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学术论文)

2020-07-09 01:53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刊屈原情感

一、 诗歌鉴赏

1.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上

王 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闲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1) 颔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分析“日闲鸥鹭自飞鸣”中“闲”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人感慨“后世凭谁论浊清”的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诗意揣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

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 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 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在文艺史上,决定选择死亡所作的诗篇达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见的。 诗人以其死亡的选择来描述,来想象,来思索,来抒发。 生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被多样而繁复地展示出来,是非、善恶、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对立、冲突、变换的尖锐性、复杂性被显露出来,历史和人世的悲剧性、 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然如此,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

要驱除掉求活这个极为强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丑恶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对一个真有血肉之躯的个体,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 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 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 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 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 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 美丑、善恶。 这种判断从而不只是理智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应,而且在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尽管屈原从理知上提出了他选择死亡的某些理论上或伦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见事态发展、祖国沦亡等等,但他不愿听从“渔父”的劝告,不走孔子、庄子和“明哲”古训的道路,都说明这种死亡的选择更是情感上的。他从情感上便觉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这里明显地展现为情感上的“决不能活”。这种情感上的“决不能活”,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渗透了并且经过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积淀产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热,而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但是,它虽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它们。 它是生死的再反思。

所以,尽管后世有人或讥讽屈原过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学”;或指责屈原“露才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温厚精神。但是,你能够去死吗? 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如果说“从容就义”比“慷慨从仁”难,那么自杀死亡比“从仁”“就义”就似乎更难了。特别当它并不是一时之泄愤、盲目的情绪、狂热的观念,而是在仔细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价值和现世的荒谬之后。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着人类的心理本体。

也正因如此,便是这种展现存在的情感本身, 而不一定是自杀这死亡的具体行动方式,给后世华夏文艺以极大影响。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 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代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 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

尽管屈原以死的行动震撼着知识分子,但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动而毋宁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 因之是以它(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 不是樱花式的热烈在俄顷,而毋宁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长久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 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愤哀伤,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产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们都考虑过或考虑到去死,尽管他们并没有那样去做,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

(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有删改)

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

2. 屈骚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三位,写一组排比句,作为专刊卷首语中的开头。

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谭嗣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本文论述所涉及的内容和角度,为此专刊设置四个板块,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板块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专刊设计讨论中, 有同学联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屈原选择“死亡”的原因与儒家所谓“杀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分别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同学建议专刊中配一些关于屈原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 字数100左右。(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专刊编写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 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专刊屈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台上
屈原送米
专刊
专刊