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发展的SWOT分析及优化路径

2020-07-09 10:38程燕珠杨朝晖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学科

程燕珠,杨朝晖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2020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围绕党中央部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两大重点任务,要实现确保农业持续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工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我国农林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倒逼高等农林教育转变观念、锐意改革。2018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要加快建设我国特色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安吉宣言”拉开了农林高校的新农科建设改革序幕,自此我国农林高校的新农科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相继出台,给农林高校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林高校肩负着重要使命。

一、 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和“安吉宣言”“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推出

(一) 新农科建设的内涵

新农科是指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要使命[1],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构建符合未来“三农”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林学科体系。新农科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农林学科要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新文科的相互渗透,不断拓展与丰富新农科的内涵;目的是不断打造农林学科朝着“一流专业、一流金课、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建设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我国农林高校的教育质量,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的要求。

(二) “安吉宣言”“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推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建设新农科是振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2],涉农高校肩负重要使命,是国家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2019年6月至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3次组织50多所涉农林高校的书记、校长(“掌门人”)、专家学者等,落实新农科方针。2019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相继推出的“安吉宣言”“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堪称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大年”。

教育部2019年“安吉共识”关于新农科建设宣言的提出、 “北大仓行动”关于“八大行动”举措的出台、 “北京指南”关于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的落实落细,这些“组合拳”的紧密出台,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面向未来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农林高校要因地制宜、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水平提出符合特色的改革路径,才能在新农科改革中脱颖而出。

二、 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从总体上讲,地方农林高校发展比较快,但从新农科发展改革的视角分析,仍存在不少问题(见表1)。

表1 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形式

(一) 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科门类多、专业设置分散

地方农林高校办学基础较为薄弱。如表2所示,从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看,在我国农林高校中,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2所: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其中地方非“211工程”高校进入“双一流”的仅有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可见,地方农林高校在整体办学实力上远不如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同时,地方农林高校所设置的学科门类比较多,除了传统的农林专业外,一般设有机械制造、交通土木等专业组成的工科,数学、化学、生物等组成的理科,外语、广告、法律等专业组成的文科类等,专业建设中容易出现“木桶效应”现象,给地方院校的学科评估带来不利影响。

表2 我国农林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的有关情况

(二) 地方财力等资源较为紧张,新农科发展受限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表3的“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2018年度、2017年度决算总经费的对比情况”可看到,经费增长总体放缓,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度的经费增长率分别只有4.48%和4.47%[3]。与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相比,地方农林高校经费支出总数更是“捉襟见肘”,虽然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各级财政也陆续增加了对农林高校的投入;表现在地方财政给农林高校的生均拨款系数有所提高,但增长幅度相当有限,如表3所示,在2018年度支出中,除了东北林业大学为15.6亿元外,其他直属高校都在20亿元以上,中国农业大学达58.88亿元;鉴于地方农林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标准等不尽相同,财务数据的收集有一定难度,但从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近几年的财务公开数据看,年度支出超过15亿元的地方农林高校不多,普遍在10亿元左右;同时近年来农林高校引进人才、学科建设、争创地方政府部署的“双一流”学科等艰巨任务,地方高校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三) 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不高,不利于新农科建设的可持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也同步提高,表现在对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健康等有了新的需求,社会各界对农林教育有了新的期盼,尤其对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地方农林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关注不够,对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发展方向缺乏专门研究,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表现在传统的农林学科转型慢,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相对薄弱,对社会关注度高的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新技术、新能源与农林学科的交叉还缺乏研究,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表3 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2018年度、2017年度决算总经费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三、 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韦里克(H.weihric)教授提出的,S指内部优势(Strength),W 指内部劣势(Weakness),O指外部机会(Opportunity),T指外部威胁(Threat)。起初用在企业的战略选择中,旨在对组织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合梳理,从而最大限度利用机会,规避风险[4]。从新农科发展改革的前景看,农林高校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农林高校改革面临着相对复杂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因素,既存在有利的机会与机遇,同时又面临着自身的短板与外界的威胁。本文初步构建了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改革SWOT矩阵,如表4所示。

(一) 从内部环境分析

1. 存在的内部优势

一是地方农林高校在所属的省(区、市)有传统的学科发展优势,一般具有地域方面“唯一性”的天然优势;二是近年来,地方农林高校领导对新农科建设与改革逐步重视,也为后续改革打下基础;三是部分高校新农科转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给其他高校的下一步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2. 存在的内部劣势

一是地方农林高校在学科专业的调整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二是涉农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数量偏少,与现代新兴的学科与技术关联度不高;三是有的高校领导、教师思想不够解放,对新农科改革的迫切性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给新农科转型改革带来一些阻力。

(二) 从外部环境分析

1. 存在的外部环境机会

一是政府关于新农科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以及地方政府对“新农科”建设逐步重视,给地方农林高校转型改革带来契机;二是“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的相继推出,给地方农林高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三是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政策的陆续出台,给地方农林高校后续改革带来支撑。

2. 存在的外部环境威胁

一是近年来国家高考招生关于“专业优先”方面的改革,给地方农林高校的生源带来不利影响,一些优秀生源会因此流失;二是地方农林高校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专业相对滞后,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是地方高校农林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与区域的综合性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表4 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改革SWOT矩阵

四、 SWOT视角下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发展的优化思路

从农林高校“新农科”改革的内部、外部环境SWOT矩阵可看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对农林高校的新农科建设改革而言是交叉存在的[5],其中S-O策略与W-T策略属于两种极端情况的战略选择,在实际策略选择中应客观地看待;从另一方面看,单纯的S-T策略与W-O策略因未能全面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问题,具体工作中并不常见;在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中,按照教育部关于新农科建设改革的有关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与农林高校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策略组合,围绕高校自身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双一流”建设任务,发挥优势(S)与机会(O),克服劣势(W)与威胁(T)。具体优化思路如下:

(一) 主动对标“安吉宣言”“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出台的政策,调整农林高校的战略

一是地方农林高校要认真领会“安吉共识” ,要树立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的新农科发展理念,梳理好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二是对标“北大仓行动”新型人才培养、专业优化攻坚、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优质师资培育、协同育人强化、质量标准提升、开放合作深化等“八大行动”,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分步实施;三是针对“北京指南”所提出的“新农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质量文化建设综合改革实践”5大领域,梳理好精准的突破口,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做好论证工作,制订好顶层的“新农科”建设方案。

(二) 根据教育部学科评估要求,提升学科内涵建设

一是对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所关注的四个一级评估指标,即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地方农林高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安排高校职能部门和有关二级学院及时对标进行分析自身的优势与短板;二是着手跟踪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预计2020年始)动态,地方农林高校应当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调整相关内涵建设导向;三是分析地方农林高校自身发展现实,构建好任务层层分解方案,将第五轮学科评估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进一步传导至二级学院,以二级学院为办学主体,主动落实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贡献度。

(三) 梳理农林高校学科体系,适当缩小专业设置规模

基于地方农林高校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必须适当缩小专业设置规模。一是地方农林高校要调整办学方向,对自身办学目标、办学定位进行梳理,要改变以往地方农林高校“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思路,以做精做强为办学目标;二是对一些高考招生难、不易就业的专业,要拟定停止招生或转型的方案;同时对所属的二级学院进行整合,如对原分属不同学院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类专业进行跨学院整合;三是调整农林高校现有存量专业,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涉农林专业,打造“智慧农业”,加速推进农林专业供给侧改革。同时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部署,用好政策,打造高校中长期发展的区域“高峰”学科、“高原”学科,逐步改良、优化涉农林专业,以适应新农科发展改革的需要。

(四) 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优化专业布局

一是适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经验,提升学科专业布局的广度与深度,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工业界合作,跟踪企业界前沿动态知识,不断调整、更新发展方向,使自身长期处于学术顶尖水准;二是吸收国内农林高校先进经验和做法,如借鉴河北农业大学始终扎根燕赵大地办大学的朴素经验和鲜明特色。河北农业大学克服校址不在省会城市的劣势,走出了一条课堂设在太行、论文写在太行的“太行山精神”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该校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做了重要批示,也给了地方农林高校供给侧改革、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案例;三是地方农林高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借鉴吸收国外、国内先进经验,密切跟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跟踪区域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积极分析、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战略等国家战略中,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

(五) 发挥农林高校特色,大力发展涉农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一是落实好“北京指南”的有关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一省一校一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合作育人基地、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等”的要求,对高校涉农林学科进行全面梳理,尤其是要凝练出高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二是挖掘高校自身潜力,对农学、林学等相对“冷门”,但又是农林特色的传统学科,通过校内的管理学、旅游学、计算机信息等专业进行提升与改造,如打造成“互联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让传统专业焕发出生机;三是积极与当地政府、商界联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智库、聘请校外导师、定向培养人才等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手动态,分析新兴交叉跨界融合科技发展态势,大力发展涉农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关注农林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新文科的相互渗透,不断拓展与丰富新农科的内涵。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学科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学科新书导览】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