈值即为承载力的限值。

(一)基础模型及其指标选取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借鉴朱宝树(1993)提出的“人口(P)—经济(E)—资源(R)”模型[3]、黄宁生(2000)补充提出的“环境(V)与社会(S)”两个要素[4],以及孙慧(2014)提出的涵盖人口、自然、经济、环境、社会的五维系统建模思想[5],构建了东北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础模型:

(1)

(二)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其数据选取与分析

(2)

相应的,在绝对的东北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公式(1)的基础上,东北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公式则为:

(3)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及黑吉辽三省统计年鉴中的2014—2016年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可以得到资源承载力测算的相关数据(如下页图1所示)。

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1)东北三省总人口约占全国的8%,就业总人口约占全国的7.8%,说明东北三省就业水平略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就业人口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全国的8.9%、6.2%、8.1%,说明东北三省就业人口与全国相比,集中于一、三产业多一些,第二产业相对少一些,仅从行业就业人口分布角度看,东北三省传统的第二产业优势的“集中度已不在”。(2) 从自然资源看,东北三省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年均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的5.4%,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5%,“东北粮仓”的地位难以撼动;但另一方面,与占比8%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和人口比例相比较,其能源生产与水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裕的。(3)东北三省政府消费支出占全国的7.4%,与国民生产总值占比和人口占比相比较来看,政府消费支出略低;三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金融“输血功能”明显不足,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一直为负数,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外市场销售能力不足。(4)废水、废气、废物排放量在全国占比分别为7%、11%、18%,与经济和人口总量占比对照来看,三省除废水外的污染排放水平均高于应有的水平。(5)三省的人才储备相对富裕(占全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的9.7%),铁路、公路、内河航道里程数占全国的8.4%,基础运输能力不是制约因素;而代表信息化通信能力的光缆线路长度占全国的6.8%,低于应有的水平。

图1 资源承载力测算的相关数据(2014—2016年平均值)

二、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对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可以从分项指标与综合指标测算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基于分项指标的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

基于公式(2)和(3),对东北三省分项指标的资源承载力和超载率进行计算,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及黑吉辽三省统计年鉴中的2012—2016年数据,整理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东北地区一、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耕地面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且优势非常明显;经济总量与政府消费规模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空气质量与工业发展废物容纳能力有潜力;人力资本和交通运输能力有发展潜力。(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能源生产、水资源总量、水质量、信息化能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供养能力明显不足,差距较大。

(二)基于综合指标的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

对东北三省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评价,需要解决指标权重(wj)的问题。匡耀求(2001)采用可持续指数法[6]、孙慧(2014)采用Delphi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常用的赋权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主观赋权法除了Delphi法以外,还有二项系数法、环比评分法、最小平方法等,其优点是专家根据实际的决策问题和知识经验确定权重,不至于出现属性权重与属性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的情况,缺点是主观随意性强而客观性较差。客观赋权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离差及均方差法、多目标规划法等,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缺点是可能出现与人们主观愿望或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本文综合采用第三类赋权法,即所谓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其公式为:

wj=λaj+(1-λ)bj

(4)

其中,wj表示第j个指标的主客观组合权重;aj、bj分别为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因为共有15个具体指标,因此,j的取值范围从1到15。λ为调节系数,根据对不同赋权方法的偏好进行设置。

1.客观赋权。采用来自信息论中的熵值法。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某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那么在评价中所取得的作用就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就越大。按照熵值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构建超载率矩阵如下:

(5)

其中,m=1,2,3,代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n=1,2,…15,代表15个三级指标,矩阵中rij代表任意的第i行第j列指标数值。在此矩阵中,求第j列指标下第i行数值对整列的贡献度,其公式如下:

(6)

在此基础上,求整个矩阵对第j列指标的贡献总量Ej,有:

(7)

表1东北地区分项指标相对资源承载力年均值(2012—2016) 单位(万人)

注:表中“东北地区承载力测算人口”数值为参照全国水平的可供养人口的潜力值,并非实际人口数值,其中“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的承载力测算人口为负值是因为东北三省的该项实际值为负值所致。“超载人口”为实际人口减去承载力测算人口的差额,该数值为负值说明东北地区的人口承载力有富余,反之则说明人口超载

其中,k=1/ln(3)为常数,这是为了保证0≤Ej≤1。Ej考察的是超载率矩阵中某列指标下三省的数值的贡献度趋于一致性程度,一致性越强,Ej越趋向于1。我们可以用dj=1-Ej,代表j指标下各行数值贡献的一致性程度。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的各指标客观权重的公式为:

(8)

以上逻辑推导下的实证分析过程如下页表2所示。首先,运用Min-Max标准化法,对黑吉辽三省2012—2016年的15项指标超载率均值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目的在于按照一定的规则收缩,使其都落在一个小的特定区间,且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以便于进行比较和加权。然后,依据公式(5)—(8)分别计算,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2.主客观赋权。根据Delphi法,笔者采用面询、通信等方式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咨询,综合比较后,确定主观权重bj分别为:b1、b2、b3、b5、b10、b11、b12、b13、b14、b15为0.05,b4=0.15,b6、b7=0.10,b8=0.08,b9=0.07,将上述bj结果和表2中aj的结果带入公式(4),确定λ=0.5,即对主客观赋权法偏好相同,则结果为:w1=0.02567、w2=0.02559、w3=0.02532、w4=0.50446、w5=0.02895、w6=0.05507、w7=0.05180、w8=0.08804、w9=0.03588、w10=0.02585、w11=0.02711、w12=0.02500、w13=0.02867、w14=0.02725、w14=0.02534。

3.东北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年度测算结果。按照主客观赋权法得到的15项指标权重,对东北地区整体以及黑吉辽三省的15项指标的超载率进行加权处理,分别得到如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果。

表2

东北三省资源承载力具体指标权重客观赋权实证分析结果

注:由于我们采用的Min-Max标准化法,M矩阵中存在为零数值,故此,存在a12为零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真实的权重为零,这也正是客观赋权法存在的“可能出现与人们主观愿望或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缺点所在。对于此,我们将通过引入主观赋权法后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进行纠正

图2 东北地区赋权后的综合资源超载率(2005—2016年)

图3 黑吉辽三省赋权后的综合资源超载率(2005—2016年)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赋权后的综合资源超载率均值为-0.415,意味着东北地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潜力,2005—2008年相对稳定,2009年和2013年为拐点,2015年为突增年份。分省份来看,图3中的黑龙江资源超载率为负数中的绝对值最大省份,吉林其次但差距较大,辽宁除2015年以外的资源超载率均为正数,这说明黑龙江发展潜力最大,其次是吉林,辽宁整体上存在资源超载即发展潜力不足问题。综上可以发现,超载率在2009年的变化应该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央刺激性财政政策实施有关,此时的三省超载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的拐点变化应该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有关,黑龙江和辽宁的超载率上升明显,吉林的超载率却是下降的。

三、结 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东北地区总人口约占全国8%,就业人口约占7.8%,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口相对集中的基本背景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带动的潜在承载人口能力存在富余,说明东北地区第一、三产业具备进一步发展潜力。但无论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分省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承载的人口都是超负载的,这是工业企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发展缓慢的体现。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一方面,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扩宽就业渠道与带动就业人数;另一方面,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使传统产业得以升级,因此,从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转型与就业类型相结合进行分析,向第一、三产业拓展是一种基于禀赋优势的“扬长”,向“人力资源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转型则是一种“补短”。对此,“要充分利用改革红利释放的机遇,充分利用改革的广阔空间”,通过“补偿标准的契约化、补偿形式的规范化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健全资源补偿机制[7]。

第二,与耕地面积的可持续发展优势相比,东北地区的能源生产与水资源总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分省来看,黑龙江虽然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却因吉林和辽宁超负载而导致整个东北地区超负载。这意味着,从耕地利用来看,潜力空间巨大;但从能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来看,将限制人口发展,当然,产业结构不同对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也不同,东北地区目前之所以实际人口超越了对标全国水平应承载的人口,但是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并没有引起“短缺现象”,主要是因为工业相对不发达,耗能耗水产业不发达,这也为我们提出警醒:未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意对节能节水产业的引导和发展,对高耗能耗水产业的限控,否则即使经济发展了,能源和水资源也无法有效承载现有人口。

表3 东北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汇总

注:“Y”代表有潜力;“N”代表潜力不足;综合承载力中,2005—2016年的黑龙江、吉林为承载力富余,辽宁除2015年以外,均为超载,但东北地区整体承载力为富余

第三,从环境承载力来看,东北地区除了废水排放以外的废气和工业废物排放量对标全国水平都是超量排放的。从人口承载力角度看,意味着还可以承载更多人口,而从环境发展角度来讲,废气与工业废物排放的治理则需要加强,目前该问题的相对不突出,不是因为其科学治理、无害化有序排放,而是因为人口密度小没有引起人与自然矛盾的明显反应。

第四,从经济环境来看,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和政府消费对标全国水平,具备进一步承载更多人口的能力。这是因为尽管东北地区在近些年的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但存量依然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备扩大供养人口的潜力。当然,“北雁南飞”人口流失,也相应提升了人均GDP水平,这直接导致国民经济的人口承载力水平提升。需要关注的是,本文的统计数据为2012—2016年,从发展角度看,“十四五”期间将是东北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继续“放缓”发展,则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存量”优势将消耗殆尽,这种人口承载能力也会随之消失。另外,还应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外市场营销能力不足导致的开放经济下的人口承载力不足问题。

第五,从社会环境来看,代表软实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具备明显的发展潜力,关键是将其转化为创新驱动的现实动力;代表公路、铁路、航运的运输能力具备承载更多人口的实力,但是用于衡量信息化水平的光缆线路长度限制了人口承载力的发展。这意味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优势,但是为适应新经济与科技革命所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投入。

第六,分省来看,在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15项指标中,黑龙江具有发展潜力的指标数占9项,权重为75.8%;吉林占6项,权重为66.5%;辽宁占7项,权重为68.8%。黑龙江自然资源具有明显潜力、就业与社会资源具有相对潜力,吉林仅社会资源具有相对潜力,辽宁的环境资源具有明显潜力。东北地区既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省份,又是一体化的区域市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与协调统一发展需要三省共同努力与合作。

猜你喜欢
赋权东北地区承载力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6:10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中国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试论新媒体赋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